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100字日记 > 正文

《西口情歌》还原西口历史文化|西口情歌词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走西口是穷则思变的大移民过程,真正西口之路的开拓者是晋西北贫困的农民。   河曲县,山西省的一个边陲小县,一片让燕治国魂牵梦绕的故土。历经7年,8易其稿,燕治国终于完成了他的心血之作《西口情歌》。
  背井离乡走西口
  由于土地贫瘠,再加上十年九旱,出现民谣中“男人饿断腰,女人泪长流”的情景,于是男人离土谋生走西口,女人勤俭持家挖苦菜成为河曲人无奈的选择。燕治国解释,走西口就是中原的老百姓生活过不下去了,穷则思变的大移民过程。
  据燕治国回忆,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走西口的移民。他说,贫困的乡亲父老们总是提起祖辈们走西口的苦难历程。从明末后期―直到民国年间,河曲县人过黄河、穿沙漠,在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走出了一条流浪和创业之路。
  据史料记载,最早跑到口外的是河曲县的刘宝、刘柱兄弟,他们擦着陕西府谷县的边儿,一直走到被蒙古人称为包克图的地方。他们把背上的粗线褡裢―放,_人占了一块地盘,便宣布脚下的土地叫做刘宝窑子和刘柱窑子。从那以后,口里人不断移居到口外。但清兵入关后,到口外垦荒的现象_度被明令禁止。到17世纪末期,成千上万的受苦汉子走出家门,肩挑背驮,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漫西口路。他们蓬头垢面、破衣烂衫,走上了寻求新活法的路子。
  燕治国认为,央视播出的电视剧《走西口》,很容易让观众产生走西口的就是晋商的误解,而真正西口之路的开拓者是晋西北贫困的农民。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背井离乡,经受酷热或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到口外谋生。“不知多少祖辈、父老乡亲们死在走西口的路上,我的爷爷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知道晋商留下了的辉煌大院,却不知道最早将血泪洒在西口路上的,正是晋西北地区那些贫困的农民。”燕治国沉重地说。
  走西口成就了晋商(如山西祁县人乔贵华流落口外,在包头成就乔家字号),鼎盛时期曾垄断了包头的多半贸易经营活动,“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流传至今。走西口的人们大多从当伙计、出苦力开始,积累财富做生意。在宁夏,著名的大商号多是万荣、平遥、榆次、临猗一带的山西商人开办的。
  除了辉煌的院落,现今,位于杭锦后旗的杨家河也是走西口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清朝同治年间,从河曲县走出的杨满仓、杨米仓兄弟俩,为兴旺门第,历经13年完成了长达128公里的杨家河开掘工程,在杨氏兄弟还没有看到两岸村落之时,就已在工地上劳累而死。
  西口路上唱情歌
  走西口所衍生的离情别绪,以男女坚贞的爱情最为深刻。春去秋来,没有书信报平安,对于看守破窑烂院的女人来说,男人的“走”像一滴水渗进蒙古高原,心中的思念化为凄苦和悲凉。夜里,坐在纺车旁,一盏孤灯作陪,不免两行清泪洗面。
  ‘似我记事起,我的父亲连年随乡亲走口外,母亲成天哼着伤感的小曲,时不时静默不作声,眼睛里还转着泪花花,长大后才逐渐理解了母亲当时的感情,那种在盼望中的等待与煎熬,让走西口的故事哀婉又动人心魄。”燕治国感慨地讲述着。
  河曲县盛行走西口数百年,情歌流传数百年,魂牵梦萦,离愁别绪的思念,世世代代流传着,有民谣为证:“头一天住古城,走了七十里整。路程不算远,跨了三个省……第七天长牙店,住店没店钱,叫―声长牙嫂,可冷―可怜”春去秋来,西口路上的汉子们体验着“住沙滩睡冷地脱鞋当枕,铺竹芨盖星宿难耐天明”的苦日子,每到树叶落尽的时候,他们便把大红糜子装在羊皮筏里顺河放回口里。越来越多的农家汉子拉帮结派往口外走,在忻州、代州地区,一度传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动人口号。
  作为走西口人的后代,燕治国从小接触山西民歌,在干回百转、扣人心弦的民歌中,他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代代走西口的祖辈们经历了很多的悲欢离合。围绕干百年走西口人的命运,燕治国搜集整理和潜心研究多年,还原了这段沉重的走西口历史。
  黄河的那一头是妹妹,黄河的另一头是哥哥。“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止不住那伤心泪,一道一道往下流。哥哥你一定要走,小妹妹实难留,怀抱上那梳头匣,我给哥哥梳一梳头……”一曲《走西口》红遍大江南北,在晋陕蒙交界地带盛演不衰。在河曲,它唱出了干百万母亲妻子的柔肠之隋,在内蒙古,它又唱动了刚强汉子们的铁石心肠。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感叹,自己对这首民歌理解过于肤浅。追溯《走西口》这首民歌的渊源,无疑与干百万走西口人的情感经历有关,他们那一瞬浓烈的呼唤与呐喊,转化为凄婉动人的山乡小曲,民谣情歌凝聚了过往历史。
  在河曲,民歌似乎是情歌的代名词。燕治国用10年的时间,搜集并筛选了河曲县留存的民歌,去掉情歌以外的杂歌,他在将河曲民歌录入电脑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上万首原生态民歌竟是围绕一个主题、一段历史,用山曲儿来讲述―对对青年男女从嬉戏、对歌、相识、成亲、离别、思念、情伤、盼归、受苦到西口归来的全过程。构成一部相对完整、十分珍贵的中国北方蒙汉民族的爱情叙事史诗。吟唱岁月的艰难和感情的煎熬,实在是一种十分奇特又令叭震撼的文化现象,而且是北方蒙汉民族一个相对完整的民歌流派。
  从“你吃哥哥的海红子,哥哥咬你的嘴唇子”相互嬉戏唱起,到“走沙滩来睡冷地,跑口外的哥哥受了罪”,走西口的汉子白天受了牛马苦,到夜晚拖着沉重的双腿,钻进潮湿的地窨子里,创造了这样一支支凄婉的山曲儿,最后唱到“听见哥哥走进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的欣喜与激动,民歌将男女爱恋、思念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只一个“情”字,贯穿了将近500年的走西口移民史。
  蒙汉融合一家亲
  对于以民歌为特色的西口文化,燕治国说,走西口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结合,和谐的西口情歌传入到鄂尔多斯等地,之后,智慧的民间艺人把蒙古族长调和晋西北、陕北民歌结合起来,创作了当代脍炙人口的漫瀚调,这是一种揉蒙汉唱法于一体、充满幽默和男欢女爱的歌曲的表现,是蒙汉融合的结合体。陕北的信天游、鄂尔多斯的漫瀚调以及巴彦淖尔的爬山调,共同组合成庞大的情感多彩的蒙汉文化新流派民歌。
  鄂尔多斯市著名作家贺政民在《漫话西口文化》中也提到,就客观效果讲,走西口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因为它仓U造了蒙古族和汉族、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有机融合,所谓的西口文化也是蒙汉人民共同打造的。
  伴随着走西口大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族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走西口这―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
  燕治国曾这样深情地描述过走西口的情景:“马头琴声响起来。二人台小曲唱起来。手扒羊肉端上来。滚烫的奶茶喝起来!有过无尽的苦难,也有过酣畅的欢乐!在苦难和欢乐之中,一代代河曲人繁衍生息在成吉思汗的家园……”
  对于鄂尔多斯,他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当初,河曲人从西城门出去,或乘船,或凫水,一袋烟的工夫就到了鄂尔多斯的高原上了山高树密,流水潺潺,成为几代河曲人垦荒种田的理想去处。
  在燕治国的印象里,鄂尔多斯是―片宽容的土地,它接纳了无数流浪的山西兄弟,用温暖的皮袍和香甜的马奶酒招待他们,让蒙汉兄弟情谊愈加深厚。在有生之年,为蒙汉融合这段历史留些什么,是他多年以来的心愿。1995年离职后,他毅然决定踩着先人的足迹重走西口路,从河曲的古城出发,一直走到西口外,在准格尔、鄂尔多斯、八百里河套,他时时能感受到先辈们留下来的气息。
  为了保存先人这段情感和历史,燕治国用近10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和编写了民歌集《西口情歌》,成为他所编著的《西口三部曲》之一。目前,集100首情歌,100多万字的剧本《西口情歌》已新鲜出炉,并在山西省河曲县人民政府和山西作家影视制作中心的支持下,拍摄成为了原生态蒙汉民歌电视连续剧。《西口情歌》很快将走上银屏,作为献给家乡和鄂尔多斯的一份厚礼,并表达对走西口那段岁月的怀念与崇敬。

标签:西口 历史文化 还原 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