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合理性_论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者简介:屈明洋(1985―),男,河南郑州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政府与政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代表,其他各家各显风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是民族精神的凝结。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影响数千年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经过数千年发展也已成体系,作用于中国社会历史的个层面。本文在梳理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时代和谐政治思想的历史推进作用,并总结了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是专指哪一家或哪一个学派的思想文化,是以儒家为主、融汇各家所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特点的思想文化。”[1]是中华民族经历漫长的岁月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中所形成的勤劳智慧的结晶。以无形的力量渗透到历史长河之中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凝结,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自先秦以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逐步发展完善成了一套思想体系,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其中作为传统和谐思想主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和谐政治思想,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强有力的催化推进作用,影响力至今不曾衰退,对于现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的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主要强调的是谋求社会稳定,成就太平盛世。不论是从传统和谐政治思想中的修身思想、民本思想、功利思想还是仁政思想,其目的宗旨还是要构建和谐清明的治世。“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线,辅以各家精髓,贯穿中国发展历史长河。”[2]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和谐政治思想层出不穷,代表了各自的阶级,维护不同群体的利益,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高峰。
   (一)修身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各个重要思想学派都十分重视个人修养,即修身。孔子最重视的就是道德和精神的修养,主张在后天修养上下功夫。孔子主张修己,认为要通过自身主观努力来提升修养。统治者更应该提高自身修养来安抚百姓。墨子把仁与利统一起来,认为只要是利人的事情就可以做,不利人的就禁止。同时在行为上主张节俭,认为所有的消费都必须有所节制。管理国家也要节省财政开销,减轻人民负担。老子主要强调的是“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第五十七章)老子主张无为、不争,是自己处于卑下的地位才能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目的。即不通过主观努力来实现自身修养。主张保持清净的状态,这样就能保持本性。
   (二)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历代思想家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特征不断赋予民本思想新的含义。
   孔子历来主张重民、富民、教民。在“民、食、丧、祭”这些世间的大事中,将“民”列为首位。孟子则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梭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座右铭。
   荀子亦主张民为邦本,他的君舟民水的著名比喻,传之久远,是历代为政者必修的一课。贾谊提出民本思想,他说:“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务在安之而已矣。”(《新书?过秦论》)
   (三)仁政思想
   仁政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中一种不容忽视的细想。
   孔子继承了历史上的“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建立了认证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主要措施是重教化,将举荐贤才作为实施仁政的保障。孟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提出了仁政的治国主张。他认为实施仁政是为了得民心,“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同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心安于农亩,衣食温饱,生活有保障。
   董仲舒仁政思想的突出之处是以天人感应论支持君权神授。其思想核心也是重视教化,其仁政思想已与封建伦理规范相结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目的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二、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的历史作用
   从孔子的仁治到老子的“无为而治”;从汉初黄老的“轻徭薄赋、以农为本”到贞观之治的依法治国;再到王安石的均平思想乃至顾炎武的经世主张。每个历史时期的和谐政治思想都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历史的助推器,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传统修身思想对于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起到有效整合的作用
   修身思想是以人性观念为基础产生的,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逐步发展成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修身养性思想,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之中,成为封建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尤其是汉代以后,随着封建制的确立和巩固,封建阶级意识到,要想维护统治,必须以封建伦理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所以一套完整的伦理纲常诞生了,而修身思想与这些伦理纲常配合的天衣无缝,互为补充,维护了封建纲常的地位,间接稳定了统治阶级的权利和地位。
   同时,修身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和修养,规范人们用道德和纲常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无形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同时,“统治者如果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同样能够产生一种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和谐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
   (二)传统民本思想对于古代君主专制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
   民为邦本,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已被历代统治者当成了座右铭时刻高悬于心。任何通知都是以人民为基础的。人民是构成国家的基本单位。如果处理不好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即君主与臣民的关系,那么君主的专制统治也就走到了尽头。历代王朝更替,只不过是专制统治换了主宰者,不外乎是“新的统治集团替代前者,继续处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平衡问题。”[6]即解决民本问题。民本问题处理得好,就会达到“盛世”、“治世”的效果。处理的不好,社会上就会呈现民不聊生的衰败景象,而“危世”的最终结果就是专制统治政权被推翻。
   (三)传统仁政思想维护了统治者的地位
   孔子作为仁政思想的奠基人,虽然仁政思想不够完善,但是对后世仍然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孟子的仁政能够使统治阶级意识到民生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董仲舒的仁政思想与封建伦理规范完美结合,其改良措施,如不与民争利、盐铁归于民、去奴婢等,在当时也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旨在打击豪强实力、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封建统一的要求,客观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小农经济,减轻人民负担。
   由此可见,所谓仁政,本质上就是历代统治者实施的“明为体察百姓疾苦、实则笼络民心的愚民驭民手段。”[7]实施仁政对于统治者汇集民心以维护其统治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三、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代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传统和谐思想虽然不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却可以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矛盾提供现实的参照。
   (一)重视个人修养,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中的修身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注重为政清廉,要求统治者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同时讲究无为,寡欲,控制人的欲望,遏制人的无限贪欲。主张清心寡欲,修身养性,以道德高尚为荣耀。以道德去感召和领导他人。道德高尚自然能够通过“无为”而实现“有所为”。
   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的中的修身思想与现代社会滋生的道德滑坡、过分追求物质欲望和拜金主义的堕落思想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道德和廉政建设会起到非常现实的作用。
   (二)贯彻仁政思想,落实功利思想,以人为本发展经济建设
   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的治国方略,即仁政,就是以民为本、以安民为务,把爱民、富民、宽民作为治国方针。其实行仁政目的在于实现世界大同,以普天之下的人民和自身的和谐为基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和谐。与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构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借鉴作用。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经济搞不好,不能切实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就是要在防止和克服以往那种“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倾向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融会贯通各家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
   中国传统和谐政治思想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和价值导向。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的和谐,首先是制度完善,其次是人际和谐,只有个人的价值与合理需求得到社会的认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够为整个社会体系的稳定提供个体保障,从而和谐社会的创造,才能得到社会关系的保障。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和谐之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既可以丰富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内容,还可以在价值取向上具有范式意义和借鉴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四、结论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古代和谐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和谐思想中的优秀的一面,仍然是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趋向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其政治思想观点在当时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意义深远,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巅峰。虽然今天看来会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总结与梳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为了服务当代、开拓未来。尤其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重新学习与借鉴。(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曹德本.修身 治国 平天下――中国和谐文化纵横论[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6.
  [2]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9.
  [3] 朱日耀,曹德本,孙晓春共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思考[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78.
  [4] 江炳伦.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特性及未来发展应循之方向[M]. 东方杂志,第十五卷第十二期,1982:145.
  [5] [6]樊国华,先秦诸子及管理哲学仁[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285.
  [7] 雷新华,人与自然的和谐观[J].文化天地,2002,(5).

标签:中国传统 政治思想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