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探究性学习在劳技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小学综合劳动与技术是以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课程。在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边学习边探究,可以加快学习内容的感悟和掌握。教师则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一、 在问题讨论中进行探究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必须要特别给孩子提出问题的自由。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所以,我在重视对学生进行聚合性思维训练的基础上,更注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设一些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提出问题,并对其开展实践与探究。我在教学《让我们的制作件亮起来》时,先出示一幅“西瓜灯”的花样图,让学生“一图多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装饰西瓜灯,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用刀在西瓜表面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有的要在西瓜表面刻上一首唐诗,有的要用水彩在西瓜表面画上图画。更有一些不着边际,异想天开的想法。我及时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在进行作品设计时有了更多的创造手法,有的甚至还装饰成美丽的宫灯、兔子灯,想象丰富,制作非常可爱。我们知道,探究意识的培养,乃至创造性的学习,对学生来讲,不在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曾做过,关键在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学生来讲是否是新颖。多在求异思维中进行探究,学生就会养成了习惯,探究性学习能力也会提高。
  我们说,提高讨论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如果讨论的问题太容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答案,那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只有让他们跳跳才能摘到果子的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老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住操作过程中的关键,以此为探究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剪窗花”时,“折”是一个教学难点,由于折的方法不对,很多同学剪出的窗花成了两半,甚至四份,根本不是连在一起的窗花,怎么会这样呢?此时我并不责怪学生,而是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失败的同学寻找成功的同学进行讨论,看看到底错在哪里。这下教室里可忙开了。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得到了尽兴地参与和发挥,操作难点也被一一突破。
  
  二、 在大胆想象中进行探究
  
  在劳技教学课中,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必须要围绕课堂教学开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重视挖掘教材中探究性思维的要素,充分利用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节点,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这样更能使学生学会手脑并用,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而且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尝试实践能够克服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我讲你听,耳口相传的教学弊端。所以,探究尝试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手脑并用,探究意识得以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例如在教学了《尝尝我的手艺》后,我和学生们进行拓展学习蔬菜雕刻。事先我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水果造型:如一些小动物,象用胡萝卜、白萝卜雕刻的凤凰、孔雀、大象等等。上课伊始,首先将这些小动物分发下去,让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欣赏这些优美的造型。教师则置身与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尽情欣赏。学生欣赏完毕,他们主动向老师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凤凰的尾巴是怎么雕出来的?”“老师,大象的耳朵怎么这么像呀,是怎样雕出来的?”等等。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学生的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教师必须抓住契机,将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教给他们,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萝卜,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全班固定一个模式。在学生的充分想象设计中,教师要善于鼓励每个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展示个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新奇的制作,想象的发挥,探究的满足,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又如在教学《插花技艺》一课中,教师一开始让学生观摩一定数量的插花范例,也让学生去自由提问。这时学生会提到:为什么在一些作品中颜色深的花总是插在下部,而颜色浅的插在上部?三角形构图与倒T形构图不同点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有了探索。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学生认识和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就等于确立了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究的目标,它是培养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 在相互交流中进行探究
  
  研究性学习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到重新好像回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中,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未必仍然是协作小组中的骨干;反过来,过去在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却常常会以其出色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在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经过合理的分工之后,都可以各展所长,再没有过去那种“尖子领跑,差生陪读”的现象了。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只有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去,并踏实高效而富有创意地工作,才能赢得其他成员的尊重和赏识。而协作小组一般以4人为宜,1人为组长,分派具体工作并进行协调,然后4人根据分工制作,遇到困难之处,4人进行商量探究,取得一致意见后,再继续完成制作。在其中,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份子,没有区别,没有优劣,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次尝试。这样,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会偏颇。在教学时,我一般对学习内容不急于讲解、传授,要让学生分组后亲自动手操作尝试,在试探性的操作中获得直接体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通过师生间的讲讲练练使学生自己掌握操作方法,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我在教学编织的基本技法时就是这样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学习的。首先利用教材上的插图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看图,通过学生自学、尝试实践,师生共同归纳出针法操作图的阅读方法和要点。然后学生在学会看图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尝试,不会的相互交流帮助。通过两次尝试实践,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针法正确。然后我通过录像演示和实物对照,分析正误,使学生的针迹能尽量完美,最后再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的编织练习。这样通过学生探究尝试,在实践中学会编织方法,举一反三,才能真正掌握编织技巧。
  
  四、 从课内引向课外进行探究
  
  学生在课内受到了探究性思维的锻炼,有了探究的意识,就能从课内向课外迁移探究性学习。由于综合劳动与技术每周只有一节课,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有些问题必须留到课后让学生继续去思考,去动手试验制作。因此,在上完劳技课后,我总要有意识地提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实验,在没有限定的条件下,让学生去积极探索,开动脑筋,并运用已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我在劳技课中教学了一些工具的作用和使用办法后,引导学生在课外要注意多观察、多了解一些常用劳动工具在使用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启发他们打开思路,从而探索出新的东西。一位同学在课后发现,在人们日常钉钉子的操作中,由于榔头打击方向不准,常常把钉子敲歪,很难将钉子垂直地钉入物体中,而且,有时还会出现锤子直接敲打在人的手上的现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一般不会引起人的注意,但这位学生却非常有心。经过研究探索,他制作成功了敲钉器。使用这种装置,人们不必用手握钉子而只要拿住敲钉器,锤子也不必直接敲击钉子,因此不会造成锤子敲击人手的现象。同时,由于活动钉杆是垂直运动的,从而确保了作用于钉子的力是垂直的,这样就能确保钉子垂直地进入物体中。
  在课余,我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活动,让他们从中获得发明的灵感,找到发明的课题,观察校园中发生的种种现象,了解周围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察看商店里不一样商品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家中的电器物品的缺陷等等,然后自己进行探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在教了“纸盒造型”后,我为了使学生的眼光不局限于纸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其他废旧材料,如:洗洁精瓶、易拉罐、雪碧瓶等利用它们的形状进行设计组合,一件件精美作品在同学们的手里就会应运而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激发了学生创新探究的潜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问题为载体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的目光从书本转向自然和社会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创造的欲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和创造的舞台。
  时时有探究,处处有探究。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教学很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取得实际效果为目的而各取所需,自行选择。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围绕着生活或环境中的某一个具体的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还能用到以前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不仅能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经过几年来劳技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进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职业心理、习惯和技能,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承认学生的兴趣、性格的多样性与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创新实践潜能。
  (卢再兴 江苏省常熟市周行学校 215500)

标签:探究性 劳技 学习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