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一周记 > 正文

旅游地理答题模板【地理答题如何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高考试卷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境,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新课标地理高考的显著特色。“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没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调动和运用知识等其他三种能力。所以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也是同学们解答问题的“入场券”。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把握试题的考查意图。那么如何在高考解题时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呢?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各不相同的,地图信息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有的蕴藏在各种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中,还有的蕴藏在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各种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各种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试题的方方面面。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就必然存在差异。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3.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4.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5.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6.从试题的答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二、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1.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具备扎实全面的地理知识。平时学习时要参照考纲,结合教材和作业,对考纲要求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以及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作深刻、全面的理解。欲达到这一目标,要熟看教材、笔记,看做过的作业和做必要的基础训练。
  2.训练对地理信息的敏感性。一方面是平时作业训练时要有举一反三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明白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在分析任何地理问题时都要放在一定的地理背景上去思考。另外做同一问题下的不同小题时要注意前后的关联性。
  3.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审题时重点词、关键词要做着重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抽象的图表尽量转化为直观示意图,以帮助自己思考。审图一定要按老师的要求做,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每类图的判读技巧要熟练。
  4.细节决定成败,该重审的要重审。如果你知识较扎实,但仍找不到某个题的突破口,那么你可能在审题中忽略了某些细节,需要重审;如果碰到“熟题”,此时也是你最易轻视而走神、最易犯低级错误的时候,也应当重审。
  三、如何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及其应用
  1.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系统有:地理基本数据、地理基本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自然地理)、地理观念(人文地理)、地理区域特征(区域地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地理信息(与所学知识有关联性的知识)。
  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的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自转、公转)、大气运动规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地壳运动规律(能量来源、运动形式、结果等)、水体运动规律(水循环、洋流等)、地理环境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等)。
  区域地理部分重点掌握的区位理论一优越区位的选择:农业区位理论(如何使土地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工业区位理论(如何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城市区位理论(如何体现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地域结构)、交通区位理论(如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
  2.调动和运用基本技能
  高考解题所需的基本技能有:选择和运用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答地理问题、语言的组织能力(对问答题尤为重要)、绘图能力(如绘制剖面图)、计算能力(如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等)、实验能力等。
  运用地理学科的专项技能包括: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图表的判读和转换等。
  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举例:①社会热点方面的知识。如德班气候大会、俄罗斯冬运会、朝鲜、伊朗核问题(结合时区和日界线、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知识)、日全食、月全食、钱塘江大潮、航天基地建设(结合宇宙知识、我国四大航天基地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等内容)、经济区(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部崛起、东北重工业基地等)及新特区建设、重大建设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跨海大桥等)、十二五规划等。②自主学习中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的知识与技能。③等值线图的判读。④图上距离的判断方法。
  [典题例析]
  [例1]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处(虚线内)的常见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丘陵
  (2)有关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混合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盛行
  C.乳肉畜牧业规模较大
  D.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迁移农业盛行
  [解析]解答本组题时需要先进行区域定位。然后结合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区域环境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答题。第(1)题,根据经纬线及等高线、水系特征可以判断甲为刚果盆地。第(2)题,图示区域热带迁移农业比较盛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参考答案](1)B(2)D
  [例2]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山西、河北、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2011年正式被写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材料一 我国部分地区图(图2)
  材料二 中部六省经济结构比较表(表1)
  (1)中原经济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更是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域,试分析其粮食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
  (2)试分析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优势。
  (3)分析材料二,说明中部地区在三次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4)中部崛起首先要实现中部城市经济群的崛起。中部地区在“十一五”期间加快了中原城市群等城镇化建设,分析材料就工业化率、城市化率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解析]本题图表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巨大,答题时需甄别和有效利用。
  [参考答案]
  (1)主要位于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位于季风气候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热充足);河流流经。灌溉便利。
  (2)①地处中部经济地带(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南方与北方的交汇处),为我国东、西、南、北交流的结合部,位置优越;②区内有丰富的煤、石油、铝土等矿产资源;③区内农业和工业(能源、机械、纺织等)发达,产业基础雄厚;④有我国重要的京广、陇海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⑤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⑥国家政策支持。
  (3)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第一产业生产效率太低。
  (4)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而中部有两个省二者差距还很大。

标签:答题 解读 获取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