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保证书 > 正文

屠呦呦获美国“诺贝尔奖”|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事迹50字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1年9月24日,81岁的中国医学研究专家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并在纽约捧起了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奖杯。屠呦呦获奖受到关注,不只因她是获此奖项的惟一中国人,更因拉斯克奖的特殊性。在医学领域,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拉斯克奖每年9月颁奖,诺贝尔奖紧随其后,10月揭晓。许多荣获拉斯克奖的科学家后来也收获了诺贝尔奖。正因此,拉斯克奖被业内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迄今为止,近300名获得过拉斯克奖的科学家中,有80位同时也荣获诺贝尔奖,这其中近半数是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获得者。但在诺贝尔的舞台上,这些科学家不仅只活跃在医学领域,还在诺贝尔化学奖和物理学奖上大放异彩。
  这当然不是巧合,而是源于这两大世界级科学大奖严格的审查标准。“拉斯克奖确实是国际大奖,有人认为它是诺贝尔奖前奏,更有人认为它比诺贝尔奖更严格,水准更高。就目前的情势,拉斯克奖委员会的学术水平肯定高于诺贝尔医学奖的评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拉斯克奖的获得者,是由世界各国的杰出科学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评选产生。与诺贝尔奖不同的是,参加评选的候选人不是自己申请产生,而是由美国和专业的国际团体提名,他们广泛调查各领域的候选人,保证合格者都能参选。然后,拉斯克奖的国际评委会对候选人进行评判,在评议时保持系统、详尽和公平。
  得益于高标准和公正的评审体系,拉斯克奖在医学领域一直保持着和诺贝尔奖同样的权威地位和水准。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历年的获奖项目,都可以说代表着人类生物医学进步的印记,如DNA遗传功能的发现(1947)、DNA双螺旋(1960)、遗传密码的破译(1968)、跳越基因的发现(1981)、内含子的发现(1988)、基因工程(1980)等,基本诠释了分子生物学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广告商创立的医学奖
  令人意外的是,拉斯克这样举足轻重的医学大奖,创立者却不是医生,也不是科学家,而是被称为现代广告业鼻祖的广告商阿尔伯特。
  1880年,阿尔伯特?拉斯克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美国家庭,从小在得克萨斯州长大,青年时代曾在一家报纸当记者。在父亲的支持下,阿尔伯特18岁那年来到芝加哥,进入罗德托马斯的广告代理机构工作。一年的办公室文员工作之后,阿尔伯特开始进入广告销售领域,开始了他的广告事业。32岁时,他买下了罗德托马斯公司,自己成为老板。
  阿尔伯特?拉斯克接手公司后,创立了现代广告行业许多的基本原则,例如“炒作概念”。20世纪初期,美国女性很少抽烟。对此,阿尔伯特为广告客户Lucky Strike提出一种全新的概念:抽Lucky Strike可以让女性更加苗条。这种简单的概念炒作,现在看来似乎很寻常,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创新,且十分成功。此外,阿尔伯特还率先利用当时新出现的无线电收音机广播广告,效果绝佳。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20世纪40年代时,罗德托马斯广告公司成长为著名的广告集团,阿尔伯特本人也成了名震美国的广告大亨。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他却做出了惊人决定:卖掉耗费了几十年心血的广告公司。
  1942年,罗德托马斯广告公司易主,更名为富特科恩?贝尔丁公司(FCB)。全身而退的阿尔伯特将巨额财富用于慈善事业,促成他转变的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当时美国著名慈善家玛丽?拉斯克(Mary Lasker)。
  1938年,玛丽嫁给了比她大整整20岁的阿尔伯特,并成为美国计划生育联合会主席(Birth Control Federation of America)。从那以后,阿尔伯特夫妇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
  1946年,他们创立了拉斯克基金,设立拉斯克奖,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该奖最初设有三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和公共服务奖,1997年后增设特殊贡献奖。阿尔伯特和玛丽?拉斯克基金会是该奖的管理机构。
  阿尔伯特1952年因癌症去世后,玛丽继续推行拉斯克奖,担任该奖的颁奖嘉宾直至1994年去世。拉斯克奖的奖杯是象征战胜疾病和死亡的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像。与诺贝尔奖相比,拉斯克奖的奖金并不多,2003年基础医学奖和临床医学奖奖金都是5万美元。2007年为15万美元,2011年的奖金为25万美元。拉斯克夫妇去世后留下的巨额遗产资助了国家卫生研究院,也是拉斯克基金的主要来源。同时,拉斯克基金在1997年还设立了专门协会,接受社会遗产捐赠和其他慈善捐赠。
  
  拉奖中的华人获奖者
  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屠呦呦是惟一荣膺该奖的中国人,但并非惟一的华裔。拉斯克奖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共有3位华裔获奖:分别是1962年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奖的李卓浩、1972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李敏求和199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简悦威。
  李卓浩是美国生化界杰出科学家的代表,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后到美国留学,再进入伯克利加州大学深造,毕业后在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并加入美国国籍。1962年,李卓浩因为对垂体激素化学的重要贡献,包括鉴定和分离6种垂体前叶激素而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这是华人首次,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次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在获得拉斯克奖的几位华人中,李敏求无疑是最神秘的一位。时至今日,关于他的资料依旧十分稀少,我们只能从其同事零星的回忆中了解这位世界癌症研究的先驱。李敏求博士1947年离开祖国后前往美国USC医学院深造,上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癌症治疗,并在1956年成功地使用MTX化疗法治愈绒膜癌患者。1960年,他提出了Combination Therapy对睾丸癌的治疗方案。几十年后,这种治疗方案被证实是最佳的。1972年,他作为世界癌症治疗史上最杰出的贡献人之一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另一位知名的华裔获奖者是简悦威,他是DNA分析的创始人,国际医学界知名的遗传学和DNA专家,先后入选全球多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也是英国历史上首位入选英国院士的华裔科学家。1991年,简悦威在DNA分析治疗方面开创性的贡献为自己赢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他是当年全球惟一的获奖者。
  2011年9月24日获得拉斯克奖的屠呦呦是惟一的在中国做出科研成果的获奖华人。屠呦呦在纽约领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的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主要是由于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或许如她自己所说,这一成果如同中国的原子弹、氢弹一样,某种程度上属于举国体制的成功。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1950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1967年,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到北京研究疟疾防治药物,代号为“523任务”。屠呦呦于1969年加入到该项目中。
  在数百人组成的研究队伍中,屠呦呦成为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据中国传统中医药典记载,青蒿确实可以治疗疟疾,项目组也意识到青蒿的效果,但传统的水煎剂疗效十分有限。1971年,屠呦呦提出使用乙醚提取青蒿素,使抗疟作用达到95%~100%。
  从1946年拉斯克奖创立至今,近300名科学家获奖,涉及人类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与其他大多数学术类奖项一样,拉斯克奖的重要意义在于激励医学精英们永远奋斗,为人类生物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它对美国医学的巨大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所有获奖者中近80%来自美国。而在世界许多地方,这项大奖甚至还不为人所知。
  拉斯克奖的设立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富豪阶层的财富如何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当初没有抛弃广告产业,阿尔伯特?拉斯克或许会成为更大的富豪登上《福布斯》,但他用亿万家财建立的拉斯克基金,推动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健康医疗事业的发展。

标签:诺贝尔奖 呦呦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