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自主招生 > 正文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重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探索】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加快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而迫切的要求和任务。重庆市立足民生视角,积极探寻多维路径,形成微观和宏观上的整体合力,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我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典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2-0066-03
  
  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在当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重庆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重庆模式”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坚持“以民为本”的民生视角,探寻多维路径,结合重庆的革命文化传统和红色资源,积极探索和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形式。重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实践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积极回应与超越,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庆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走出了一条西部大开发的特色之路。其成绩和特色也鲜明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之上。重庆市立足本市市情,坚持“突出主线、着眼长远、重在育人、贵在坚持”的宣传理念,坚持“回归生活、人文关怀、群众主体”的民生视角,开发多维路径,形成整体合力,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进程中有力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据重庆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调查,干部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逐年增多,这一比例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达到68.5%,比全国同期调查高出26.2个百分点[1]。这个数据充分表明,重庆市创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重庆模式”,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一、坚持民生视角,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
  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展现状来看,困境之根源在于其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和维护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宣传形式和内容上没有适应人民大众的根本需求,本质上没有为人民大众服务。实质上就是没有真正从民生视角出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民生视角出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人们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重视人们的所思所想,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找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结合点,在满足群众需求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重庆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切实把握这一关键所在,使重庆人民真切而深刻地理解到什么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重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是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回归生活”的特性所体现的。“回归生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和人民大众的生存、生活、发展密切关联,是和民生大事息息相关,是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政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近年来,重庆启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史上最伟大的民生工程,提出“五个重庆”建设目标,提出全面惠民的“民生十条”,提出加快城乡统筹建设,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这些政策措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让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到这是在讨论他们生活中的事情,这些理论是他们自己的理论;这些政策措施将科学的理论深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为解决人民生活中的难题服务。政策路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此外,重庆市秉承科学化、生活化、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理念,使用人民大众的语言,采用“唱读讲传”等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和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载体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既高调又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民生活。
  重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特性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也是十七大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人文关怀是对人作为“人――社会个体”本身的尊重和关怀,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的感受和需求的尊重[2]。重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文关怀”首先也是从方针政策上来体现的。这些政策措施既密切关乎人民生存、发展的衣食住行,又关注民生中所包含的价值问题的思考,关怀社会公正、人的尊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体现了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唱红打黑”就是彰显社会公正、弘扬社会正气最为突出的表现。通过这种形式深入到民众中的马克思主义能自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人文关怀”还通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形式、载体、环境的优化来体现人文关怀,高度重视大众化过程中人民群众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
  重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群众主体”特性所表现的。“民生十条”说的全是老百姓牵挂的生计大事,而且都是人人能懂的大白话:建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为300多万农民工解决城镇户口,新建2000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新增30万就业岗位……条条都点到人们心坎里,桩桩都是群众关切的大事。重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和人民群众的焦点、社会的热点、人民生活中的难点结合起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浪潮,营造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伟目标。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重庆始终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开发多维路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进展
  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需要关注大众化的推进视角,同样应关注大众化的方式与路径。
  (一)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习
  重庆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研究中心,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 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述略》等为代表的精品力作,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举办了“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第一届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严实的理论支撑。重庆市高度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功能、宣传功能、服务功能,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群众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充足的理论素材,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二)开展“唱读讲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本质上不是书斋里的思辨之学,而是面向生活、面向大众的科学理论。“唱读讲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重要形式、重要载体、重要平台,让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唱读讲传”主题鲜明,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具体,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方向;主体突出,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对象更加广泛。据统计,目前全市累计开展红歌传唱活动5.18万场,参与人次达到3298.3万人,组织有一定规模的故事会850场,讲述故事4012个,直接听众116.1万人次,举办了以“青春飞扬”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晚会、以“公仆礼赞”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晚会、“看精品?读经典――百场巡回报告会”、“经典伴我成长”故事会、“看精品?读经典”专题读书论坛等多项重大活动。活动丰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方式更加生动;效果突出,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践行更加自觉。调查显示,四大活动干部群众参与面达到86.8%,满意认可度达到90.57%[3]。
  (三)通过“三进三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我党在执政过程中能否保持其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障。重庆市依托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出“三进三同”大众化路子。“三进(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是重庆市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又一创新举措,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取得了卓越成就。首先,“三进三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深受广大群众和领导干部的欢迎,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宣传氛围。其次,“三进三同”直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带进基层,带进群众的生活,帮助群众解决难题,突破了当前马克思主义难进基层的困境。第三,“三进三同”是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实现互动的重要契机,党员干部可通过民众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意义上的具体化、通俗化、群众化。
  (四)依托红色文化建设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重庆市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文化之城,具有独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打造具有重庆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促进重庆文化建设,还有利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红色文化,有利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增进人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热爱,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提供文化载体。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出版了以《红岩人物传》、《红岩事件风云录》为代表红色书籍,拍摄播放以《江姐》、《解放大西南》、《雾都魅影》、《周恩来在重庆》、《潮起两江》、《烈火红岩》为代表的红色影视,通过“唱读讲传”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传唱红色经典歌曲,建立以“红色春秋”为代表的主题网站,发展渣滓洞、白宫馆及歌乐山烈士纪念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曾家岩52号、新华日报社、宋庆龄旧居等红色旅游胜地,极大地了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
  三、形成整体合力,保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推进
  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又需要全方位力量共同使劲,更需要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方能形成巨大合力,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力保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个全方位的工作,需全面统筹,有效协调。重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确处理领袖、专业研究者和普通群众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牵头作用,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业队伍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同时,重庆市有机衔接整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环节,特别是衔接好理论研究与实践这两大环节,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机制,形成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微观上的整体合力。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重庆模式”发展规划的指引下,重庆把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置位于重庆的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之中,全面统筹,扣准好这几大关系的契合点,有机整合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宏观上的整体合力,为重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促进重庆又好又快进展。
  
  参考文献:
  [1] 何事忠.重庆干群信仰马克思主义逐年增多 达68.5% [EB/OL].(2010-12-3).https://cpc.省略/GB/ 164113/13383836.html.
  [2]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J].求是,2010,(13).
  [3] 何事忠. 红梅花香遍山城―重庆市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2010,(9):53.
  
  责任编辑:周巧生

标签:重庆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