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100字日记 > 正文

掌控球权_未来5年,中国家电掌控全球市场?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海尔已经跻身全球白电前二强,美的则提出未来5年内要跻身全球白电前三强的扩张目标,而海信科龙,TCL、长虹等企业也纷纷提出了全球领先家电品牌的发展目标。      目前,中国家电的整体质量水平、技术创新再造能力与众多外资企业相比已不相上下,关键是缺乏在海外的品牌影响力,所以影响力还比较小。
  然而,随着海尔已经跻身全球白电前二强,美的提出未来5年内要跻身全球白电前三强的扩张目标,以及海信科龙、TCL、长虹等企业也纷纷提出全球领先家电品牌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内,中国家电企业随着在海外品牌化运作水平的提升,有望占领全球家电零售市场。
  
  衰退的外资家电
  
  曾几何时,西门子家电还是外资家电第一品牌。但自2009年以来,西门子的两大绝招却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高端战略受挤压,其在中国冰洗市场的销售份额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技术创新遇瓶颈,中国同行纷纷在冰洗的超节能、零度保鲜技术,洗衣机的静音、节水技术上实现超越或领先。
  2010年年初在西门子工作15年的家电销售总经理吴建科离职,就是因为西门子在中国冰箱和洗衣机的市场份额出现大幅下滑,失守其多年来一直领跑的高端冰箱市场,市场份额跌至海尔、美的、美菱、新飞等国内企业之后。而且在洗衣机市场上,西门子虽然参与到美的挑起的滚筒机普及风暴,但市场收效甚微,损失了利润并未如其所愿获得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声称“走高端品牌路线,不参与价格战”的西门子,2010年突然在冰箱领域推出300-600元不等的降幅。
  2010年年初以来,西门子在中国冰箱市场的占有率一路下跌,降价是其迫不得已的求生之举。西门子所坚守的高端市场,已成为中国企业纷争的红海市场,竞争白热化,西门子寡不敌众。其他外资品牌在中国家电市场份额连连下滑。比如,继手机、显示器业务后,飞利浦在中国市场再度出售了其彩电品牌的使用权,依靠收取品牌管理费度日。分析人士猜测,未来不排除飞利浦现有的小家电业务在受到美的等中国对手挑战后,会采取出售品牌使用权的方式来保留其在中国家电的发展空间。
  而伊莱克斯在中国家电市场经历多次“换帅”风波后,仍未挽救市场节节下跌的颓势,最终将空调和冰箱的品牌经营权分别交给了国美电器和美菱电器,只是“坐收管理费”。
  外资企业在中国家电市场的节节败守,既源于企业内部的经营思路、管理手段、操作模式,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本土化,也因为来自外部中国竞争对手的强势崛起。近年来以美的、海尔、海信科龙为代表的企业,从产品、价格、技术、营销等多个角度,在全球市场上对这些外资企业展开了立体挤压。
  还有,近年来,一些欧美、日韩企业的战略重心转移,成为“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家电业绩不断衰退的重要原因。
  飞利浦、西门子等欧美企业,近年来把企业发展的重点已经从家电等终端消费品,向能源、医疗等商业市场转移。家电业务已经沦为西门子集团的附属产业,业务整体贡献率不足5%,自然很难获得集团在人才、物力、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附属业务在中国市场的运营仍由外方人员把持,根本不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需要,业绩下滑成为必然。
  日本松下高层也透露:“利润少、竞争激烈的家电零售业务,已经不是企业发展的重点。未来,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会逐步退出这一块,最终要建立以新能源技术为中心的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
  欧美传统冰箱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背后,是企业创新动力的不足和运营模式的落后,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冰箱很可能成为欧美企业继彩电、空调之后第三个退出制造领域的产业,退出的时间大概在三年到五年。
  当前欧美企业基本退出了彩电、空调两类家电产品制造领域。长期以来,欧美企业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在家电产业链中占有重要位置。与其他新兴地区的企业相比,它们可以用技术优势弥补制造成本上的劣势,但是,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企业的技术不断进步,技术与成本的综合竞争力已经超过了欧美传统企业,此时,这些企业由于难以与新兴企业展开竞争,纷纷选择退出或转让制造板块,彩电和空调两个产业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个模式进行产业转移的。
  以彩电产业为例,欧美企业掌握着产业的原发性技术,可以用原发性技术收益弥补成本上的劣势,从而保持合理的利润空间。但随着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亚洲彩电板块的快速发展,欧美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在整体规模效应上大大落后于亚洲企业,不得不退出彩电整机制造领域。
  全球空调产业的格局大抵与彩电类似,随着亚洲空调板块的快速崛起,欧美空调制造业的全球辐射能力逐渐减弱,总体经济性的不足使他们纷纷退出。目前整个亚洲空调产业的全球占比已超七成。
  对冰箱业而言,欧美企业也面临着与此前彩电、空调板块相同的问题:规模经济性逐渐减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份额逐步衰退。欧美冰箱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不仅在中国,欧美冰箱企业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也大幅下滑。世界著名的消费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欧洲透视)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0年,欧美冰箱品牌陷入了衰退怪圈:欧洲品牌博世冰箱全球市场份额下降9%,美国惠而浦、GE为代表的美洲品牌冰箱销量分别下降11%、21.6%。
  
  去制造化与授权经营
  
  2010年底,美国老牌自家电厂商惠而浦公司宣布,时隔14年在中国市场推出其冰箱产品。但是,相关资料则显示,包括冰箱在内的空调、热水器、洗衣机等产品均委托该公司与海信的合资工厂生产,绝大部分产品授权苏宁电器独家销售。
  此前,惠尔浦先是将空调品牌所有权授权给苏宁电器,又将热水器品牌租赁给苏宁电器。
  无独有偶,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日本富士通,迫于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巨亏近700亿日元的生存压力,也被迫将尖端半导体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委托给台积电代工。而海外委托生产方式,则给富士通带来每年约150亿日元的成本削减贡献。
  另外,2008年关闭英国工厂的日本JVC公司则将其平板电视产品全部转由委托生产方式;2009年以来,日立在墨西哥、捷克生产的工厂相继关闭,在北美及欧洲市场委托当地企业代工生产;东芝则撤出手机国内生产业务,从2010年10月份开始全部委托海外企业生产;夏普也为了扩大手机在海外市场的份额,加大了海外委托生产的比例。
  夏普、索尼、松下、日立、东芝等家电巨头,其平板电视产品OEM委托生产的比例也一直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2010年上半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动销的产品中,约有25%左右属于委托代工生产的OEM产品。而白牌电视厂商美国VIZIO所有产品均采取OEM方式生产;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委托生产比例则超过6成,东芝则接近4成。
  其实,早在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产品OEM比例就已经达到23%以上的高水平,时至今日,受成本压力影响,夏普、松下等均不同程度地将其面板及电视整机生产业务,委托上游产业链配套优势突出的冠捷科技、瑞轩科技等台湾OEM大厂。
  外资彩电由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份额急剧下跌,只能依靠价格更低的OEM产品,以夺回取失地。格力、海尔、长虹等中国家电巨头自有品牌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其OEM产品出口的比例。
  
  上游资源整合是关键
  
  中国家电企业早已是CRT低端电视以及冰箱、空调等白家电产品OEM方式委托生产的主要合作伙伴。
  中国家电业在承接全球白电制造业产业链转移方面,早已具备了国际优势。但是,中国家电产业能否把握住全球消费电子工业产业链转移的机遇,关键在于是否主动能够参与上游产业链资源的整合及开发,实现整机制造与上游产业链的完整对接。
  为此,国家发改委大力推进彩电产业结构调整,以面板重大建设项目为牵引,打造相对完整的平板彩电产业链的背景下,TCL、海信等液晶模组、面板自供率提升迅速。随着长虹与友达光电旗下景智光电合资液晶模组工厂以及京东方总投资约175亿元的合肥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量产,我国的平板彩电产业链配套能力将发生质的飞跃。未来2-3年包括外资家电中国工厂在内所构成的我国平板电视产业,其整体规模以及承接海外厂商生产转移的能力也将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有理由相信,中国从自家电制造大国,转向包括平板电视、电脑等在内的综合家电制造大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是,单纯依靠任何一家公司都将无法推动此事。因此,推动政府引导、企业协作、市场带动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将是推动我国家电产业振兴,从家电制造大国向家电制造强国转型的必由之路。

标签:掌控 中国家电 未来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