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一周记 > 正文

品读,让语文课堂弥漫诗意 诗意课堂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带领孩子品词析句、含英咀华,让浓浓的语文味充盈课堂呢?
  一、咬文嚼字,品出语文纯味
  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这里的“品”就是品味、体悟、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这正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追求的本真本色。
  1.适度拓展,品味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学好汉语,先要学好汉字。一个汉字,常常就是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张充满表情的面孔。课堂上,我们从汉字的构字特点进行讲解,往往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九色鹿》一文时,我在讲解“起誓”一词时告诉学生:我们来看“誓”字,上面是个“折”,下面是个“言”。古人起誓是十分郑重的事,常常手拿枝条。说完后就把枝条折断,表示如果说话不算数,就会像这根枝条一样,说明发了誓就不能违背,“誓”就是一诺千金。再引导学生想象:当时,调达会怎样郑重起誓呢?
  这样讲解后,汉字就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它能传情达意,学生兴致盎然,对理解课文也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
  2.替换比较,品味语言文字的准确性。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的句子“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我引导学生:这里的“啃”换成“吃”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在两个词语的替换比较中,认为“啃”有“用力咬、放在磨牙上咬,很费力气”的意思,“吃”比较平淡。我又问:干粮为什么要啃?说明了什么呢?学生想到干粮在路上风干了,变得像石头那样硬,可见李时珍在路上察访药材的时间很长,十分辛苦。我再进一步总结:是啊,一个“啃”字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李时珍为了造福于民、不怕吃苦的精神。课堂上,抓住关键字品味,语文味便透过纸张的缝隙,弥漫在孩子的心灵。
  又如,《珍珠鸟》一文中有两个地方用到“啄”字,(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我让学生思考:前后都用了一个“啄”字,前后有什么不同?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了句子,感受到:一个啄笔尖,一个啄手指,啄的对象不同;一个表示试探,一个表示友好,内心情感不同;从挨近到肌肤的接触,亲近的程度不同。在前后对比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深刻多了,语感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丰富。
  3.体会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形象性。语文课堂上,要把课文当作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
  在教学《泉城》的第一自然段时,我用课件出示一组词语:
  
  白浪翻滚 银花盛开
  
  晶莹剔透 明珠散落
  
  声音宏大 虎啸狮吼
  
  声音低细 秋雨潇潇
  启发学生:咱们祖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自己读读这些词语,哪个词语在你脑海里浮现出画面。学生动情朗读,用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美好的画面。我又继续引导:再读读这八个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使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左侧的是观察到的,右侧韵是作者的想象,两者结合,使泉水更增添了神奇的色彩,突出了泉水形态美、声音美的特点,再让学生美美地读出文字的味道来。
  这番指导,学生真正灵活地理解了词语,并习得了写法,在情境中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在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放飞想象。飘出语文韵昧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指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我们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留白点”,存在着很大的张力空间。如果我们能在留白地带巧妙设计,引导想象,挖掘内涵,语文的韵味便会飘散在课堂上。
  于永正老师经常提醒学生“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字的背后,也就是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在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读出文本背后隐含的东西,学生的语感会进一步增强。
  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文章有一句简单的描写:“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我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琦君摇桂花时的神态、动作、心理,并出示句式练习说话:摇得小手______,摇得小脸______,摇得腰背______,摇得双腿______,但是仍觉得______。这样想象,孩子就真正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摇桂花的快乐。
  教学《天鹅的故事》第5自然段。我让学生找出体现“老天鹅不愧是‘破冰勇士’”的句子谈体会。学生交流中,我适时点拨:有时,一个普普通通的标点也能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学生抓住省略号讲述自己的体会:此处的省略号表明老天鹅重复的是同一个动作,它将自己生命的重量无数次扑打在这坚硬的冰面上。我动情描述:老天鹅奋不顾身地撞击冰面,只是颤动一下怎么办?再一次,冰面尽管颤动,依然没有破裂,怎么办?又一次,老天鹅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拼死扑打在冰面上,可冰面依旧没有破,怎么办?
  学生在省略号的地方深入想象,真正感受到了老天鹅不怕牺牲、勇敢顽强的精神。
  三、书声琅琅,读出语文情味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语文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琅琅的读书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司马迁的心理活动是这样设计的:
  师:坚持写完著作,让自己死得有价值,也是司马迁发愤著书的重要原因,他的这段内心独白,你们体会得很深刻,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咱们一起来合作朗读。
  师:在狱中,司马迁想到这场飞来横祸让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真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他心里想:(学生接着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可不久,痛苦又缠上身,回想自己深受官刑的惨状,想到他人的轻视和嘲笑,他又一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他转念又想:(学生接着读――人总是要死的……)
  师:就这样,他一次又一次在生与死之间痛苦地挣扎,最后。活得要有价值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他心里暗暗想:(学生接着读――人总是要死的……)
  我努力创设“一唱三叹”的引读回诵情境,让其化为绕梁余音,达到袅袅不绝于耳的效果。这一设计同时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司马迁受到酷刑后反反复复思想斗争的过程,更能体会到忍辱负重著书的不易。这样的设计,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
  又如教学《桂花雨》一文,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学生把“妈”读得特别短促,语速较快,我笑着说:“呦,你可真是个急性子,迫不及待地要去摇桂花了!”一生则相反,把“妈”读得老长,我这样评价:“为了摇桂花,你使出撒娇的本领,想让妈妈满足你的要求。”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你怎么理解的,就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堪称经典。一个小朋友读“杂草被喷雾剂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于老师幽默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洒一点。”然后,一本正经地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这个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断断续续,真的有气无力了。这样的指导在评价中让学生读懂语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味”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永远追求的一种本色境界。期盼我们的学生们能伴着淡淡的墨香,声情并茂地朗读,快乐自在地表达,在语言文字的海洋中尽情邀游,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市教学能手。

标签:诗意 弥漫 语文课堂 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