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900字生作文 > 正文

眼处心生句自神翻译 眼处心生句自神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技法梳理]   金代元好问有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所谓“眼处”,就是观察;所谓“心生”,就是对选择、提炼的思考。元好问的意思是说作家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欣赏景物,激发内心的诗情,自然能写出入神的句子;偌若不接触生活,一味暗中摸索,闭门觅句,写出来的句子总没有真情实感,缺乏感人的魅力。这提醒我们:观察、选择、提炼,是我们把熟悉的事物“写具体”的秘诀之一。
  观察是一种通过感知有意识地采集材料的知觉活动。观察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写作的起点。如何观察呢?其方法主要有:一是多角度观察。二是跟踪观察,即强调观察的连续性。三是分割观察。四是比较观察。
  我们在观察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两点:一要选准观察的角度。观察事物时,要善于探幽索微,捕捉特点,因为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二要用“心眼”去观察。在观察某一场所、事件或景物时,不仅要注意具体的景物、人物或事件的发展,还要努力感受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气氛和情调,以保证作者在行文时找准文章应有的基调,为写出某种韵味提供基础。譬如贾平凹曾租居其中专事写作。“静虚村”是贾平凹自己给村子的命名,“静”“虚”二字凸显了他所崇尚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
  通过观察、占有材料后,我们还需要对材料进行选择,提炼。因为“写具体”,就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炼”的过程。一般情况下,选择材料和提炼主题是同步的。鲁迅指出:“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茅盾提出选材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这“百般挑剔”体现了选材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挑剔”:
  一要选择突出中心的材料。选择观察所得的,首先要考虑的是服从中心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判断,欲形之于文,总得先“立意”,即有个“中心”。这个“中心”一旦确立,就成为选材的标准。所有材料,能说明和突出中心的,选而取之;和中心无关的材料,则舍而弃之。
  二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材料。写一般记叙文,选取的材料必须真实,即生活中确有其人其事,绝不允许虚构和杜撰。这是记叙文与文学作品的根本区别。这种真实,不但要求具体材料的真实,而且要求整体材料的真实,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谓典型的材料,就是指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材料。所选的材料能从个别中反映一般,这样的材料就是有价值的,因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要选择新颖而生动的材料。选材求新,“新”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别人“不屑”写的材料,就是指别人经历过或见过,但认为是常见的、没有什么写头而不愿写、不想写的材料。这样的材料看似平凡,但一经处理写入文章,读后更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别人“不敢”写的材料。别人不敢写,你写了,才显得有勇气,才会给人以新意。三是别人“不曾”写的材料,既指别人未曾经历过的,又指别人未曾想象过的材料。
  怎样才能做到选材新颖、生动呢?选材要以鉴别为前提,即在观察所得的材料中要先做一番鉴别工作,区别新旧,分清芜杂与精粹,从而选取出新颖、生动的材料。
  
  [范文示例]
  在无风的日子里
  朱梓悦
  
  走在两所学校间的这条路上,每天都可以欣赏同样的风景,每天却都有着不同的心路历程。因为一旁是母校,另一旁才是我今天的目的地。
  短短几百米,就像越过几年积淀在心底的厚厚一叠的回忆。就这样一天又一天,日子悄无声息地消失,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时间从身边轻轻溜过,而我依然如故。
  逝去的岁月如同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的光华。一旁是母校,然而却不是我的目的地。
  走在这条路上,却在回忆的引导下,我寻访旧友,重游故地。
  中考前的记忆是痛苦的,然而却又是最幸福的,最清晰的。
  在无风的日子里。跑道上,我们像一群在追逐命运的人,喘着粗气,冒着大汗,脚尖紧贴脚跟,前面的不小心摔倒了,后面的毫不犹豫地将他扶起,因为那时的我们,坚信没有人会掉队。拖着疲惫的躯体,望着学校围墙外围观的人群,记得一个同学风趣地说:“咱们简直成了动物园中的稀有动物!”接着是一阵“捧场”的大笑。还记得最后的体育测试。我有幸当了领跑。起跑时,跑道上有二十余人并排,然而,无人拥挤,也无人抢内道,似乎跑在外道的人很幸福。跑到距终点还有五十米处,由于初速过快,我有些体力不支,感到力不从心,然而回眸身后,一片黑压压的人头。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意识到他们的期待,因为领跑的速度与总成绩息息相关。周围的人尖叫着,我却辨不清声音,只是横了横心,咬了咬牙,挺了过去,冲到终点。突然,“哗”地拥上来好多人,饮料瓶在我眼前晃动。就这样,幸福紧紧围绕着我,浑身的疲意换来的是满心的快乐……
  突然,母校的下课铃响了,还是那首《在无风的日子里》,和着熟悉的旋律,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那时,便是我们的“茶馆”开业的时间了。教室里是一阵芬香的咖啡味,各种水果在一只只手中传递,零食则都开了封口,在一阵阵吆喝声中散播。前门紧闭着,后门却大开,因为门口有轮值的“哨兵”,然而大家还是机警的,互相提醒着。由此产生的许多笑料不言而喻,有时是虚惊一场,有时则被班主任杀个回马枪,弄得大家措手不及。
  说起这班主任,她可能是“出家人”,慈善治班,因此大家都真心待她。记得那次教师运动会,班主任参加接力赛,大家在周围喝彩,她自然是兴奋至极的。然而却求胜心切,不料中途跌倒又立刻从地上爬起,带着红彤彤的懊悔径自离开。大家望着她的背影,埋怨了一阵,回到教室,计划了一阵。在黑板上默然写着“南姐,加油!”待班主任进了教室,一个个小脸儿巴望着,迫不及待地想让她看着黑板。当她蓦然回首时,看到了这几个大字,留下半句“措辞不大恰当吧!”满眼湿润着,悄然离开了……于是大家为着这一成就呼号、雀跃。
  对,就是在眼前这棵梧桐树下,我们微笑着道别,说离别是为了更好的怀念。
  我们许诺,在无风的日子里,回到母校看看昔日的师长与同窗……
  
  [点评]
  这是一篇记叙型散文,选材真实而典型,内容生动而感人,具体表现在:其一,串珠为链。文章从“我”走在两所学校间的这条路上写起,回忆了初中生活的几个小片断:跑道上的风采、操场领跑、课间“茶馆”开业和班主任参赛等,这些材料像一颗颗精彩的珠子,而其中又有一根相通的红线“是痛苦的,然而却又是最幸福的,最清晰的”来串联,充分表达了师生之间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其二、化整为零。为了表达得更充实,作者从“在无风的日子里”这一整体的层面上切入,从同学、老师、课堂、课间等不同角度选择了四件具体而生动的材料来构建,抒发了昔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携手共进的情怀。其三,点面结合。作者采用点面组合方式交代材料。点上详细叙写了操场领跑和班主任参赛等主要材料,具有典型可感性;面上略写了其他两件事,扩充了材料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由“点”到“面”,详略有致,使全文内涵更加广博、更加厚实。另外,文章文笔细腻而缜密,加上题目“在无风的日子里”,读来很有情趣,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王 册

标签: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