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作文 > 正文

弘扬传承中华民族美德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时间:2019-02-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教育领域内,未来国民素质的改塑工程,正以新世纪文化价值的观念、道德价值的观念传播着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中学生处于由少年转入青年的年龄段。是一个涉世未深而又自我意识日趋增强的阶段。他们带着幼稚的成熟和天真地深沉,面对那光怪陆离的社会大课堂,处在人生征程的选择口。
  然而,如何才能把思想品德教育注入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田?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传于中学生的理想教育之中,势在必行。正可谓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她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更创造了独特的东方精神文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都无法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相媲美。中华民族历尽曲折磨难,多次几临厄运,却一次次地衰而复兴,转弱为昌。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有优秀的民族传统美德。故往今来,凡是炎黄子孙,不管走在什么地方,只要良知未泯,都为自己国家、民族有一个气贯长虹、光照日月的中华魂而感到光荣和骄傲。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成了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和主轴。这一特色,不仅构造了中华历史的特点,而也必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闪烁其独有的光辉。
  因此,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传于中学生的理想教育之中,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时代意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不仅在内容上是广泛的而且在意义上是深远和永久的。这就是,以刻苦耐劳、酷爱和平、不畏强暴、讲究文明和勤劳节俭著称于世,以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让世代流传。那“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等等,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教育的精华;既是中华民族的“形”又是中华民族的“魂”;既是中华民族的“标”,更是中华民族的“根”。
  一、中学生理想教育应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养成教育知与行的统一
  理想道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对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息、道德行为和习惯,这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也是道德行为养成习惯并得以向前发展树立理想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从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看,在德育过程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总结过程中,每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以知为开端,沿着知、情、意、性的内在程序,最后的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的。这就是说,德育过程从传授政治、道德知识开始,实现养成习惯的目的,其间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揭示了德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古代有进行道德理想教育的历史,并且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把知识传授与道德修养并重,思想灌输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崇高的道德信念与日常生活表现密切结合,密切联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道德教育和道德训练为中心。这个道德内容包含涵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全部内容。特别是道德教育和道德训练的相融一体,是今天我们在新形势下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道德过程的实践证明,任何思想品德个体化的过程,都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阶段,只有以实践为基层础,才能顺利实现各阶段的过渡,完成德育过程。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荀子在《修身》中说“君子贫穷而志广”,“不为贫而怠乎道,”并反复强调“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墨子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等等。当然,在阶级社会中,立什么志,乐什么道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但作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是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
  当然,在每个时期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不满足”。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贾府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北京捡煤核的老婆子也不知道美国石油大王的苦恼。是爱林妹妹爱到神魂颠倒的是那位被人群星捧月似的捧着的贾宝玉。他的烦恼不比那被塞了满嘴马粪的焦大少一点;美国石油大王富可敌国,而他的烦恼之大,是我们这些像捡煤核老婆子一样的人所不能体会的。……真是“大有大的难处”,“各有各的不幸。”
  在我们中学生这类人群中同样如此。但有一个烦恼在一群人中比较集中,那就是出身于贫困的家庭。贫困的窘迫在那些视钱如粪土,花钱如流水的富人来说噢是体会不了的。有钱人不仅可以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还可有欣赏“花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雅兴。而穷人,尤其是眼下这物欲横流之时,也只能品味“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苦涩了。什么“安贫乐道,”什么“君子固穷”,只是穷人的自嘲罢了。贫贱“家庭”百事哀,想做的做不成,该得的得不到,眼瞅着一些有钱便有权,有权就有钱的人占尽高枝,眼睛朝天,呼风唤雨,鱼肉同类,哪个血性少年都会产生改变家庭现状的强烈愿望。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又有地域的差别,知识的差别、改革的阵痛、人们抵御灾难能力的低下等诸多原因,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处于贫困状态或随时可能遭遇贫困。但是,只要不怨天尤人、不思进取、靠人施舍、自甘坠落,那么,贫穷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说,也未必就是件绝对的坏事。何也?正是因贫寒而被世俗的轻贱与忽视,便成了磨砺自己心志的石砧。
  中学生理想教育必须强调从我做起,然后推以及人。应当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与养成教育融为一体,实现传统美德知识的教育与行为的训练,习惯的养成成为一个浑然一体的德育过程。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学生理想教育相结合,是创造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祖国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是传统美德的继承、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源于传统美德,又高于传统美德。我们继承和发传统美德,就是使传统美德”古为今用,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对中学生的理想教育与中国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相结合,是在继承和批判中华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华民族的德育体系。这个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文化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对社会主义新型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升华,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等道德体系,以此规范和教育我们青少年一代,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者须先置身于规矩之中,使持于此者足以胜于彼,则自然有进步处”。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说教育道德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实现培养有理想、健全人格的目标。
  改革开放,更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五讲、四美、三热爱、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社会风尚等许多问题。
  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体公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在思想上受到熏陶,成为遵纪守法、助人为乐、情操高尚、勤劳俭朴、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勇于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四有新人”。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必须既注意美德教育的水准,更要注意美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与现实学校德育的目标融为一体,借以保证教育的方向性、正确性、可行性。
  

标签: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 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