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900字生作文 > 正文

创设情境,让语文课响起动听的旋律:语文课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语文课上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肤浅的谈一谈。
  第一,实物演示或图画再现入境。
  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认真选取典型的个体,另外,也要考虑带它的背景,因为初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带有整体性,同一事物,由于背景不同,感知效应则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若简单地出示一下实物,往往就事论事,仅停留在一般感知事物的程度上。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布置的预习作业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把这首词的内容画成一幅画。学生们的热情很高,积极查找有关资料,细致到争论宋代的女子穿什么样式的衣服、梳什么样的发髻。到了课上展示时,气氛非常活跃。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等等的不同,作品的优劣参差也就不同。经师生一起挑选出几幅人物形象逼真、主题表达鲜明的图画,用双面胶粘贴在黑板上。然后,对照原词,再加以补充、删改。同学们通过兴趣盎然的绘画、评画、改画活动,加深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主题的认识、人物情感的体验,效果很好。
  再如:教《雨说》一诗时,我出示彩色图片,看雨滋润万物的景象。让学生从形象中感悟出春雨的特点;在教《愚公移山》时,学生边读课文,我边在黑板上勾勒出两座山挡住了愚公的小村庄的出路及遥远的冀州、黄河。极力表现出山势高大,路途遥远。从而在形象中烘托愚公的精神。也可以让学生把文字变成图画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岳阳楼记》时,讲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我让学生把这幅场景画出来。有的同学的感受点落到“渔歌互答”上,会画上两只船,理解非常正确,有的学生只扣一个“烟”字,会画上一片烟雾。这时有的学生告诉他,“长烟一空”是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的意思。通过画画,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以情燃情,情感入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具有感染性,它能起到潜移默化、以情传情、以情动情的作用。而作品中的感情和学生之间一般来说,总是有距离的,教师则需要掌握契机,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和自己内心迸发出的激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以达到使学生随之入情的效果。如教学《丑小鸭》的一个片断:当学生读到丑小鸭亲眼看到两只公雁被猎人打死,而自己又被大猎狗吓得魂飞魄散的情节时,有几个同学竟笑出了声。这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回头看他们几个,然后再看老师。老师清楚:同学们是不满意这几个同学的表现,也想听听老师怎样处理这突发事件。老实说,我很生气,太没有同情心了吧!但我清楚简单的批评两句起不到多大教育作用。他们之所以发笑,是觉得那只大猎狗的动作描写和丑小鸭害怕的神态描写逼真生动;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进入文本特定情景。于是,我用朴实而真诚的话语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丑小鸭只不过是因为长得丑,就连兄弟姐妹甚至母亲都容不下他,他得多难过!好不容易碰到两只公雁还算不歧视它,给了它一线曙光。可眨眼间大雁就被猎人开枪打死了,而自己也被大猎狗发现,可怕的大猎狗把鼻子顶到它身上,这种滋味真是还不如被咬死更痛快。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趁热打铁,我马上就让刚才发笑的男生发言,体会丑小鸭此时此处的心情、感受。看得出来,他们对自己刚才的表现很不好意思,对丑小鸭心理感受的揣摩很到位。
  中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看似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候,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应抱有一种大语文观念,跳出课堂,使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只有与作者的感情相互碰撞,激起火花,引起共鸣时,学生对课文理解才会准确、深入。比如在《背影》这一课中,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但学生难以体会,原因在于他们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分析到父亲蹒跚的为“我”买橘的背影时,我常常动情的向学生讲述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还把我写的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那一次我的心流泪了》读给学生听。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像大海一样深沉,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实际上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第三,音乐渲染,朗读入境。
  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则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朗诵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有助于学生进入特定情景。名家的朗读最能产生美感,读时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听来特别能感动人。所以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享受名家的朗诵艺术,还有教师的范读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有一种观点很时髦,认为范读的形式太落伍,应取消。因为它占了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时间;读得再好也只是教师的能力,跟学生无关。况且教师读得不一定好,可能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再说,如果有的地方处理得不好,那不是误人子弟吗?我们认为,范读是必要的,教师的范读最能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除好的朗读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意图外,范读主要地还是起到了指导作用。因为一般地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朗读的技巧和语气、停顿节奏等的处理应该优于学生。不能因为提倡个性化学习就废弃范读。对有争议的地方我们可以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找到最恰当的朗读方式。这恰恰体现了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探究合作的新课改理念。再有,重视范读,当然不是篇篇、段段都要范读,还是要有所选择――或是学生读来有困难的、处理不好的篇章段落,或是自己认为读得得心应手的篇章段落。还有就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的朗读。语文课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朗读无疑是最实用的方法。朗读必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读者必然从中受到感染。以多样的朗读方式如品读(品词、句、段)、评读(让学生相互评)、自由读等沟通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契合点,在悄然中受到点化与感染。总之,名家的、教师的、更有学生的朗读非常重要。
  第四,扮演角色,表演入境。
  表演能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写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情感色彩,使学生特别兴奋,印象深刻,但每次表演应有明确的目的。为使全体学生都有训练机会,往往在指名表演前,可先分组练习表演,使大家都得到锻炼。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变色龙》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警官奥楚蔑洛夫从广场走过的样子,处理狗咬人事件穿脱大衣的动作,我请一位学生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的去研究,对人物的性格仔细的去揣摩。又如初三的小说单元中《孔已己》和《范进中举》这两课,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使学生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直接扮演文中角色,不失为全身心进入课文情境的好方法。所以,遇到适宜学生演绎的课文,不妨放手让学生一试。分角色朗读就是其中一种方式。要读出角色的“这一个”来,学生必得认真钻研教材,体会人物的性格、思想,揣摩透具体语句的含义,才能较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和节奏。而课本剧更能使表演者、观者彻底的进入特定的情境,甚至创造出原文所没有的语言、动作、神态,不仅符合文中角色特点,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并发展了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教学《伤仲永》,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就没这店了。”等等。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过讲课加练习的效果。
  第五,换位思考入境。
  常作换位思考训练,带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又能跳出书本来。以“如果是你,你怎么办?”这类问话引导学生自己暂时代替课文中的人物,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可以想象,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们会很好地处理。这实质上强化了学生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着痕迹地进行着思想品德的教育,起着语文人文性的点化、感染作用。如教学《羚羊木雕》,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 如果父母逼迫你向朋友要回礼物,你有没有较好的方法,既满足父母的心意,又没有伤朋友?或者让父母在乎你的感受?2. “我”拿万芳给自己的礼物来交换自己给她的礼物,有暗示结束两人的友谊的意识。你会这样做吗?3. 在遇到类似事时,你能像万芳那样大度吗?我们和父母之间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代沟,你怎样减少隔膜呢?这类问题能调动大家认真地思考,踊跃地举手发言。经讨论,这些问题都能得到了圆满地解决,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总之,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语文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自主、自动的学习。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容易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谢四福 南京市江宁区铜井初级中学 211162)

标签:创设 语文课 情境 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