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日记大全 > 200字日记 > 正文

贵州黎族服饰的变迁_贵州白裤瑶服饰功能及变迁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白裤瑶服饰制作工艺复杂、造型样式极具特点,并具有遮羞御寒、娱乐、艺术、教育等多种文化功能,是白裤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白裤瑶聚居地旅游开发的展开,白裤瑶服饰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令人忧心的是传统白裤瑶服饰的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因此,保护和传承白裤瑶服饰文化首先要延续和加强白裤瑶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其次要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使白裤瑶服饰艺术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贵州;白裤瑶;服饰;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2-0032-05
  
  作者简介:张婧(1985-),女,贵阳人,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少数民族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服饰更是其中的焦点。瑶族服饰在其独有的生活习俗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文化特征和审美内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引起了各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已形成数本专著,如广西民委编著的《瑶族服饰》、龙雪梅编著的《瑶族刺绣――连南瑶族服饰刺绣工艺》等;相关的论文约几十篇,如玉时阶的《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程朗的《瑶族服饰审美简析》等。这些研究成果囊括了瑶族服饰的渊源、文化特征、审美内涵、社会功能等,理论成果涉及美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这些学术成果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大的研究趋势,并未针对瑶族的支系逐一进行分析和比较。由于瑶族本身支系众多,各支系之间的生活习俗、服饰文化、信仰崇拜等有着各自的差异,因而有必要对瑶族支系的服饰进行研究。白裤瑶(又称瑶山瑶族)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它服饰的造型、社会功能独具特点。现尚未形成白裤瑶服饰的研究专著,但有十余篇论文对其进行过描述和分析,如余莉的《白裤瑶少数民族服饰的美学价值》,廖军、许星的《黔东南荔波地区白裤瑶服饰艺术探析》,这些研究包括白裤瑶服饰开发与保护、美学价值、文化象征等,也有部分造型样式的简介,但都不够深入,更没有谈及白裤瑶服饰的功能。因此,本文就针对白裤瑶服饰功能及变迁进行补充和分析。
  一、贵州白裤瑶服饰介绍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瑶族在元朝时期受到中央政权的剿杀,被迫迁徙各地,其中部分迁徙到了贵州,成为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白裤瑶(又称瑶山瑶族)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该族男子所穿白裤而得称,人口仅2万余人,在广西和贵州都有聚居。在贵州的白裤瑶主要以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拉片、英盘、董别、姑类四个村和瑶山林场为主要居住地。
  贵州白裤瑶服饰形式较贵州其他少数民族而言相对简单,没有土家族服饰多彩的织锦工艺,也没有侗族服饰繁多的配饰,更没有苗族精致的刺绣工艺,它不分盛装、常装,但它有自己长年不衰、持久永恒的简洁之美。贵州白裤瑶老年人服饰样式与青年人没有严格的划分,只是老年服饰在服饰的图案和颜色上相对较少,变化不多,追求一种严肃静谧之美。而按季节划分白裤瑶服饰可分为冬装和夏装,款式大致相同。白裤瑶居住的瑶山乡气候温热潮湿,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夏季的服饰较单薄,冬季的服饰也并不厚实。以下针对男女冬夏服饰的具体样式进行介绍:
  (一)男子服饰样式
  上衣:贵州白裤瑶男士身着藏青色对襟式长袖上衣,衣服边缘以及袖口都缝有5厘米左右的蓝布,上衣后摆的蓝布上用刺绣点缀。在腰间用藏青色腰带捆绑固定,少数青年男子的腰带上有刺绣装饰。白裤瑶信仰原始崇拜,他们喜爱红腹锦鸡,在男士上衣边缘两侧以及后摆处都将蓝布对折后故意凸出,以模仿锦鸡的翅膀以及尾巴。男子上衣夏装、冬装形式大致如此,只是冬装用布多缝两层,在中间加以少许棉保暖。
  裤装:民族的服饰是识别一个民族最形象、最外在的标准,白裤瑶这个族称就是以该族男子的白色裤装而得名。白裤瑶男士下着白色宽松收腿裤,无论冬装和夏装裤子的长度都仅到膝关节以下,只是冬装在小腿上以藏青色棉布绑腿捆绑,棉布边缘绣白边。在裤装收腿处装饰510厘米左右的刺绣。在膝关节附近白布之上绣5条纵向绣线,由中间向两侧长度递减。
  头饰:贵州白裤瑶男士传统头饰将约为7厘米宽、1.5米长的长条白布捆于发际,先将白布平展地捆一圈于发际,之后将白布拧成一股捆绑结尾处塞入即可。老年人的头饰稍有变化,即在白布之外用藏青色布捆一圈。
  (二)女子服饰样式
  上衣:女子服饰样式相较男子复杂,夏装、冬装差别较大,夏装其样式简洁,剪裁大胆、风格独特。贯首式上衣仅用两片黑色长方形麻布缝制,因此曾有学者称之为“两片瑶”,方形麻布四角相连,手从两侧伸出。“两片瑶”胸前的部分仅有纯净黑色,没有花纹,而精彩的部分全都装饰在背部。背部采用刺绣与印染相结合的手法,精心绘制出丰富多彩的纹样、抽象的造型。而冬装则是在夏装的基础上套一件开襟右衽藏青色外衣,中间捆绑腰带,基本没有刺绣、印染等工艺装饰。
  裙装:贵州白裤瑶女子下着25厘米宽的白、蓝相间的百褶裙,边缘以橘色蚕布缝制,在此之下百褶裙上再绣红色花纹。前面从脐处系一块领带形约15公分宽的黑布带作遮挡裙缝用。冬季时也穿这样的裙装,只是在腿上绑有藏青色麻布。
  头饰:女子的头饰先用藏青色头巾包裹,头巾缝于脑后并有线制的小环,外层用两根约3米长、1厘米宽的白绳从开头处穿过小环绕头三圈捆绑固定。
  白裤瑶无论男女老少的服饰都是由家族中的成年女性制作,她们心灵手巧,将自然界找来的纯天然原料自行加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制作服饰是她们在农闲时的娱乐活动,一年里一半的时间都用在上面,而一年的时间仅能制作出一套衣服。可以说,这精美的艺术品浓缩了瑶族妇女的心血,代表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人的祝福。一件衣服的制作工艺包括四大部分:制作麻布;上蜡印染、刺绣,此时开始了服饰的装饰美化部分;缝制成衣,基本的原料布匹都已准备完成,便可以进行成衣的拼接了;缀饰蚕丝布,瑶族的妇女每年的2月份开始养蚕,蚕吐丝之后将蚕茧压平成为整片的蚕丝布,染成橘色将其缝制在女士裙装的边缘。至此,一套传统白裤瑶服饰才告完成。
  二、贵州白裤瑶传统服饰文化解读
  (一)历史记忆的载体
  在悠悠的历史长路上,白裤瑶人始终铭记着他们是谁,从何而来,这是人类了解自身归属的需要,也是崇拜祖先,缅怀先人的体现。千百年过去了,经历了大浪淘沙之后,没有文字的白裤瑶将冗长的历史浓缩成图案,由心灵手巧的白裤瑶妇女绘制在服饰上。在服饰的众多组成部分中,起到历史记忆载体作用的主要是服饰图案。白裤瑶服饰使图案不仅仅追求视觉美的感受,同时也是最简单的文字,蕴含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白裤瑶服饰图案都是代代相传,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其造型基本来源于她们的生活,大自然中的花、鸟、鱼等都是她们喜爱的刺绣内容。在众多内容中,尤为重要,往往花费大量的心血绘制并且不容更改的就是“两片瑶”背部的盘王印刺绣图案和男士裤装的十条绣线。《中国白裤瑶》中记录“相传在很久以前,壮族莫氏土司用计骗走了瑶王印,并攻进瑶区,迎战中受伤的瑶王战败退走,爬山时手撑膝盖,在裤腿上留下十条血指印,临终前,他还在衣襟上画了瑶王印的图案。于是瑶族后人为纪念瑶王,便在裤子的膝盖处绣上十条红杠,在衣背上绣上瑶王印图案”。[1]瑶族是个苦难的民族,在解放以前一直受压迫和驱赶。瑶族人为了铭记祖先所受到的屈辱,铭记那片祖先原本居住的土地,铭记瑶族人的族源,便将瑶王印以及血指印图案缝制在了服饰上,代代相传。
  (二)贵州白裤瑶服饰的文化功能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功能。苏联学术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观点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二元结构说,也被中国现今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众多学者对于服饰进行了归纳和分类,认为其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由于白裤瑶社会发展较为缓慢,长期处于农耕文化的背景下,白裤瑶的服饰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套文化体制,包括特定的款式、图案、颜色、艺术特征、制作方式、传承方式甚至是整个民族对它的认同等等。这样的特殊性赋予了服饰更深层的意义,除了它本身作为物质文化所具有的满足人类生理需要的功能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具有了某些精神文化的功能,例如娱乐、艺术、教育等。这样的复杂性再加上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的对于文化必须先有功能的分析才能更深入地进化和传播的观点,对白裤瑶服饰文化功能进行思考是基础的、必要的。
  1.遮羞御寒
  服饰的起源问题,是众多专家学者力求解释的问题,“多数民族学专家认为,服饰起源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身体、防御寒冷”。“也有人认为,服饰起源于人类的羞耻感。”[2]虽然对于服饰起源具体的解释尚不确定,唯一确定的是服饰起源于实用。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类有七种基本生物性需要必须满足,才能生存下去。而服饰就是其中追求身体的安全、舒适、健康的基本需求而衍生出来的。人类服饰起到了遮羞御寒的作用,追根究底就是追求身体的温暖、舒适,保证人类能免受自然界气温变化的影响。白裤瑶居住在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的温热潮湿地区。其夏季的服饰较为单薄,仅由一层麻布制作而成,注重舒适和凉爽。冬季的服饰则较为厚实,用两至三层麻布制作,或将棉花缝制在夹层,并且佩戴绑腿,注重保暖效果。白裤瑶服饰款式会根据人体对于不同气候、气温的不同感受做出相应的调整。
  2.娱乐需求
  白裤瑶服饰的娱乐功能并不体现在服饰本身,而是附加在服饰的制作过程之中。在解放前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一直处于农耕经济状态。由于生产力、生产工具的限制,农业耕作效率较低,农忙时间已经占用了一年中绝大部分的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乏味重复的工作,迫切的需要在闲暇之余得到身心的放松和娱乐。白裤瑶身居崇山峻岭之中,鲜少与外界联系,长期处于封闭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单一,开展娱乐活动的条件有限。瑶族男人的三宝――鸟、鸟笼、酒壶,就是他们主要的娱乐。而瑶族女人的娱乐活动就是制作服饰,她们三五成群一边制作一边聊天,讲到愉悦之处轰然大笑。他们互相传授刺绣针法、互相竞技,每种技法的运用都是一种游戏规则。娱乐活动在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带来了繁重的劳动和思想压力,人们需要寻找到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缓解,这时相应的娱乐文化就会出现,以调节人们的心理压力,减少负担,以便于人们能心身舒适地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在比较原始的社会里,娱乐活动经常像真正工作那样单调和卖力,但二者终究是不同的。往往很长的时间消磨在练习某种精细的技术或实习某种舞蹈,或完成某种装潢的艺术作品等上面。”[3]一套白裤瑶服饰制作的时间很长,一般为一年左右。白裤瑶妇女农忙之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制作。一针一线,全是自己的手工作品。这样的制作耗时耗力,并不比下田干活轻松。当一年的光景过去,成衣制作完毕,姐妹之间,妯娌之间,拿出自己的作品互相比较,谁的服饰更为精细,谁的刺绣运用了新的针法,此刻这种娱乐中的成就感、满足感油然而生。这种不同于劳作的野心使人们满怀期待地投入下一次的服饰制作过程,尽管家中已经备有全新的整套服饰,但是基本上每年白裤瑶的妇女都会重新制作服饰。
  3.艺术功能
  根据二元结构说,艺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追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通常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两大类。白裤瑶服饰有刺绣、蜡染、织锦,运用了大量的装饰、美化手段,具有固定的创作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白裤瑶服饰从产生发展到现代,在人们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下,愈加工艺精美、款式多样、风韵独特,实际上成为了一件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4]它颜色所选色相较少,整体色调较为简洁,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也不容易过时,而纯度和饱和度的变化则使得色调在细节上富于变化,精彩出众。图案造型抽象,基本以直线为主,曲线较少。图案分布基本以对称式为主,布局饱满。这样协调而富于变化的搭配给人视觉冲击感受到“美”的意趣,满足了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除了满足审美意识的功能之外,艺术在社会组织方面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这种作用在白裤瑶服饰艺术造型中同样有所体现。“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特定社会所特有的,它有助于增强那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5]在白裤瑶日常生活和礼仪祭祀中,瑶族人必须穿着本民族的服饰,从服饰的造型中找到归属感。哪种图案具有“美”的视觉感受,哪种造型更能给人以愉悦等共同的民族审美观,既是集体的审美意识,也是民族审美经验的沟通,可以把一个族群在强烈情感之下聚集起来。
  4.教育功能
  教育的主要的功能就是使文化得到延续。“第一个条件是要有一套象征标记使经验可藉以一代代地传递。”白裤瑶服饰文化本身就是一套象征标记,它展现了本民族在长期繁衍生息中凝结的民族内在本质,在教育功能上也正是借助这一套象征标记使民族文化、精神等一代代地传递。“瑶族服饰图案纹样大多喜用美丽的、吉祥的、富于诗情的、充满生机的题材,或象征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或含有趋吉避凶之意,其内容所反映的多是人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歌颂正义、歌颂勤劳始终是其主题。”[6]女性长辈在教授女性晚辈服饰制作技巧的同时,都会向其解释服饰背后的文化背景,如绣制女性上衣背后的图案时,便会讲解图案所象征的瑶王印的传说,也就把白裤瑶的祖先崇拜的思想传递下去。白裤瑶社会有明确的男女分工,白裤瑶女性学习绣花织布等技能,男性学习猴鼓舞、饲养鸟等技能。绣花织布就是女性的“专利”,女孩子接受服饰文化的训导和教化,也将女性文化进行了传递。白裤瑶的女性应当具备合作互助、勤劳、贤惠的精神品质。女红技艺在白裤瑶社会就是检验这种品质的标准,只有心灵手巧的姑娘才能找到好婆家。
  三、贵州白裤瑶传统服饰的变迁
  2007年,荔波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对于荔波的旅游开发随即如火如荼地展开了。瑶山作为荔波旅游线路中的一个民族特色旅游点正在进行开发,配备有农家乐、旅馆、饭店以及表演场。长久以来封闭的生活坏境已经被打破,与外界的交融带来了外来文化,服饰文化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迁。传统的白裤瑶妇女服饰在《清乾隆庆远府志》卷十《杂谈志?琐言》中有过记载“不独衣裳不相连, 而前胸后背,左右两袖,俱各异体, 着实方以钮子联之,真异服也”传统女子上衣两侧大开其口并没有缝制,25厘米长的百褶裙,并不能完全将隐私部分掩盖住,有时甚至几近裸露。“白裤瑶的露,起初不是为美而露,初始时应是一种古代服饰的简捷所致,之后就在远古形式保留中形成,记录了一种古老的人体审美意识。”[7]这样的审美意识与现代主流文化的审美意识完全不同的。现在白裤瑶妇女开始在上衣内穿着纯色贴身打底衣,裙子内穿着黑色紧身健美裤,开始接受大众化的服饰。这样的穿着意味着服饰背后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两性的认识都相应地出现了改变,接受了外来文化中的羞耻观。这样的转变是难以避免的,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所幸的是它并没有将自身的服饰文化完全舍弃,而是以添加的手法在变迁,在保有本民族服饰样式的基础上使其更加便于日常生活和劳作。而让人感到忧心的是白裤瑶服饰制作工艺传承的断代,在传统上白裤瑶服饰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式传承,家中的女性长辈(母亲、婶婶、姨母等)传承给女性晚辈,传女不传男。作为这项工艺的继承者的青年女子们对外界很向往,对新鲜事物、知识的渴求更为强烈。荔波县瑶山村还留守在村中的大多是老年或中年人,也有在附近农家乐打工或参加民族表演队的少数青年,而其余青年则外出打工。这就造成继承者的缺乏,并且她们对于服饰文化的了解也远不及她们的父母辈深厚。
  四、贵州白裤瑶传统服饰传承的思考
  所有的文化,都是以一种动态的模式不停地发展、变迁,导致它变迁的因素有很多,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文化自身内部的。“虽然文化必须有某种灵活性以保持适应,但是文化变迁也可能引起意料不到的而且经常是灾难性的后果。”[5]上文已经提到了白裤瑶服饰的变迁,这种变迁是弱势文化面对主流文化冲击时做出的调适,若继续发展下去,不加以控制和约束可能造成白裤瑶服饰文化的彻底消失。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发展存在的一席之地。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中的一员,白裤瑶服饰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多彩的艺术魅力,深远的艺术价值。为了不让它走向衰败、凋零,现在开始就应该进行研究和保护。笔者认为现有两方面工作要做,第一就是延续白裤瑶对于本民族服饰的认同,让他们了解到本民族特有的服饰对他们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使其自发地去延续它。为了更加便于劳作,可以在不影响主体的条件下做出相应的调适。第二是建立相应的机制,促使白裤瑶服饰艺术在一定区域内为本民族人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现贵州瑶山乡拉片村部分村民已经制作服饰提供给小七孔游者穿戴、拍照留念,收取相应的费用。这种模式是自发形成的,并且经营方式有限,成效甚微,有待于进一步的规划。
  要保护白裤瑶服饰文化良性的发展,仅仅依靠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更多地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至于让它衰落,使得中国整个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百家争鸣的和谐局面。
  
  参考文献:
  [1] 朱荣,过竹,等. 中国白裤瑶[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2] 林耀华. 民族学通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M].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4] JIANG Riqing. Tourist Value of Bai Ku Yao"s Apparel Culture in the Southwest of Guangxi[J]. Social Scientist, 2010,(10).
  江日青. 桂西北白裤瑶服饰文化的旅游价值[J]. 社会科学家,2010,(10).
  [5] 威廉?A. 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6] YU Shiji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Decorative Patterns on Yao"s Apparel[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4,(01).
  玉时阶. 瑶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01)
  [7] WEN Yuan-tao. The Meaning and the Symbol of the Dress Decoration of Bai Ku Yao[J].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2006,(01).
  温远涛. 白裤瑶服饰文化的意义与象征[J].河池学院学报,2006,(01).
  
  收稿日期:2011-10-20 责任编辑:许瑶丽

标签:贵州 变迁 功能 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