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倡议书 > 正文

[孔孟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述略] 孔孟思想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入手,基于《论语》和《孟子》,分析他们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主张,进而总结出他们反对过分“人为”,主张“效法自然”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孔子与孟子教育思想中包含的一个共同点:自然主义教育。
  关键词:儒家 孔子 孟子 自然主义教育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当属孔子和孟子,所以也有人称儒家学派为“孔孟学派”,他们的思想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整个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因此,了解儒家思想须从孔孟始。
   一、孔子及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一书中。他是历史上公认的儒家学派的开山始祖,其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即“教人不二”,要让每个人都成为其生来的样子,不要恶意去改变他。同时他认为人的禀赋天质是相近的,“性相近也”,在天生的自然条件下,大家都是平等的。但他的思想带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所言的“平等”是阶级内部的平等,不能也不允许跨越阶级的界限。受这种等级观念的严重影响,孔子主张按人的“天性”的聪愚,有区别地教化他们。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言下之意就是说上等的“智者”与下等“愚人”是改变不了的。教育要遵从人的自然本性,就必须对“智者”和“愚人”施以适合他们那个阶层的区别教育,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广达教育思想主张是相悖的。
   孔子还认为教育弟子应该重点给以他们指导,而不是指令和教条。在《论语?述而》中,孔子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概之意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欲言而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这一点酷似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法”)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本人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得出问题的结论,老师只是在关键的“危难”时刻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那么就能达到让学生自然明道知理的教育目的。
   从教育内容来看,孔子主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即是要求学生躬行实践,从做中学,“发自然之理”。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学文”。这些话都表明孔子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而且在这里他将实践性学习摆在了首位,认为为了实践锻炼可以牺牲一点“学文”的时间。因为他相信,来自自然界和现实社会中的“原型”的东西,比书本上的“经验”要实在得多。
   二、孟子及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家――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也是鲁国人,其思想主张主要保留在《孟子》一书中。他承袭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有了新的发展。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始,其本性都是善良的。因此,他主张教育应当尊重人“善”的本性,以“求其放心”,即教育要保留人善良的天质,让其自然生长,自然“向善”。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以此证明人“善”的本性,有人将其简称为“四心”(仁、义、理、智)。孟子还进一步指出:“仁义理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也即是说“仁义理智”这几个方面不是外界强加于人的,而是人内心之中原本就已存在的东西。既然如此,只要外界(此指老师)给以必要的引导启发,那么就能唤醒人的沉睡的心灵,使之沿着“善”的云梯不断上升,达到“复性”之目的。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也主张让学生“自求”,“内发”。认为人的本性既善,那么经过适当教育,就可以让人自动地学习,如果能自动地学习,则可以用一颗平静的心来深研学问,至善至巅。他在《离娄》下篇中说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得之也。”即表明了他的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主张用启发的方法,教导学生去实现自身的向善。他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不但说明了此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在启发诱导学生时我们老师应准确地把握一个“度”,“能者从之”,适可而止。
   此外,在孟子的“因材”教育思想中,也体现出明显的自然主义思想成分。《孟子?尽心上》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应答者,有私淑艾者”。在这里,孟子就将学生按各自天生特质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各施其教。但其中孟子又不主张给学生过多的提醒,因为他认为这样将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自然发展。“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正确的做法是: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稍加点拨指导即可。“这个办法好像花木只要给予及时的雨露的润泽,就能自行生长一样。”
   总之,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中无不包含着自然主义的教育因子。二者在主张进行自然主义教育方面虽是见仁见智,各有侧重,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反对过分“人为”,主张“效法自然”这个问题上是近乎是一致的。孔孟二人都把顺应人的天赋禀性作为其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这种顺应,不仅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无违,而且要求将高度社会化了的教育背景返朴归真为自然。”这些是非常可取并值得进一步发扬的。
  
  参考文献:
  [1]程昌明译.论语[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梁海明译.孟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3]黎顺清等.中国古代教育名著选读[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喻本伐,雄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李桂林.中国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6]杨少松,周毅成.中国教育史稿[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7]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8]黄明喜,于述胜.中国教育哲学史[M].山东济南教育出版社,1999

标签:自然 思想 孔孟 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