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周记 > 正文

[被忽视的危机] 危机的拼音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从对实体经济的长期影响来看,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失灵才是真正的危机,它会让整个经济看起来像是个严重贫血的病人。         数据来源: 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中央银行、Orbis、奥纬研究
  功能失灵及影响
  一部分人存钱,一部分人借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同时吸收存款和放贷,这本是一个运转正常的金融体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再平常不过的事。从储蓄者和借款人的根本需求来看,政府和公司的长期融资需求与居民家庭的储蓄需求基本吻合,似乎应该皆大欢喜(图1)。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居民家庭实际投入于长期储蓄产品的资金远远低于其长期储蓄需求和能力(见图2),因此,2008年之前,银行通过开展大量的期限错配交易,在储蓄需求和借款需求之前实现了表面上的平衡,使得企业仍可获得长期贷款,但是银行为此承担了巨大的中介风险。
  危机之后,监管新规对银行开展存贷期限转换的规模做出更严格的限制,与此同时银行业开展的去杠杆化行动导致长期贷款供给严重减少,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
  金融中介的功能失灵还体现在其吸收长期储蓄的功能上。危机之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长期储蓄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由此所引起的成本不仅由寻求长期稳定融资的企业承担,储蓄者本身也要付出代价。一方面储蓄者获得的回报率降低,另一方面退休之后的“养老金收入”也缩水。投资活动受限继而影响经济产出总量。据奥纬估算,这种因金融服务业无法充分发挥长期储蓄作用而引起的社会成本可达GDP总量的0.75%。换言之,欧美国家下一代的平均年收入由此减少大约15,000美元。
  失灵的原因
  欧美主要经济体金融系统功能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由于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扭曲和金融机构的长期不佳表现,居民家庭更倾向于短期的回报更高的投资,导致长期储蓄资金供应减少。大部分西方国家都对居民的利息、股息和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遗产税则进一步降低了居民的储蓄意愿,这些实际上鼓励了人们选择生前消费而非储蓄。同时税收制度还变相提高了住宅房产的投资回报,进而吸收了原本可用于支持公司贷款的储蓄资金。在大部分西方国家,房主自住物业不征收资本利得税,甚至美国还有按揭贷款利息可抵税的优惠。另外,长期储蓄产品属于“信心产品”,但过去几十年金融机构在实现合理回报方面整体表现不佳,使得居民家庭对金融机构及其储蓄产品的信心度严重不足。
  第二,长期以来的银行和保险险分业经营加剧了金融中介功能失灵问题。银行一般吸纳零售客户短期储蓄资金放贷给长期借款人,贷款期限一般长于存款期限。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出售长期储蓄产品并投资于长期的低风险资产品种,所投资的资产期限短于负债期限。在这种分业经营体制下,居民家庭的长期储蓄大多数流向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除了部分公开市场投资并不直接提供公司放贷,造成整个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金融危机前,银行还可以通过在资本市场大量发行各类票据来满足公司客户的长期贷款需 求。金融危机之后,银行运用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急剧下降,然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对填补此资金缺口并没有很大兴趣。于是,整个金融部门无法满足公司部门的资金需求:银行有心无力,而保险公司是有力无心。
  第三,新的监管规则令金融机构期限转换活动难度日益加大。包括《巴塞尔协议三》(Basel III)在内的银行监管新规,力图通过提高银行资本规模及质量和减少期限转换达到控制系统风险的目标,新规要求银行最低保持100%的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以欧洲为例,奥纬估算净稳定融资比率标准要求目前未达标的银行筹集高达2.7万亿欧元的长期债务,即使是与同业盈余部分相抵,整个行业的净长期资本缺口仍高达大约0.9万亿欧元。大部分的缺口只能依靠减少长期贷款发放量来弥补。
  同时,在保险业,欧洲偿付能力监管标准II(Solvency II)要求保险机构几乎全面采用资产估值盯市制度,抑制了长期风险资产(如贷款和股票)的回报率,从而使短期资产和安全性资产相对更具吸引力,降低了保险公司购买公司债券和股票为实体经济增长提供融资支持的能力。
  解决之策
  作为金融危机的后遗症,金融行业的中介功能如要恢复正常,需要在金融机构的特征、所销售的产品、以及长期储蓄和相关监管制度等方面做出变革。
  第一,按照期限和风险偏好的不同,重新确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劳动分工”,从而降低对金融机构开展期限或其他风险转换的需求。同时,服务于大众的银行的经营成本需大大降低。
  为低风险借款人服务的第一类金融中介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这些金融机构均受监管制度和市场声誉的约束。而为高风险借款人服务的第二类金融机构主要由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组成,这类机构擅长于为愿意冒风险的客户进行资本投资。随着银行和保险公司回归更保守的业务线,奥纬预计第二类金融机构将会扩大其市场份额。在监管压力推动下,业界已经在根据风险水平进行业务活动分离,银行业正在分拆或出售自营交易部门,而保险公司着手剥离私募股权基金业务。
  
  数据来源: 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中央银行、Orbis、奥纬研究
  另外,未来单纯的“供需媒介”业务――只是将借款人介绍给储蓄者由双方直接签订合同――将扩大市场份额。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这类媒介业务的竞争力。未来媒介业务的关键在于获取相应技术以满足客户分散风险和有效监控、管理投资的需求。银行通过公司发债业务在“媒介”市场上已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表内业务成本压力不断上升,未来银行可能会进一步拓展此类“媒介”业务。
  银行的中介业务成本日益上涨,在监管新规的约束下,银行只能从其他方面入手消减运营成本,比如减少实体店数量和增加网络服务。奥纬预计,到2020年,银行业实体网点的数量将大幅缩减,银行和保险公司将通过向网上服务模式转型以消减最高可达四分之一的成本。
  第二,金融企业需要开发流程更简单、成本更低和更安全的储蓄产品,并提供合理且现实的回报承诺。奥纬银行业进行的一项客户调研显示,客户表示对当前银行储蓄回报不满意,对金融机构信任不足,并对储蓄安全性忧心忡忡。
  针对客户的反馈意见,首先要解决产品的信息问题。比如,成立一家专门收集并发布储蓄产品相关信息(价格、特点、回报水平)的独立实体,以标准化的方法对各产品进行评分;同时借鉴社交网络模式,让客户通过产品在其他消费者中的口碑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也可以组建一家国有或非营利性机构提供标准或基准储蓄产品,在回报水平和价格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等等。其次,产品定价应更好地体现流动性回报。合理的长期回报率应接近于实际GDP增速。金融机构应开发并推出此类产品,同时实现自身盈利并满足客户性价比需求。
  第三,货币税收制度和金融行业监管等一系列制约长期储蓄的结构性因素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税收的中性化可以增加长期储蓄率,但从西方政治角度看并不现实。另一方面,面对公众对其金融危机前监管过于宽松的指责,金融行业的监管者可能矫枉过正,从而造成金融中介成本过度上涨。为此业界和监管者的有效及时的沟通就尤为重要。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行业的制度将可能依然是各种隐性征税和补贴的混合体。
  结束语
  金融中介功能失灵问题不会像银行破产一样产生严重的经济冲击,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但是其危害着实不容小觑。评价金融系统成败的标准,应该看其能否成功的将居民手中多余的资金筹集起来提供给真正需要资本的企业,即能否有效配置资本。房贷泡沫和随后的市场崩溃均都属于资本有效配置机制的失灵。金融中介功能障碍也可能阻碍资本被配置到最佳用途,而这正是当前的问题所在。
  如果金融系统的机制未来没有发生上述所期望的改变,那么在后代眼中,2008年金融危机根本不值一提。真正的灾难恰恰是金融中介的功能失灵,这将导致下一代的人均实际年收入永久性地减少。

标签:忽视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