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周记 > 正文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及其影响]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提要] 我国于2009年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虽然仍有许多商榷和不完善之处,但此次改革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本文基于此次定价机制改革,主要分析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即将开始的下一轮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成品油;定价机制;定价权;期货市场;改革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5日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在较高价位上频繁波动,从短期来看,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还很大(林伯强,2012)。油价的波动不仅影响自身行业发展,而且通过产业链的传导,对石油下游产业以及高耗油的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产生影响。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需求国,国际油价波动势必对我国的石油供给产生巨大冲击。建立合理的石油定价机制,对于保障我国石油安全和国民经济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执行的是国家发改委2009年5月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此次定价机制改革虽然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仍有许多商榷和不完善之处。为了使未来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更趋合理,有必要分析此次定价机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存在的问题,为即将推行的下一轮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提供政策建议。
   二、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企业油价自主定价权。成品油销售实行最高限价主要有两方面影响:第一,石油行业作为垄断性行业,实行最高限价可以有效限制其利润空间,防止其获得由于市场垄断力量而不是由于生产效率提高获得的利润;第二,成品油销售企业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的前提下,可以自主确定或由购销双方协商确定具体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自主定价权,提高了行业间的竞争度。企业在最高限价的约束下,要想获得更高的利润,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以及加强内部科学管理、提高效率来实现。
   (二)增加了定价机制的公开透明度。新定价机制改变过去国内石油价格几个月甚至半年都不作调整的滞后定价,加快了价格调整频率。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较多,近些年更是受金融影响较大,这必然加大了原油价格随金融市场而复杂波动的幅度。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油价调整,价格的调整频率必然加快,如果不让消费者明确我国的石油定价机制,只会增加消费者的猜测和怀疑,消费者对于频繁的变动,尤其是对于石油价格的上调次数多、下调次数少的敏感和不满。只有让消费者明确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的运行机制,增加定价机制的透明度,消费者才能意识到油价变动是常态,也更容易接受油价调整频率,同时新机制的透明性也减轻了企业面临的舆论压力,有利于定价机制的稳定运行。
   (三)理顺油价关系,解决油价倒挂。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朱宏任曾指出:“中国石油炼化行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倒挂”。所谓油价倒挂是指炼厂通过对原油加工的成品油销售价格反而比购进的原油价格便宜。我国一半以上石油需求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如果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国内成品油价格跟不上国际油价的上涨步伐,使得油价倒挂矛盾更加突出,石油企业亏损严重。显然,调价不是解决油价倒挂的根本办法。新定价机制理顺油价关系,采用原油加成本方法确定成品油价格,加快油价调整频率,从根本上消除油价倒挂因素,此次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成品油价格向市场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正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四)符合我国国情,兼顾各方利益。首先,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更接近国际石油市场,能及时调整油价;其次,定价中包括行业成本和利润比机械地直接接轨更符合一般商品的定价规律,能够兼顾石油行业的利益;再次,不同国家消费结构、习惯、气候及需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如果照搬国际油价显然是不合适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成品油价格更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单一,监管体系不够成熟,使得完全市场化的时机尚不成熟,要实现与国际全面接轨,完全市场化定价还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下,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避免价格垄断。
   三、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加工成本和利润等规定模糊不清。在新定价机制中,成品油出厂价包括国内原油平均加工成本,意味着石油企业为了高额收益很可能不仅没有节约成本,反而加大成本,抬高油价,使得科学评价企业平均成本的实施过程更加困难。规定还指出,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但对于正常加工利润率却难以确定。利润由垄断者自己核算还是由政府核算更恰当,如垄断者自己核算无疑让利润受到质疑,但由政府核算又违背了市场主导原则。原油加工成本、正常加工利润和调整频率是影响油品定价的关键,却没有做详细的规定,这增加了石油定价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社会公众的监督。
   (二)成品油间接接轨,油价变动滞后。新机制规定的油价变动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性明显增强,油价更能真实、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仅2009年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整过8次,虽然滞后时间缩短了,但油价变动滞后的事实仍未改变,有时甚至出现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相反的走势。如,6月30日和9月2日国家发改委两次上调油价后,国际油价均出现大幅下跌,不过按照“22天”和平均“4%”的调整机制,国际油价的下跌却无法迅速反映至国内油价中。此外,新机制增加了公开透明度,这种滞后的油价变动增加了社会对调价的预期,可能引发流通环节的投机行为。
   (三)石油企业间市场竞争不平等。国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市场结构属于寡头垄断型,整个行业缺乏竞争性。在上游领域,石油的勘探开采市场是完全垄断的,油源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进口主导权也在两大集团,油源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供应渠道的不畅,使得民营石油企业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尽管在中下游领域,我国已经放开了原油、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但审查条件过于严格,再加上2006年年底推出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抬高了民营石油企业的准入门槛,大部分民营油企因无油可批或准入门槛太高不得不转产或倒闭,全国民营石油批发企业数量锐减。
   (四)缺乏石油定价权和规避油价波动的避险体系。我国国内石油市场的变化无法反馈到国际市场,缺乏国际油价的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石油基准价,面对国际油价大起大落无所适从,出现了在石油进口上“大量高价”的不正常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乏自己的期货市场,对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参与度也不高。对比美英等国,美国具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英国有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美英国家正是靠国内大型石油期货市场掌握了国际油价的主要话语权。同样是从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进口原油,由于我国缺乏期货市场不能形成公开透明的价格,使我国比美英国家要支付更高的原油进口价格,进口成本额外增加。
   随着石油金融化的发展,国际石油市场已不仅仅作为交易场所,更是投机者投机的场所,这加大了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可能。如2008年国际油价脱离了供求关系,国际金融危机出现时,避险者纷纷将资金转向流动性较强的大宗石油商品,利用石油期货规避风险,国际石油价格出现了“过山车”式大涨大跌,给我国石油企业和国内经济造成了极大影响。
   (五)战略石油储备不足。我国2003年才开始建设石油储备,比美日等国家晚了30多年,2004年我国第一期的石油储备基地大连、黄岛、舟山、镇海开始建设,2008年底完工后石油储备量仅相当于全国10余天的消费量。总的来看,我国的石油储备量小,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刚刚起步,管理经验不足,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选址不够合理,第一期的4个石油储备基地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并且主要采取地面罐群储备方式,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面罐群式储备占地面积大,安全性也不高。在石油储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无法可依,出现的基地管理、管理费用、追究事故责任等问题干扰了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政策建议
   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决定了成品油定价不可能完全市场化,而只能可控地、间接地与市场接轨。为完善现行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建议尽量缩短调价周期、加快调价频率、改进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调整挂靠油种等。比如,调价周期可由现行的22天缩短为10天,并且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10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2%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调价操作方式的改进,可以选择一家中介机构来测算调整价格,当国际油价变化量达到规定的成品油调价条件时,中介机构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发布成品油调价通知,将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公布于众,成品油销售企业据此作为指导价自行调整油价;时间挂靠油种可由美国WTI替代辛塔等。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未来改革方向是市场定价,但前提条件是完善成品油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打破两大石油巨头垄断的格局。同时,要加强石油期货市场建设,条件成熟时推出成品油期货,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1]唐衍伟,黄运成,杨婕.中国石油进口参与国际定价的现状、趋势及策略分析.工业经济,2007.1.
  [2]薛鹏,乔明.我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形势分析及建议.石油商技,2009.3.
  [3]金芳,董小亮.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探析.中外能源,2008.4.
  [4]曹建军.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及其加入WTO后的变化趋势.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周若宏.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研究.当化石油化工出版社,2004.

标签:成品油 定价 机制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