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文书 > 正文

有关“中国式失败”的思考 不思考而失败的例子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为企业家者,识天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杰出的企业家与一般的企业家以及失败的企业家相比,其根本的差异仅仅在于,一个有预感未来的能力,一个有现实的把握能力,一个则是过去的临摹者,如此而已。
  吴晓波,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之一,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除了著名财经作家、资深记者、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公司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外,很多时候,特别是写作的时候,吴晓波可能更接近于一个纯粹为了记录和见证的性情中人――“写作不过是承担的见证,语言就是要留住那终要流逝的生命时间。”作者深知,写作者的责任是尽可能清晰而详尽地将书中所涉及到的企业内部发生的事实完整而不带情绪地记录下来。为了尽到这份责任,在写作过程中,他曾赴广东、天津、新疆、四川、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实地调研,尽可能地访谈有关的当事人或相关人士,试图查阅到所有企业案例的相关资料。
  11年前,吴晓波出版了《大败局》,这部在当年轰动一时的中国公司史作品迄今依然是部经典财经作品,2007年,吴晓波推出《大败局Ⅱ》,2011年,蓝狮子推出了《大败局》十周年纪念版合集。本书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据说,吴晓波的《大败局Ⅲ》出版正在计划中。
  《大败局》系列开创了公司史记述的新时代,“从失败中吸收成功的基因”成为一个新的视角广为流传。本次《大败局》纪念版整合了19家中国企业的兴衰史,包括史玉柱的巨人、胡志标的爱多VCD、仰融的华晨、曾经扬言挑战万科的顺驰等。吴晓波把握、记载了一类中国企业的灾难以及这些灾难背后的共同点,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中19个明星企业的存亡轨迹,揭示了这些企业盛极而衰的内在原因。从两部《大败局》中,“你将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发生在中国商业界里的众多兴衰风云。”这也是《大败局》最迷人之处。
  《大败局Ⅱ》中提到的,部是曾辉煌一时的企业;在公众看来,它们倾辙的表象与内因似乎总笼罩着一层莫名的迷雾。作者对这九个企业的教案式解读,让人们了解到,他们失败的因素是什么。跟《大败局》中的众多草莽人物相比,《大败局Ⅱ》让人印象深刻的区别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他们中有教授(宋如华)、发明家(顾雏军)、博士(仰融)、军医(赵新先)、作家(吕梁)以及哈佛商学院总裁班学员(孙宏斌)等等。他们也并非对风险毫不在意,如托普的宋如华在创业之初就曾经专门拜访落难中的牟其中和史玉柱,向他们当面讨教失败教训。甚至在公司规范化经营及战略设计上,这些公司也与当年《大败局》中的企业不可同日而语。华晨、德隆、三九及健力宝等公司都曾经重金聘请全球最优秀的咨询公司为其服务,德隆的唐万新甚至还有一个拥有150名研究员的战略研究部门。在《大败局Ⅱ》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工程师+赌徒”的商业人格模式。他们往往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在某些领域有超人的直觉和运营天赋,同时更有着不可遏制的豪情赌性,敢于在机遇降临的那一刻,倾命一搏。这是企业家职业中最惊心动魄的一跳,成者上天堂,败者落地狱,其微妙控制完全取决于天时、地利与人和等因素。
  比如,曾经创造了中国资本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的唐万新,后来跌得玉石俱焚;华晨的缔造者,有着惊人商业天才的仰融,失足于一个政商常识,成了一个在逃的通缉犯;赵新先的三九集团是中国中药企业中惟一一个把产值做到将近100亿元的企业,然而他“最后一次的失败”,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作者“始终怀着一种尊重而虔诚的心情来面对每一位在风雨中前行或跌倒的中国企业家”。他们的失败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实验,同时也承受了一个转型社会的阵痛、煎熬和苦难。他们以自己为代价,记录了一个时代所有的荣光、梦想与悲哀。
  冯仑在《野蛮生长》中的一段话可谓一针见血:“面对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代替、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所以,一个企业家,仅有商业智慧、经营才能。纵有雄韬伟略,如果在政商博弈中不能真正运筹帷幄,怕终难逃被吃的命运。《大败局Ⅱ》里败走麦城的企业家,有两三位也都是因为最后在产权问题上采取了不合作甚至对着干的方式而被驱逐,致使本来的金字招牌被分而食之最终轰然倒塌。
  吴晓波也在具体的记述中,总结了“中国式失败”的原因,认为是“政商博弈的破局”、“创业原罪的困扰”、“职业精神的缺失”、“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也许这就是民营企业共同的“失败基因”。

标签:失败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