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比喻句 > 正文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多点出击,疏而不漏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前提,化学实验探究题成为各地中考命题的重点,它往往成为一份试卷的压轴题,质量的好坏决定着该份试卷的优秀与否。高质量的实验探究题不仅能考查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能考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化学实验探究题,下面就和大家一起赏析其中一道有关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题。
  例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但有些化学反应却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某班同学为证明NaOH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在NaOH稀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当观察到,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当得到无色溶液时,小虎认为这时酸与碱恰好完全反应。小英却认为这时还应该存在的另一种情况是。接着老师又提出问题:红色消失一定证明是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吗?他们经过讨论认为也可能是酚酞与酸反应而褪色。这时应在溶液中再滴加溶液,若有现象,则证明不是酚酞与酸反应而褪色。
  方案二: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这时小虎又提出疑问:pH逐渐变小,可能是由于溶液稀释造成的,不能说明一定发生了反应。小全对小虎的疑问进行了反驳,他的理由是: 。
  测定溶液的pH时,需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把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过一会儿,将试纸的颜色与比较,从而得出溶液的pH。若对一未知溶液用湿润的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则测定的结果会 。
  A. 偏大B. 偏小
  C. 不变 D. 以上三种可能都有
  方案三:可以通过测定反应前的物质不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溶液平均分为两份,一份直接加入锌粒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向另一份中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再加入锌粒中,观察到 现象,说明NaOH溶液和HCl溶液发生了反应。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方案四:定量研究是化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一同学将200mL稀盐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直接加入到w g的CaCO?3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V?1体积的CO?2;向另一份中先滴加一定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也加入到w g的CaCO?3中,反应后收集到V?2体积的CO?2。如果V?1V?2(填“>”或“7,当随着酸的加入,pH值逐渐变小,说明碱被酸中和了。但同样的疑问出现了:pH值变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碱溶液被稀释!如何区分碱是被中和了还是被稀释了?关键是碱被稀释,pH值不可能小于7。该方案既考查了学生对溶液pH值的掌握情况同时又考查了学生测定pH值的操作能力。
  方案三和方案四利用的原理其实是一致的:通过测定反应前的物质已经不存在或量发生改变来判断反应的发生。不同的是方案四采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法,方案五则采用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研究的不同方法。在实验设计上,更是采用了最常用的对比的思想。前者是比较金属锌与稀盐酸及锌与加了过量氢氧化钠的稀盐酸反应的现象不同(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来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后者是比较等量的两份稀盐酸(其中之一加了氢氧化钠)分别与等量的CaCO?3反应所产生的CO?2体积的不同来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综观本题,设计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考查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判定:两种反应物是否被消耗;反应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反应伴随着的能量变化。在此过程中设计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判定自身是否存在,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定性、定量的思维能力及优化实验的理念。它不仅考察了学生知识掌握的全面度,更着重考察了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问题不但要多方位、多角度,思维更要灵活、周密。同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以及探究过程的严谨,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探究打下基础。
  (王 萍 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 226151)

标签:多点 疏而不漏 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