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促销方案 > 正文

【基于大类招生的可行性分析与策略研究】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实施大类招生的现状出发,针对当前大类招生中普遍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现象,结合工作中的实践及理论的可行性分析,提出关于大类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规模、基础平台教育、专业分流选择及师资配备提升等几个方面的策略建议,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招生改革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类招生 可行性 策略研究
  
  普通高等院校为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归类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高校兴起大类招生。根据我校实施大类招生实际情况,同时借鉴相关国内外院校进行实证分析,对实施大类招生进行可行性分析及策略研究,提出关于对当前大类招生的建议与参考。
  一、大类招生的起因与现状
  1.兴起
  从近现代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包括巴黎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等世界名校都实行或曾经试行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均实施过或正在实行大类招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进行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育教学改革方针,即为我们今天所实施的大类招生,在低年级实施通识的基础平台教育,在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进行对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性改革。
  2.现状
  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5年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以及高新信息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集成性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作为培养高级专业性人才的高等学校,所面临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包括招生方案、专业设置甚至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因此,探索尝试从招生录取开始着手进行根本的改革,为以后的人才培养提供更充分的准备与基础,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特别是最近2年,各类高等学校都在尝试采用不同规模的大类招生模式,进行大类招生录取,也初步显现了不错的效果。
  二、大类招生的分析与规划
  大类招生是高等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采用按学科大类招生录取,从而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为起初对专业的盲目选择风险降到最小。同时,实行大类招生也是为大类培养提供的保障。实施大类招生相应延长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缩短了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便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实施学科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培养具有通识教育智慧,最大限度搭建起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的培养框架与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可行性分析
  (1)学科类的设置。基于在同属一个学科类下,各相近或相关专业且方向性一致,选择确定核心专业,从而确定最终大类招生类别。值得注意的是,大类名称的确定应符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招生专业及学科分类的要求。
  (2)招生规模。在招生大类下,包含专业个数及总体人数的确定也是十分重要的。招生规模应该符合专业分流后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管理的问题。
  (3)专业分流。按大类招生录取的学生,一般经过一年或一年半的专业基础教育以后,由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协调组织,按照在校期间基础知识学习情况以及个人兴趣,在之前公布的一定分流原则下,进行自主选择专业。
  2.培养规划
  (1)专业基础。在进入高等教育伊始,对所有进入大类招生专业的新生进行专业基础平台教育,实施宽口径的基础性专业素质培养,让学生对更多的学科领域与专业进行初步了解,对相关行业进行全方位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更多的基础能力、专业兴趣。此阶段的培养核心是以学科通识教育为主。
  (2)专业分流。新生通过一年或一年半的基础课程学习,对相关学科及专业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对大学的学习方式基本适应了。接下来按照专业的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大类下的专业分流。分流的实施原则是根据之前公布的专业分流方案进行,基本是根据学生上一学年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及个人的兴趣综合考虑,实行学生与专业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最终分流。
  (3)课程设置。大类招生录取时是不分专业的,区别于以往常规的招生录取模式。因此大类招生所带来的特殊性,给我们对其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之前的一年或一年半基础课程学习后,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在人才培养上,不但需要有与之衔接的课程设置,更需要突出专业课程的个性特色,使学生迅速进入专业领域的快车道。在考虑到学生从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学习转变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整个人才培养时间的分配及各科学分的分配,即培养了学生牢固的基础通识素质,也突出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4)班级管理。实施大类招生录取的人数一般相对数量大,少则也要100多人,多则300人以上,甚至更多,这样就给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在基础平台课程培养阶段,因为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比较陌生,自理能力有限,可以实施班主任负责制的30~40人小班管理模式。一年后专业分流,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都有了相当提高,也比较适应了大学的环境,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这时候取消班主任管理,实行专业导师制,授课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交流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学习。
   三、大类招生的困境
  1.大类确定
  实行大类招生录取在我国是近些年兴起的招生模式。其优点也是被越来越多的考生所认可。大类招生录取不仅对学生填报志愿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录取机会,而且为考生提供了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的条件。但是,由于高校专业设置现实比较复杂,大类招生在类的选择确定上存在困难,比如招生大类的选择既要符合教育部关于学科大类目录的设置又要符合各专业与大类的所属关系。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高校或系的招生设计。例如,在一个经管类学院里,既包括经济学类专业又含有管理类专业,但是其中很多学科课程都是交叉的,很难确切区分,那最终是选择经济学类招生还是管理学类招生呢?再有,在一些高校有些边缘性衍生专业方向,划归到哪个大类进行招生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招生规模
  在大类招生录取的新模式下,招生人数的合理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大类招生规模的设计问题比之前的按专业招生更加复杂。大类招生规模的设计既要符合整体招生规模的需要,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在大类中各专业的招生人数规划。同时,大类招生人数的多少直接影响报考志愿率和提档分数线,甚至会出现录不满的现象。所以,综合地考虑、科学地设计招生规模至关重要。这也为招生工作带来新的考验。
  3.课程设置
  在我国高校大类招生兴起时间并不长。一些院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后,虽然初步建立起了大类培养的基础平台课,但是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却很少甚至是空白,教学大纲及教材也仍沿用以前对应单专业教学的旧版本;整个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没得到相应的更新,不能实现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只是将原有单专业的课程简单叠加与删减。另外,由于在整个学生培养的阶段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所占用的时间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在加强基础平台课的同时,更要保障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与突出特色,这就给专业课程与基础平台课的设置提出更加艰巨的任务。
  4.分流方案
  新生在进入高校一年或一年后,经过了基础课程培养以后,要根据分流方案进行专业分流。分流方案的制定各不相同,大部分主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设计和制定,但是分流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分流方案也是关系到所有学生切身利益的,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选择的积极性,又要平衡好专业设置及学校教学资源的状况;在方案制定上还要考虑到规则的合理与公平也是一件较为复杂的问题。
   四、大类招生的思考与建议
  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是一件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的教育改革。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统一思想,明确按大类招生的紧迫性、必要性,提高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服从整体大局,同时理解支持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这项改革的实施。
  1.专业归类
  在大类招生中,大类的选择及专业的归类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建议学科相近的专业统一起来进行归类,确定核心学科及核心专业进行选择大类,这样从招生录取志愿和分数上也会相差无几,入校的基础平台教育可以在一个平台进行教学与管理。同时,这样也有助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2.人数合理
  一般情况下由于大类招生包括几个专业甚至更多,以致招生人数比较庞大。这就会对录取的生源质量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最终的数量。根据实践和调查显示,大类招生的规模人数不宜过多,但也不宜少于100人。人数过多不利于招生录取质量的提高,人数过少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实施,也起不到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目的。
  3.自主选择
  大类招生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专业分流又是大类招生的改革关键环节,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兴趣,又要考虑到专业设置与教学资源的协调。做好学生对自己专业兴趣的认知与发觉,增强专业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专业分流方案,做到预先公布与透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资源可以满足的情况下,尽量实现学生自主选择权的最大,把大类招生改革所带来的创新完全转化到人才培养的成效上。
  4.师资提升
  在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对师资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专业教师及基础课程教师分开,对单一专业教师的配备提出了挑战。在教师配备上,除了单纯的加强投入与人才引进,更重要的是对现有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强专业教师的基础理论研究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学习,加强基础课程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提升。这样即为基础平台教育打下基础,也为而后的专业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大类招生的改革是一项关乎招生录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创新的工作,也是一件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的课题。高校必须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统一思想,摒弃陈规,抓住机遇,突破难点,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 1
  [2]熊晓燕,肖蕙蕙.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7
  [3]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4]谷进军.高校按类招生培养策略及协调机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5]陈英弟.大学生专业转换及适应情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标签:大类 可行性分析 策略 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