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导游词 > 正文

[课题引入中情境创设的思考]小学英语课堂情境创设的小课题研究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有所感悟而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我们一线教师在课题引入时常常为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费尽心思,但有时创设的情景过于“豪华”,不利于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有时创设的情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谈主题,有“为了情境而情境”之嫌;有时创设的情境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呢?笔者谈几点思考:
  一、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是为了更好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情境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以“浮力”的引入为例,有位教师化了20分钟在情境创设上,首先展示4幅图片:气球腾空而起、人浮在死海上、乒乓球从水中升起、轮船浮在海面上,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不难得出“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至此教师课题引入的目的就已达到,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方向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他还继续化力气在创设情境上:播放气球上升的视频,组织学生讨论气球受哪些力、讨论解决问题――如何将掉在树洞中皮球取出来。这样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课堂看似热闹,却耗费了大量时间,大大冲淡了本节课的主题――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同样是该课题,有的教师只用了几分钟就创设了有效的情境,很快切入本节课主题。教师要求学生将乒乓球没入水中,观察松手后乒乓球的情况;再演示松手后气球在空中的运动情况,问:是什么力使乒乓球和气球上升的?这个力就是浮力,然后直接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这位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很好地创设了情境,简洁高效。
  二、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问题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学中我们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大多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光的直线传播内容”的引入为例,3位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方法1: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如图1;方法2:教师举出生活中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如图2;方法3:教师演示“手影”实验,如图3。
  图1
  
  图2
  
  图3
  3种方法中第1种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学生还未了解光传播的特点,对其应用更不清楚;第2种教师介绍的日食月食现象学生不太理解,更不清楚这些现象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距离较远,学生兴趣不大,所以这两种方法创设的情境只是走过场,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第3种方法通过惟妙惟肖的手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手影现象是学生所熟悉的,为什么会形成手影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有利于课题的引入,有效地创设了情境。
  三、 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前科学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的知识经验。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存在两种相反的运动: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学生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调整和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这就启示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利用生已有的前科学概念,让学生的前概念在情境中曝光,激发其认知冲突,这样创设的情境才有效。
  如在“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引入时,学生常常会认为串联在一起的两灯亮的通过的电流大。教师在黑板上按照图4将两盏不同规格灯的串联(实物),闭合开关后一盏亮一盏暗,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通过L?1和L?2的电流大小。学生的前概念在这样的情境中暴露无疑,一致认为亮的灯通过的电流大。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对串联电路中A、B、C三点的电流关系进行猜想。学生很易落入“圈套”,认为I?A>I?B>I?C。紧接着教师又交换两灯的位置,又一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猜两灯谁的电流大一点?学生又一次落入了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认为I?A

标签:创设 情境 引入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