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学案 > 正文

传播偏向【浅谈微博的传播偏向】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微博作为新媒介,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微博,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征和符号特征所呈现出的传播偏向性,包括微博的时空偏向、感知偏向和内容偏向,考察这些固有偏向性和传播技术所促成的社会结果和文化结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微博 传播偏向 时空偏向 感知偏向 内容偏向
  
  一、传播偏向性
  作为web2.0时代网络典型的开放性网络服务,微博在国内兴起短短两年时间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截至2011年8月,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两亿之多,微博带来的巨大影响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关于微博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微博的传播内容的探讨和传播特征的分析,及其所带来的传播环境变革和社会影响。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来看,每一种特定的传播媒介,都有其传播的偏向性。传播偏向性指:“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实际上,媒介固有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规定着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以及如何被解码。”①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是,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由自身的传播技术所决定的传播偏向性,以及这种偏向性所带来的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二、微博的时空偏向
  1、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
  加拿大学者哈罗德?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可以分为时间偏向的媒介和空间偏向的媒介。时间偏向的媒介, 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 性质耐久;空间偏向的媒介, 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质地轻便。前者具有易于长期保存但却难以运输的倾向性, 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后者具有易于远距离运送但长久保存性差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跨度的控制。英尼斯将媒介这种传播偏向与帝国的统治与扩张相联系。他认为时间偏向的媒介有利于宗教传承以及维持宗教帝国的统治权威,空间偏向的媒介有利于政治帝国的空间扩张和远距离控制。②在新媒体时代,英尼斯笔下的莎草纸、黏土、石碑等原始媒介已演变为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微博等现代化传播媒介,而宗教传承、政治帝国的统治权力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已转变为公共事务讨论中的话语权。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哪些特定的群体能在传播中掌控话语权,从而使某种形态的文化能够产生影响,并由此形成传播的偏向。
  2、微博时空偏向的特点
  “当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自我的时候,电子文化已经打破了主要的壁垒。在这样的条件下,世界经历了一种爆炸。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被废除,也急剧地减小了我们世界的规模――导致地球村的现象。”③微博将世界各地的人连接起来,具有不容质疑的空间偏向。这种空间的倾向性使得人们能够突破束缚更加自主地参与讨论,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网民通过意见和知识的碰撞、交汇,使社会热点事件最快最广地传播。从“宜黄事件”到日本地震抢盐风潮,从郭美美炫富到7?23动车追尾,微博显示了其公共议论平台的巨大作用。
  在微博上,前一天还引起热烈回应的内容也许第二天就被淹没在信息洪流里。作为媒介的微博时间偏向性较小,这并非因为内容不易于保存,而在于信息不能带来长时间的注意力。Web2.0时代的“用户创造内容”(UGC)的特点在微博中得到鲜明的体现,然而正是这些用户创造的内容带来了信息的冗余甚至是爆炸。微博用户们用有限的时间消费着海量的内容,新鲜内容停留在人们注意力和记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伊尼斯指出,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后,其特征会催生一种新的文化。④微博时间的偏向性加剧了当今网络中转瞬即逝的快餐文化。
  三、微博感知偏向
  1、媒介的感知偏向
  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最基本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媒介和人体的各种器官、中枢连接起来,并向外扩展,形成“人的延伸”。因此,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能改变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从而彻底改变社会。⑤
  2、微博感知偏向的特点
  微博媒介重新塑造了人类联结的方式、规模和形态,传播方式向人的主体性和人际传播回归。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不同,电子媒介正逐渐从“机―人”对话的模式向着“人―人”的模式转变。微博语录式对话形式和便捷的回复机制,更接近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用户通过“关注”、“互粉”,在微博平台逐步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随时与自己熟悉亲近的人交流。用户甚至还能搜索到名人的言论,通过回复、@等微博功能与名人直接对话,拉近了以往难以直接接触的人群之间的距离。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塑造着人类的联结方式、行动、规模和形态。媒介即讯息,媒介形式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媒介内容(即具体信息)的影响。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介技术使得网状传播的信息交换频率更快,信息扩散效果更强。以“转发”功能为例,单纯的转发算不上内容生产,但这种行为却带来异乎寻常的后果――“传播力爆炸”。在微博中,“传播力”并不存在于“创造者”之手,决定传播力的是转发者的粉丝数。有100个粉丝的博主,他创造的内容的传播范围就是100个人,但如果这100个粉丝中有人拥有100万粉丝,那么此人的转发,将使这条微博大范围传播。正是这种爆炸的传播力使得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而非现实社会的虚拟投射,这是作为媒介的微博通过延伸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来实现的。
  四、内容偏向
  1、媒介的内容偏向
  媒介环境学第二代先驱尼尔?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媒介通过一种隐僻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这种隐喻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的存在。所以媒介内容不仅是社会过程和结构的反映,同时也建构了社会过程和结构,创造一种特定的文化。
  2、微博内容偏向的特点
  微博话语的特征是文本碎片化。破碎的文本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语言系统。微博用户发布信息受到时间、空间、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140字的简单内容往往不需要深思熟虑,这就造成了微博用户所发表的信息难以摆脱私人话语的痕迹。微博话语主题上的不明确性和内容表达上的随意性使得传统文本的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在这里被颠覆性地解构。简短的内容以及传与受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这种微博媒介难以积淀深阅读的土壤,浅阅读成为了微博文化的典型标志。新浪微博2011 年的“微小说”大赛实际上就是这种浅阅读文化的产物。众多网友在140 字的篇幅内叙述一个有着完整的逻辑结构的故事,微内容表达被发挥到了极致。
  140字的限制使得话语表达呈现出极大的观点性。在微博上,传播力越来越多地从组织流向个体,传播力强的人被称为今天的“意见领袖”。北大教授刘德寰认为,微博上意见领袖的传播,有“价值观第一事实第二”的特点。意见领袖们喜欢传播包含“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的信息,他们常常在“事实判断”的内容上再加以创造或传播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是作为媒介的微博在内容上的倾向性。
  在媒介环境学的视角下,媒介本身的一套物理和符号特征带来了一套传播的偏向。而微博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也在空间、感知和内容上表现出了特定的偏向,正是这种偏向决定了微博衍生出的各种社会事件和文化现象。在这个网络化和互相关联的世界里,新出现的媒介环境运用并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哲学的、文化的和历史的力量,当人们变成媒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时候,这些力量就和人们进行互动。这个持续的进行和变动的媒介环境,强迫人们去理解、协商、斗争,并最终改革现代技术和现代社会。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其偏向性正在改变今天的传播环境。但技术的进步会不会真正演变成文化意义上的进步,取决于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对这项技术的使用。
  参考文献
  ①林文刚 编,何道宽 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1
  ②[加]哈罗德?英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
  ③Shane?Hipps,Brain?McLaren,The hidden power of electronic culture:how media shapes faith,the gospel,and church,zondervan,2006:40
  ④哈罗德?伊尼斯,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⑤陈力丹、易正林:《传播学关键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6
  ⑥[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7
  (作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研究生)
  实习编辑:金晨
  责编:姚少宝

标签:偏向 浅谈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