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100字作文 > 正文

政治冷漠_村民选举中政治冷漠问题的分析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近年,我国村民选举中的政治冷漠问题已经影响某些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政治冷漠进行界定与分类的基础上,对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从制度、政治参与者、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其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村民选举;政治冷漠;案例;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D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096-02
  当前。村民选举中政治冷漠这一问题已经影响某些地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界定与分类
  政治冷漠是指“公民对政治运动和政治问题冷淡而不关心的态度,通常表现为对政治参与疏远和逃避。”政治冷漠度是指公民对政治参与冷淡而不关心的程度。政治冷漠可分为:1.根据涉及层级的多少分为单层和多层的政治冷漠;2.根据涉及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体和集体的政治冷漠:3.根据其程度分为适度和过度的政治冷漠;4.根据理性与否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的政治冷漠;5.根据自愿与否分为自愿和非自愿的政治冷漠。
  二、案例分析
  (一)介绍
  江苏省A县位于苏北,经济欠发达,该县于1999年、2004年、2007年和2010年举行了四届村民选举。选民的政治冷漠度依次升高。全县各地存在类似问题:1.选举投票率逐年下降;2.竞选人数逐年减少,某些村委会甚至没有人参加竞选;3.选民对村委会事务漠不关心;4.村委会事务极少。陷于停顿;5.镇机关及个别领导对选举进行不正当干预。
  (二)分析
  该案例是单层、集体、过度、非理性和自愿的政治冷漠。政治冷漠会对民主造成不利影响:“那些没有参与政治的人没有被合适地代表,政府就不是建立在最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广泛的政治冷漠给那些为所欲为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控制政府的机会。参与政治是最好的提高公民的判断水平的工具。广泛的不关心政治,既是政治制度软弱的表现,又是政治制度软弱的根源。”案例中的政治冷漠已导致诸多问题:1.选民对镇政府、村委会持漠视甚至敌视态度导致政治不稳定;2.缺乏监控导致村委会成员采取各种手段谋取私利;3.长期政治冷漠导致村民对政治事务的判断力下降,很多“坑民工程”得以立项。分析村民选举的成因对维持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成因分析
  (一)制度方面
  1.选举的问题。(1)选举方法存在缺陷。A县采取一个职位投票一次的选举方法,大宗派得以连续多年垄断村委会职位,其他选民认为他们是否参与对选举结果没有影响。(2)委托投票不规范。“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用委托投票的方法来保证外出务工人员行使选举权,但在实践中,这一方法执行得并不理想。”A县的村民选举过程中,外出务工人员并未通过书面委托的方式委托投票。导致其家属无法受托代替其投票。(3)选举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A县采用写候选人姓名的方式进行选举,某些选民未能准确填写候选人姓名,这类选票被视为废票,导致选民更加冷漠。《组织法》等并未明确规定这类纠纷由谁处理及如何适用法律。(4)政府不正当干预。“少数乡镇党委和政府及个别领导干部不依法办事,滥用职权,严重干扰和破坏了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侵害了村民的选举权。”案例中某些镇领导在历次村民选举中都命令下属宣传某些候选人,导致选民不满且不愿参加投票,加剧了政治冷漠度。
  2.村委会难以履行利益诉求职责。A县部分“村委会对农民利益诉求的综合和表达效能的不足”,选民只能通过其它渠道进行利益诉求,导致其对每次选举都十分冷漠。
  3.问责机制不完善。A县尚未设立完善的对不称职村委会成员的问责机制,选民不满意的村委会成员在换届选举中依然可以再次当选,强化了政治冷漠。
  (二)政治参与者方面
  1.政治心理因素。(1)利益抉择。“如果一个公民认为介入政治得到的报酬低于从事其他活动之所得,他就不可能介入政治。”A县经济欠发达,选民参与村民选举的收益小于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因此,选民不积极参与选举。(2)质疑村委会社会的地位。A县选民认为只有富裕才是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体现。(3)怀疑自己的能力。A县选民普遍认为自己的行动无法有效地影响选举。(4)对选举结果不满。A县选民对某些不称职的村委会成员不满。却无力改变这一状况。(5)对候选人的判断。A县选民普遍认为村民选举中的候选人没有什么重大差异,自己的选择无足轻重。这五个点都强化了政治冷漠度。
  2.候选人非正当胜选。A县村民选举中。“有的竞选者为将村民的选票搞到手,不惜出重金,通过请客以及送烟、送酒、送油、送购物券等方式‘买’选票。”这些举措引起具有正义感的选民不满,其不愿参与选举。重视经济利益的选民则将选票卖给出价高的候选人。这两方面增强了政治冷漠度。
  3.胜选者公报私仇。某些候选人胜选后借职务之便对敌对者进行打击报复。导致选民不敢对抗势力强的候选人,只好弃权或出卖选票,政治冷漠度随之增强。
  (三)社会环境
  1.宗派驱动。“宗族是指以同一男性为祖先延传下来、聚集居住的社会群体。”A县各镇的大宗族组成宗派,通过游说、贿选甚至威胁等手段拉拢选民,长期占据村委会职位。使其他选民无力改变局面,增强了政治冷漠度。
  2.乡村精英匮乏。乡村精英可以分为宗族精英、文化精英和经济精英,A县各镇缺乏这类精英,候选人不具备足够权威,导致某些宗派内部及宗派之间的竞争者势均力敌,选民认为候选人没有太大差别。不愿积极参加选举。
  3.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与学术界的监督力度弱。A县的社会组织对村民选举的影响力极其有限。“村民了解一些政治法规、政治时事基本上是通过新闻媒介。”A县的新闻界并不重视对政治法规的宣传及对村民选举中不正当举措的监督。学术界对村民选举中政治冷漠的关注度不高,政府不够重视学术界的观点。
  4.问责文化的缺陷。A县很多村委会成员并不称职,但因为没有完备的问责文化(选民不敢或不愿问责、社会组织等等因无收益而不愿问责),不称职者能够长期担任村委会职务,这是政治冷漠的成因之一。
  四、对策分析
  (一)制度方面
  1.针对选举的对策。(1)改进选举方法。应该采用一次投票选出全部村委会成员的方法保证村委会的代表性(按得票数从高到低依次任命村委会成员),杜绝大宗派垄断村委会职位的情况。(2)规范委托投票。采用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书面委托的方式规范委托投票。提高投票率。(3)健全选举纠纷解决机制。明确规定由谁处理选举纠纷及如何适用法律。(4)严厉惩处不正当干预村民选举的公务员。此举能够保证村民选举中的公正性,并降低选民的政治冷漠度。
  2.增强村委会的利益诉求功能。村委会“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诉求、协调、化解一体化的机制,畅通和拓宽农民利益表达与沟通的渠道和途径。”为降低村民选举中 的政治冷漠度创造条件。
  3.完善问责机制。对不称职的村委会成员进行问责(包括罢免),并规定被问责(或罢免)者不能再次作为候选人参加村民选举,增强选民对自身影响力的信心。
  (二)政治参与者方面
  1.增强选民维护公共利益的信念。降低私利、宗派对选民的影响,使选民能够把选票投给真正有才干和能力的候选人。
  2.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选民关于社会地位的理念。应该让选民意识到:除通过创业致富之外,担任村委会成员等等都是拥有社会地位的体现。这一理念的树立能够有效降低村民选举中的政治冷漠度。
  3.严厉打击选举中的不正当行为。应该严厉惩处那些“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选民或候选人,保证选举公正性。
  4.加强选民之间矛盾的调解。政府、村委会及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村委会成员的监管,防止其对选举中的敌对者进行打击报复。
  (三)社会环境
  1.削弱宗派的影响力。“首先,积极发展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帮助农民家庭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代替传统落后的家族文化。”再次,增强选民正义感、判断力,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正确判断进行投票。
  2.培养乡村精英。“乡村精英对于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他们通过合法的渠道和公平竞争而进入乡村政治权力格局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乡村精英的培养及参选能够使某些候选人拥有足够的权威。并改变选民对候选人的成见。
  3.增强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与学术界的监督力度。“通过设立社会团体、研究机构和大众传媒三方共同参与的积极监督机制,对选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加强对各参与主体的机构和功能监管。”三方都应该加大对村民选举中政治冷漠问题的关注,政府也应该加强对这三方观点的重视度。
  4.培育问责文化。健全问责渠道;加强对正当问责的选民的保障;奖励进行正当问责的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和学术界。通过这些措施培育良好的问责文化,强化对村委会成员的监管。
  制度、政治参与者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措施得以实施之后,将有效降低村民选举中选民的政治冷漠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村民选举中的政治冷漠问题。为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创造条件,并提高我国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及社会和谐度。
  [参考文献]
  [1]陈丽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潘弘祥,村民选举:规范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6。(10)
  [4]孙菊芳,冯瑞琳,村民选举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04)
  [5]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兴国,村民选举的十大症结与行为矫正[J],领导科学。2006,(18)
  [7]程都华,当代浙江村民选举中的宗族派系斗争调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06)
  [8]林少敏,吉青,乡村社会对村民选举的回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9]代岷嵋,朱玲怡,村民政治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观察,2004,(02)
  [10]秦国民,李振谊,基础民主建设中村民选举参与的矛盾及化解[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04)
  [11]王晓瑞,王雅文,提高我国农村村民选举参与意识的法律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08)
  [12]林少敏,吉青,乡村社会对村民选举的回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13]林少敏,吉青,乡村社会对村民选举的回应[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14]秦国民,李振谊,基础民主建设中村民选举参与的矛盾及化解[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04)
  [责任编辑:杜字]

标签:村民 选举 冷漠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