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自主招生 > 正文

论诗歇意境的艺术特征:论诗的意境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诗歌意境;艺术特征;韵味无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56―02
  诗歌意境指诗歌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总的来说,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诗歌意境作为艺术意境的形态之一,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将它与其他的艺术意境形态区分了开来,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韵味无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四个方面。
  一、韵昧无穷
  韵味无穷是诗歌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韵味”指诗歌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又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古代诗歌中不乏韵味无穷的例子。如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无穷韵味: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以描写晚春之景表达一种因思念亲人而引起的愁苦、悲痛之情。上阕写春去人愁,独自一人倦梳头,自然联想到往事,然而已是人事沧桑,不禁“欲语泪先流”,一股心酸油然而生。下阕逆锋倒接,略作回旋,自“闻说”翻出“也拟”一句,旋用“只恐”扫却,归结到“载不动,许多愁”。一个“愁”字,便使全词余韵萦绕:愁为何物?是对故乡的思念?对亡夫的怀念?还是对自己余生的忧虑?作者没有挑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诗歌也就有了无穷的韵味。
  二、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它有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是景中藏情式。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诗人藏情于景,一切情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于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意浓浓。如杜甫的绝句《漫兴》:
  糁径扬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首诗全是写景:杨花撒满小径,荷叶点缀小溪,竹笋暗生,小鸭傍母而眠。春色如画,读完全诗我们不禁感到一股融融的春意扑面袭来,诗人那种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和闲适自得之意自画中涌出,足让人感受到他的幸福和喜悦。全诗描写的景色和勾勒的画面中无一处涉及“情”字,但情藏景中,处处都在抒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意境的这种创造方式,历来最受人们推崇,因为它在风格上极为含蓄,达到了如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这种方式,也是中国古代诗学追求的最高、最雅的境界。
  第二种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的。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之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浓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此诗全用酒后谵语成篇,可笑的逻辑、荒谬的胡话中透露出诗人天真放达的个性,同时一个醉眼朦胧、酣态可掬的“酒仙”形象也在这种酒香醇浓的诗境里不描自现了。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情景交融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人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此诗是李白在天宝元年受诏入京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居家安徽南陵,正值壮岁、志气如虹之时,忽然听到天子诏见的喜讯,全家一片欢腾,诗人也兴奋异常:因为从此也许就告别布衣生涯,像汉代朱买臣一样成为社稷重臣了。于是他为自己将要游说皇帝、大有作为而浮想联翩,为自己将要超越凡俗民间而仰天大笑。兴奋、扩张的自我,欢欣、狂放的个性,随着举家欢腾的现实境界、游说万乘的想象境界、仰天大笑的忘形境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景并茂地展现了李白生命中那最喜悦、最激动、最豪放的一页,虽历经千年而犹在目前。
  三、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诗歌意境的结构特征。诗歌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较虚的部分则为“虚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物境”等;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李白就很擅长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境界。笔者仅以他的一首小诗为例,看诗人是如何通过二十八个字创造有虚有实、以实带虚、以虚寓实的意境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游览安徽泾县桃花潭后的临别赠友之作。当诗人登舟欲行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此句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诗人轻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相送(一边唱,一边用脚顿地打拍子),“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而就诗来说,也是绝妙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桃花潭非一般的浅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还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虚),任人去度量。后两句触物感兴、即兴象征,丰富了诗的意蕴境界,看似平易,道的是眼前景,写的是意中情,然而却是非扛鼎之笔所难道出的。这种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的方式,不仅使此景、此歌、此情犹在目前,其人物情状也呼之欲出,没有以虚寓实是难以臻此妙境的。
  由此可见,意境便是虚实相生的产物,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也是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原理。
  四、生命律动
  生命律动,即诗歌意境展示的生命本身的美,是意境的本质特征。诗歌意境作为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表诚挚之情。表诚挚之情是指诗人用诚挚的情感写诗,甚至不惜蘸着生命的鲜血凝成诗情,这样才能表现出生命的律动。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捂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真实地描绘了一位国破家亡、羁留异乡的女诗人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无边的愁绪,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其中的梧桐细雨、憔悴黄花、疾风过雁和寂寞黄昏,全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注脚,情真景真,分外感人,而“情真”,是这首诗的生命,是生命律动的直接呈现。
  第二是状飞动之趣。状飞动之趣是指意境作为诗意的空间,不是空旷无物,更不是一片死寂的静土,而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情调的空间。
  自古佳句无不状飞动之趣,如杜甫《水槛遣心》中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诗人的笔下,动的景物要突出“飞动之趣”来,即使是静的事物,也要化静为动,写出“飞动之趣”来,如王维的《书事》中有一联用得非常好:“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颜色不论怎样说都是不会动的,但王维为了表达苍苔的生命律动,竟然让它有了“行动”,有了意念,增添了“飞动之趣”,从而把苍绿色的苔藓鲜嫩可爱的生命写活了。
  第三是传万物之灵趣。传万物之灵趣是指诗人在作品中传达的并非全是物象之神、客观之神,而是经主观情感浸染的、诗化的那种生命的异彩和神韵。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景”,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显然,“春意闹”和“花弄影”未必是自然的真实,而仅是诗人体验的真实,是客观景物拟人化的结果,但确实把自然神韵那种生命的律动传神地传达出来了。
  值得说明的是“万物之灵趣”与“飞动之趣”是没有明确界线的,若一定要说出它们的不同,那就是“灵趣”在于传达生命的神韵美,以“活”呈现生命的律动;“飞动之趣”在于展示生命的运动美,以动态呈现生命的律动。
  总之,诗歌意境以它韵味无穷的美感特征、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呈现生命律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成为抒情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自古以来诗人、作家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意境。
  编辑:沈丽琼

标签:意境 特征 艺术 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