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表扬信 > 正文

浅谈对高职院校贫困生援助体系构建的思考_全国28所重点高职院校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而增多,学生援助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援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从"无偿援助"、"有偿援助"、"心理援助"三维立体的援助方式,以构筑完整的援助体系。
  【关键字】 高职院校 贫困生 援助体系
  
   1.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援助体系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迅猛增加,由此高职院校的贫困生问题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的深入,已日渐凸显,其影响涉及面不断地扩大。据教育部调查估算,学生群体中有一般经济困难者占15―30%,其中特困生占8―15%左右。这一比例表明,贫困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应该也必须引起高职院校乃至社会的关注。因此,探讨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援助体系问题,对于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贫困生援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奖、助名额与金额俱少
   由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获取奖学金的比例较低,据统计,贫困生占获奖者比例不超过10%。2003年新实施的国家奖学金制度,虽然额度较其他奖学金大得多,但因其级别高、竞争激烈,对处于各种压力下的贫困生来说,获奖难度更大。据统计,获奖者中贫困生的比例不超过5%。这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对于大多数贫困生无法得到学校、国家在这方面的援助,使之不得不转而靠其他方法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如外出勤工俭学是一个十分普遍的行为,但学生往往很难处理好学习和勤工俭学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提高的乏力,从而导致恶性循环:钱赚的不多,成绩还无法提高,奖学金也就无从谈起,来年依旧为学费和生活费奔波忙碌。助学金虽不需要根据学习成绩来获得,毕竟名额也是非常有限,惠及面狭窄。对于贫困生而言高昂的学费占其在校期间所有开支的较大比例,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金额与名额普遍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援助。
   2.2校内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不足;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乏力。
   高职院校中勤工助学岗位普遍较少、工作不稳定等问题突出,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往往只能提供很有限的固定或临时岗位去满足极少部分贫困学生的需要。然而有限的补助难以真正解决问题。一般来讲,我国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岗位补助额约在90~150元每月不等。这类援助以目前的现状来看,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另外勤工助学势必与学习、休息时间相冲突,而参加校内勤工助学的同学往往要放弃学校中的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限制了他们进一步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人为地减少了他们的参加社交活动的时间,抑制了社交能力,更加影响了他们的身心的平衡发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是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有益补充,但限于各校的具体情况,或因为安全问题,或因为难以处理劳资关系,或因为管理困难等因素发展并不均衡。
   2.3援助工作中心理帮困滞后
   各高职院校的学生援助工作往往偏重于物质方面,而心理帮困限于各高职院校的情况不同,或因师资力量不足,或因重视程度不足,发展并不均匀。震惊全国的云大马加爵的一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现状,以及学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关怀的缺失。由于生活背景的特殊性,他们在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心理状态。贫困生在智力上与非贫困生并无差异,甚至一部分人在学业上还很有竞争力,然而,学习成绩良好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少优越感,也并没有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赢得相应的地位;而所谓的学习好,并不代表他们知识广博、见解独到、语言交流顺畅等,很多人为自己不能真正融入校园主流群体而沮丧、退缩,出现了部分贫困生学习成绩呈优势,心理状态呈劣势的状况。他们往往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自卑感、虚荣心、焦虑情绪。而物质援助又往往在贫困生眼中带有“怜悯”的感情色彩,使他们非但“腰杆子挺不起来”,还可能会压上更重的心理负担。专业的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
   3.高职院校贫困生援助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援助工作应加强物质支持力度上,同时应重视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为了塑造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必须建立“无偿援助”、“有偿援助”、“心理援助”的三个维度立体的援助体系:
   3.1完善“无偿援助”工作体系
   3.1.1积极落实“奖”、“助”政策:基于国家、学校各奖学金、助学金金额与名额普遍较少的客观条件,校方更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援助政策,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贫困等级划分细则,将有限的各类援助用在“刀刃”上,尽可能避免出现“援助的人不困难,困难的人无援助”的情况发生;
   3.1.2拓展社会资金援助:本科院校尤其是比较著名的本科院校,往往都会有许多社会各界人士设立的奖、助学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学校奖、助学金的不足。但高职院校与之相反,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较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设立奖、助学金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际,政府部门也应大力倡导社会慈善资金的流向;学校方面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家建立对口专业的奖、助学金。
   3.2发展“有偿”援助工作体系
   3.2.1积极开拓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开始倾向于岗位救助,勤工助学让学生在经济上有所收益,满足了学生的自尊感,加强了学生的自信,与实物救助比较起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这一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应重视勤工助学这一重要的援助方式,增加勤工助学基金,深入开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岗位的稳定性与报酬,将援助性质实质化;另一方面,应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结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根据自身专业设置情况,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的勤工助学基地,从而达到“工学结合”的良好效果。
   3.2.2推广宣传“助学贷款”政策:一方面是对各类助、奖学金的不足的大力补充,另一方面改“无偿援助”为“有偿援助”,转变学生“等、靠、要”的不正确的思想,促使受助学生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3加强心理援助工作体系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贫困生心理异常比例要比非贫困生高出5个百分点,心理异常者占贫困生总数的18.46%。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作为同龄人,有着共同的个性特征,都乐观向上,富有才华,但是,他们在心理上与非贫困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紧张性、有恒性高,兴奋性、幻想性低,人际关系敏感性、敌对性等方面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焦虑、自卑、封闭。高职院校应提高对贫困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成立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思政教师队伍,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会、社团开展针对贫困生的互助互爱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主动的姿态扩大贫困生的交际面,使之逐渐融入校园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参考文献
  [1]肖莉.论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发展[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李红革,罗登辉.和谐校园视野下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的构建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肖琼,薛保勤.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及干预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4]郑琨.哈尔滨:高职院校贫困生更欢迎岗位救助[N].新华每日电讯,2007(1).
  [5]王平.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1(1).

标签:浅谈 援助 贫困生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