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一作文 > 正文

手绘明信片设计 毛泽东致罗学瓒的一枚明信片考释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提要:   1918年8月11日,毛泽东给罗学瓒写了封明信片,此信不仅是一幅书法艺术佳作,更是研究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早年思想、活动的一份珍档。毛泽东缘何要写这封信?此信背后到底尘封了一段怎样的历史?本文对此信的写作背景及由来作一翔实考释。
  关键词:毛泽东 罗学瓒 明信片 考释
  中图分类号:K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1-44-47
  “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中,有一枚毛泽东致罗学瓒的明信片”,明信片上印有“中华民国邮政明信片”、“carte postale Chine”中、法文字样,邮戳上“八月十一长沙府”字迹清晰可辨,信末为收信人地址及收信人:“湘潭马家河唐恒泰号转罗学瓒先生收阅”。毛泽东手书的这枚明信片,行楷体,字迹端秀,不仅是一幅书法佳作,更是一份研究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早年思想、活动的珍档,信的内容如下:
  荣熙学长鉴:
  接蔡君信,知兄已发函复我到京。赴法二百元能筹,旅保一百元无著是一问题。旅保费,俟弟至京与蔡商量筹借,或有著未可知,有著之时,再函知兄前来可也。文凭须即寄来,由邮双挂号不误。弟又有一言奉商者,兄于从事工艺,似乎不甚相宜,而兄所宜乃在教育。弟与蔡君等往返商议,深以同人多数他往,无有几个从事小学教育之人,后路空虚,非计之得。近周君世钊就修业主任之聘,弟十分赞同、欣慰。前闻兄有担任黄氏讲席之说,不知将成事实否?往保固是一面,然不如从事教育之有大益。性质长此,一也;可便研究与性相近之学,如文科等,二也;育才作会务之后盾,三也。有此诸层,似宜斟酌于远近去住之间,而不宜冒然从事(南洋亦系教育,暂息以候南信,亦是一法)。以后与兄商量之处尚多,此亦其一也。余不具。
  
  弟泽东
  八月十一号
  毛泽东何以要写这枚明信片?这枚明信片到底背后尘封了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事情还得从杨昌济先生说起。
  杨昌济(1871-1920),伦理学家,教育家,湖南长沙人,世居湖南长沙东乡板仓冲,毛泽东夫人杨开慧之父,字怀中,号华生。早年就读于城南书院。1903年始,先后留学日本和英国,1912年赴德国考察教育。1913年归国,在湖南高等师范、湖南第一师范等校任教。1918年夏,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大教授,曾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1920年1月17日病逝于北京。撰有《达化斋日记》、《劝学篇》等文,并有译著:《西洋伦理学史》/[日]吉田静致著、《伦理学之根本问题》/[德]利勃斯(Lipps,T.)著等。
  
  杨昌济在湖南任教时,和毛泽东、蔡和森等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杨先生非常赏识毛泽东,李肖聃在《本校故教授杨怀中先生事迹》中有言:“他在长沙五年,弟子著录以千百计,尤心赏毛泽东。”毛泽东、蔡和森等经常到杨家聚会,杨昌济先生儿子杨开智回忆当时情景说:“由于毛泽东和我父亲有非比寻常的师生情谊,因此,每逢星期假日,他总要邀几位有志同学来我家探讨学问,各抒己见,竟日不休,经常来我家的有蔡和森、张昆弟、邓中夏、罗学瓒等人,情绪非常热烈。”
  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在湖南省城对河岳麓山刘家台子蔡和森家开会,决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成立“新民学会”。同年6月,北大校长蔡元培聘杨昌济任北大教授,杨昌济举家迁京,时蔡元培正在京组织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得此讯,杨昌济“特意写信告诉毛泽东。毛泽东接到信后,召集新民学会会员讨论赴法勤工俭学问题。”讨论一致认为赴法勤工俭学很有必要且应尽力进行,决定由蔡和森和萧子升专门负责留法之事,并决定让蔡和森先赴京组织勤工俭学事。蔡和森于6月23日起程,25日到达北京。几天后,蔡和森会见了蔡元培、黎锦熙,获悉“北京、保定两处正在开办留法预备班。”经杨昌济介绍,蔡和森“与华法教育会负责人李石曾联系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事宜。”7月,“蔡和森会见了熊希龄、胡元俊、章士钊等社会名流,恳请他们支持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几经努力,终使“侨工局答应借款与湖南学生。”
  当罗学瓒闻知赴法勤工俭学消息,决心跨出国门,可回家筹措旅费时受挫,无奈之下,连写2封信给蔡和森,诉说内心苦闷,表明自己赴法意愿。蔡和森接信后于8月9日给罗学瓒复信:
  荣熙学兄足下:
  弟此来目的全为组织勤工俭学事,四旬之中略得头绪,所有消息亦能概达左右矣,前曾开一名单(与李石曾氏),即冒昧列入尊名,今接二次来书,知兄于此甚有意,此弟更可劝进也,兄似乎现在虽得家庭同意,预备费无从索取,此则舍却来否问题外,弟可为兄解之。弟与李石曾先生再三交涉,现侨工局业已答应借五、六、千元与吾辈,限额二十五名,兄业已在二十五名之列,此全解兄之难也。八月初九
  彬白
  蔡和森还致函毛泽东,言及赴法勤工俭学相关事项,毛泽东接蔡信后,就给罗学瓒写了这枚明信片,谈论赴法勤工俭学经费筹备及他对罗学瓒赴法一事的意见。信中“荣熙学长鉴:接蔡君信”的“蔡君”即指蔡和森。在这封信中,毛泽东告知罗学瓒赴法费用已经解决,但“旅保费”尚无着落:“到京赴法二百元能筹,旅保一百元无著,是一问题。旅保费,俟弟至京,与蔡商量筹借”。
  当时,毛泽东并不赞成罗学瓒出国,因为毛和罗几载同窗,依毛对罗的了解,罗氏性格比较适合从事教育工作:“弟又有一言奉商者,兄于从事工艺,似乎不甚相宜,而兄所宜乃在教育”。毛泽东不赞成罗氏赴法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他的同学中鲜有从事教育事业者:“弟与蔡君等往返商议,深以同人多数他往,无有几个从事小学教育之人”,以至造成“后路空虚”。毛泽东认为此种局面“非计所得。”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所以他殷切地希望罗学瓒能够留下从教。1918年暑假,周世钊到长沙修业学校任教,闻之,毛泽东心中十分高兴,他又听闻罗学瓒到黄氏学校任教消息,便在信中劝罗氏效周从教,力图说服罗氏:“近周君世钊就修业主任之聘,弟十分赞同、欣慰。前闻兄有担任黄氏讲席之说,不知将成事实否?往保固是一面,然不如从事教育之有大益。性质长此,一也;可便研究与性相近之学,如文科等,二也;育才作会务之后盾,三也。有此诸层,似宜斟酌于远近去住之间,而不宜冒然从事”。
  毛泽东当时还有另一种想法,想动员罗学瓒到南洋从事教育事业。新民学会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洞察当时的形势,把学会主要活动分为国内、国外两方面进行。在国内,主要在湖南,领导湖南的‘五四运动’和‘驱张运动’;在国外,赴法勤工俭学和到南洋群岛从事华侨教育事业。”在1919-1920年两年中,新民学会“去法国的有蔡和森、罗学瓒、萧子升、向警予、蔡畅、李维汉等,去南洋群岛的有张国基、李思安、周敦祥、萧道五等。”故毛在信中又言:“南洋亦系教育,暂息以候南信,亦是一法”。
  不过,罗学瓒赴法意愿已定,1918年8月15日,罗学瓒和毛泽东、萧子升等25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一起从长沙出发,19日到达北京。随后,这批青年进入留法预备班学习,1919年7月,罗学瓒等人乘坐海轮奔赴茫茫大洋彼岸,展开了留法勤工俭学、探寻振兴中华民族之路的旅程。
  
  责任编辑 林建曾

标签:明信片 一枚 毛泽东 致罗学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