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学案 > 正文

[也谈李清照词愁情的内涵]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内涵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李清照词中有很多愁,对于这些愁情的内涵,本论文试从文本出发,将其愁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而进行解析。从而得出了李清照的愁因主要不是家国之愁,而是与丈夫赵明诚夫妻不和,明诚有外遇所导致,并且笔者是有史可据的。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内涵
  
  因李清照生平资料的缺乏,研究者也持有不同的伦理观念、不同的评价,对于其创作的研究一直争论不休,如卒年[1]、改嫁[2][3]、词作的真伪[4][5]等问题。其中对于漱玉词中愁的具体内涵的解说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陈祖美、朱靖华等先生认为愁情来自于赵明诚纳妾[6][7][8][9],姚玉光先生却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词人的实际,是缺乏事实依据的穿凿[10],诸葛忆兵先生认为李与赵是“古今人人共同羡慕的恩爱夫妻,神仙眷侣”,但是他们之间也曾产生“中年情感危机”,这种“危机”恰恰是与长期分离的隔膜、赵的情感部分转移、李的无嗣等因素有关[11]。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并未能揭示出词人愁的真正内涵所在,因为他们将词作中的愁情视为固定不变的、静止的。实际上,词人的愁是不断变化的、内涵丰富的。正如前贤所指出的,其愁情的内涵是有现实依据的。据此,笔者将试从其词作中进行探寻。
  一.前期:淡淡的闲愁
  李清照从事词的创作应在24岁之前。词人少年有着良好的教育和宽松的家庭环境,父亲李格非是当朝的著名文人,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成婚,婚后生活较为美满,故早期词风格调明快,当我们读她的咏花词《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与《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时明显能够感觉到其中的欢快,“自是花中第一流”、“此花不与群花比”的字句分明传达出词人的自信与豪迈,这是新婚的词人自得、满足情绪的体现。但是,这一时期的词中仍是有愁的,仔细寻绎,仍能感觉到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淡淡的闲愁。比如:“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行香子•草际鸣蛩)等。
  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则全词传达出一种淡淡的闲愁。体现词人的一种莫名愁绪,这是词人初为人妇所作,愁情来自于其婚后百无聊赖的生活,这种无聊中还透露出一丝怅惘之情,而末句的“绿肥红瘦”正能体现这种春去夏来、留春不住的怅然若失!但总的看来此处的愁情是淡淡的,远没有后期的深沉,只是一种“不知愁滋味”时的少女之愁,是闲愁。
  这一时期,词人的愁情主要体现在:
  第一,待字闺中的少女思春春不至的惆怅心情,由此赋词说愁。《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销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该词写词人在某个黄昏,纵情饮酒后酣睡觉,“空对烛花红”,那种梦境与现实的落差使得词人“愁”,而这种落差也是词人按捺不住,挥笔成词的主要动机。
  第二,新婚燕尔,夫妻的两地相思之愁苦。因离别而成愁,是淡淡的闲愁,但也挥之不去,遣之不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由上可见,这一时期的词作是抒发了词人淡淡的闲愁,而愁的主要内涵就是少女时代的思春春不至的惆怅与初为人妇时与丈夫的小别。词人这一时期的词作情感细腻而柔婉,写心中之所想,精致而秀气。故《白雨斋词话》中评为“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是为精当。
  二.中期:怨妇的哀愁
   李清照中期创作截至到赵明诚去世,这一时期,词人的生活可谓是一波三折,其中有别也有聚,有喜也有悲,具体看来,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三个小的时段:
  第一,屏居青州时期(1107-1116)。大观元年(1107)三月,赵明诚父挺之卒,蔡京得势,赵氏子孙受到党争的牵连,在这种政治情势下,赵明诚和李清照开始了乡里屏居的生活。这一时期词人主要创作的词有《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多丽》(咏白菊)、《忆秦娥》(临高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以及《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等。
  这一时期,赵李二人的生活很是朴素,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是浓厚的幸福感,所以有学者将称他们为“伴侣式”的夫妻[12],从这一时期看来是有道理的。晚年的李清照回忆当年青州生活写下了《〈金石录〉后序》中记录道:“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奉人,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题。得书、画、彝、鼎,亦默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这种虽“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的简朴生活,却是词人最为津津乐道的,然而,再怎么舒心的日子都难免会有忧愁,尤其是对具有如此敏感心灵的女词人来说,果然,在她的词作中就分明可以看到:“凉生枕簟泪痕滋。”(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多丽•咏白菊)、“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临高阁)、“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第二,独居青州时期(指屏居生活结束后,赵重返仕途,而李在青州独居直至1121年八月赴莱州赵之任所前)。这一时期所创作之词有《凤凰台上忆吹箫》、《点绛唇》(寂寞深闱)、《念奴娇》(萧条庭院)、《蝶恋花》(暖雨晴风初冻破)和《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等。这时,词人的孤独、委屈尽现词中,如“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暖雨晴风初冻破)、“寂寞深闱,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闱)、“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等。
  独居时期,丈夫不在身边,其词作中透露的是对外出丈夫的思念以及不信任,担心、猜忌、忧虑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清照与丈夫之间发生的“情感危机”就是在这一期间,由于清照不在身边,赵有纳妾行为,情感部分转移,这在后文笔者将详细阐述。
  第三,赴莱州以后时期。这一时期词人创作的词有《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以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等。这一时期词人的作品几乎首首言愁,有的可以句摘:“泪湿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永夜恹恹欢意少。”(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小阁藏春),有的全首浑成,相对前期的词而言,这一时期词中的愁更为深沉、蕴藉,主要是因为词人与她丈夫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这在词作中可以见出。
  在赵李屏居生活结束以后,“赵明诚复出做官,因为至今‘无嗣’,按照当时的婚姻制度和风俗习惯,他有蓄妾的行为,此种行为也自然会导致他对李清照的疏远,这令她难以为怀。”[13]《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此词即写此事。由于赵的种种行为,在这首词中词人把自己的担心都一一写了出来。本来丈夫是完全有条件带她走的,可是为什么他不这么做!自己唱了千万遍的《阳关》曲,可最终仍是留他不住。丈夫走后,李独守空房,身体一天天的消瘦了下去,这种消瘦,不是因为她纵酒过度,也不是因为她多愁善感而去悲秋的缘故,却是因为有难以启齿的隐忧啊!“武陵人”已经走远,看来自己也要平添“一段新愁”了。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也是抒发此等忧愁。该词写于词人赴丈夫任官地途中独宿旅馆时。当时的词人看着窗外飘洒着的微雨,心绪肆意绵延,固然是想念对她恩义深厚的姊妹,然而更多的却是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日夜渴望的相聚眼看着就要实现了,可是词人却感受不到相逢前的那份雀跃;相反的,自己那敏感的心却在不停的提醒她,与丈夫之间的那道鸿沟似乎已经无法逾越了,这是心理距离,两人再也回不到以前的那种伉俪相得的关系。其实在词人和丈夫居住在乡里的时候就已经隐隐约约的感受到了,而赵明诚的移情别恋则加深扩大了他们之间的心理鸿沟,赵的移情别恋主要是表现在他的纳妾行为上,对于纳妾学界争论甚多,持赞同观点的学者主要提出以下几条证据:
  第一,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此。从皇帝到庶民无一人不是如此,当时的社会已经将此作
  为一种流行的风尚而去追求,很多文人如苏轼、张先都有纳妾行为。
  第二,在李除词以外的文学作品中可见。如《后序》中只言片语所透露的消息,正说明了赵明诚生前曾蓄养侍妾。李清照叙述赵明诚临终之前,“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的典故出自曹操的《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组履卖也。”这是曹操临终之际分配部分财产给各位侍妾并对她们的生活细节做出安排。由此,词人用此典的用意所指就十分明显。
  除了学界的这些证据之外,《道光福建通志》中记载移民赵明诚儿子在建绍间从山东高密迁入福建省,而赵李无子嗣可谓是定论,所以此处的“赵明诚儿子”肯定非李氏所生。由此可见,赵明诚曾经纳妾。这应当成为定论,无庸继续争论。
  词人与丈夫的情感危机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这一时期是词人最集中的抒发怨妇之愁、离忧之恨的时段,丈夫的离心叛变给词人带来了最大的打击,词作中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愁,基本上是由丈夫的变心所带来的,但词人的要强性格决定了她是不会与外人说起自己的悲惨处境的,尤其是这种被丈夫冷落的闺房之事“更不足为外人道也”。由此,词人选择了词这种抒写心灵的文学,在其中诉说着自己的愁情,但这种述说却是“欲说还休”的。故而造就了此时词作蕴藉的风格,《诗辨坻》评价说“旨取温柔,词归蕴藉”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三.后期:思念的愁苦
  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1129年〕,赵明诚去世,自此李清照的创作也开始大变,其主要词作有《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清平乐》〔年年雪里〕、《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14]、《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好事近》(风定落花深)以及《永遇乐》(落日?金)、《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等,首首言愁,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愁怨,铺天盖地而来。“病起”、“肠断”、“千行泪”、“清泪”、“凄凄惨惨戚戚”等等字眼触目皆是。总体看来,这一时期愁情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第一,丈夫的去世。前期词人与丈夫虽有矛盾,但也有欢乐,远没有此时的愁情深沉,据《清波杂志》记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逢大雪,即鼎立批?,寻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庚和。”可见赵与李之间确实有过默契,能称得上是夫唱妇随,其乐融融。至此生活的变故,词人完全没有了依靠,加上“大病,仅存喘息”,不得不到处投奔亲人以求生活资助,起先打算去投奔赵明诚的弟弟,《后序》中说 “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但后来洪州失陷,词人不得不另做打算。“有弟?任敕局删定官,遂往依之”,故转而依靠弟弟李?。可以想象,已经接近50岁的词人对于这种流离的生活如何承受得起!起先丈夫在世时纵然有再多的不是,可终究是衣食无忧的,而现在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失去了,由此也不难理解词人的作品中何以会透露出那么多的愁!在《清平乐》〔年年雪里〕中词人就明白的写出了自己的奔亡之苦,词中写道∶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当时朝廷中沸沸扬扬的传言“玉壶颁金”之事,由于涉及亡夫赵明诚的名节问题,当时词人得知此事,十分惶恐,但又不敢说什么,为证清白词人只能将其家中的所有铜器等物,赶到皇帝驻跸的地方去进献[5],该词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正是在写其追随帝踪,漂流两浙之事。这首词写于1129年冬(据沈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当时的词人正是离开健康追随高宗皇帝的路途中,颠沛流离,苦不堪言。往年的雪里插梅人陶醉的情形再也不会出现,物是人非,词人心中的忧愁无法排遣,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仿佛泄愤般手揉梅花,然后也只能是清泪满衣袖。奔亡之苦,溢于言表!
  第二,改嫁匪人。关于改嫁有记载可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八)中说“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属吏,以汝舟妻李氏讼其妄增举数入官也。其后有司当汝舟私罪徒,诏除名,柳州编管。李氏,格非女,能为歌词自号易安居士。”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也称清照“晚岁颇失节”;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中记载“格非之女,先嫁赵。”言外之意还有再嫁。洪适跋《赵明诚〈金石录〉》云:“赵君无嗣,李又更嫁。” 胡仔《苕溪渔隐词话》云:“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各种记载都证明了词人确实曾改嫁张汝舟,且此人粗俗鄙陋,与自视甚高的词人格格不入。实际上词人的改嫁过程是一次受骗的过程:当时朝中有两个人都叫张汝舟,除了闻名遐迩、为官清正的明州知府张汝舟外,还有一个官低六阶的无名之辈、曾在池州的奉承郎张汝舟[7],而李嫁的正是这个龌龊之人。此事的发生给词人打击很大,此时李的境况已如同其词中所表是“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三,国事风云变幻。李清照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在她的家庭中高官很多:父亲李格非是当朝著名文人,公公赵挺之是当朝宰相, 丈夫赵明诚亦是大官。词人接触社会高层的便利、掌握政治信息的快捷,这些都为其关心政治提供了条件,故而其关心政治也是必然的。但是,李清照感受国破家亡的方式却是个人的。公元一一二七年的靖康国难是发生在赵明诚死(公元一一二九年)之前,国难发生后清照就已经开始了奔波的生活,由于当时是追随丈夫的,其痛苦远没有丈夫逝世后来的深沉。故而其后期词作中的愁也更为深沉。这是因为,此时的李已经是个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寡居老人,这是最痛心的,也是无端之愁的直接来源。所以说,亡夫之痛才是其愁情的直接原因,而亡国只能是大背景。
  结语
  综上,词人的愁有少女时代的闺愁、闲愁,也有为人妇的忧愁以及丈夫变心的怨愁,还有丈夫去世后生活无依的穷愁,为讨生活而依附别人四处飘零的奔亡之愁,以及由此而升华的家国之愁。如许多之愁,我们不能一眼看穿,始终飘忽不定、若有若无,象李商隐的诗一般让人无法捉摸。这种飘忽不定是同词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分不开的。李在《词论》中说:“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词与诗是两种不同的文体,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亦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正概括了此两种文体的区别。词要求表达情感的深婉曲折,而非直截了当;要求表达普泛化的浪漫情怀,而非具体化的生活情怀。由此,词这种文体更能拉近词人与读者之间的心灵距离。如李后主,虽为帝王,但其词却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这正是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是普泛化的而非具体化的,故作为帝王仍可与平民惺惺相惜,百代之后有知音。
  李清照的词尤其是婉约词最能体现这种词学观,其抒写情感尤其是愁情之多,婉曲蕴藉,“要眇”无端,很难找出其具体愁因。但其词中所抒写的情感又是真实的,因为读者们都曾有过相类似的情感体验,这正是李词的耐人寻味之处。故百世之后的我们仍可知其心、会其意,进而明白词人之词乃词人之心,能做到惺惺相惜即是对词人的最大理解,而非字与句的寻绎。
  

标签:也谈 内涵 李清照 词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