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调档函 > 正文

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体制模式创新研究:高校领导体制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该文结合上海市总工会所属院校某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首先阐述了该专业形成德能一体、校企一体、工学一体的“三个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分析了其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开发以能力本位课程的教学体系,接着再介绍了在专业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企业邀请专业教师作技术讲座等良性循环的情况下构建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最后展示该专业采取学训同步的原则建立了与企业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实行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贯通的教育、培训、咨询三位一体服务基地,从而为高职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联合培养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类型教育,既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姓“职”,又姓“高”。它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岗位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这就决定了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团队建设都必须符合这种类型教育的特殊要求和规律,由此要求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需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
  目前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体制模式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多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对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却均显得较为不足。然而上海市总工会所属上海工会管理学院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就根据本校的服务面向、办学优势,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开发课程体系、整合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安全培训教育等方面采取了具体有效的措施,积极主动地加强与诸多著名大型国企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联合制定专业的培养目标,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展校企双向教学等,紧密联系企业安全生产、维护职工生命健康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领域中进行了全方位地创新,在实践中成功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机制。
  一、形成“三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满足社会对安全技术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应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基于工会组织对安全生产的监督职能,该学院于2006年开设了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经过近5年的发展,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出了一条特色之路,所培养的学生既具备了工会劳动保护的素养,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能适应安全岗位要求,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好评。尤其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该专业06、07、08、09级毕业生每届都提前高质量地完成了100%的就业目标,而且学生就业的最大特点是签约率高、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其中很多就业单位都是国内有重大影响的知名大型国企。事实表明,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功地通过了实践检验。
  该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先后与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第五建筑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上海铁建工程公司、上海市奉贤区安全生产监督局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七建筑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合作,采用“三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德能一体”,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既要关注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品德的教育;“校企一体”,人才培养的主体由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工学一体”,人才培养过程都贯穿工学结合。在实践这些模式的过程中,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血缘”关系,做到 “三双”“三跟”,即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责任(专业主任、技术总工);专业跟着合作企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同时专业依靠工会组织长期开展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雄厚资源,加强与工会组织的联系,广泛发掘发展源泉,做到不断创新,促进专业的持续发展(见下图1)。
   图1: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开发以能力本位课程的教学体系
  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的总方针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该专业和企业共同对所面向的典型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明确岗位具体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并紧紧围绕岗位核心能力,参照职业任职要求,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建立了“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的先基础后技能、先校内实训后校外顶岗实习的“阶梯式”课程体系。依据行业技术标准开设各专业课程,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创建学做一体、校内外对接的教学环境,构建了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把相关要求贯穿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优化课堂实训和集中实习的实践环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课程建设要求,开发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通过该能力本位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逐步熟悉工作业务和职业环境,逐渐进入职业角色,并在实践性学习过程中培育责任意识,培养工作态度,使其在学习情境中感受职业环境、职业素养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知识潜力和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中享受自身能力提高、自身价值实现的愉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专业的认同感。
  三、构建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
  为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从企业中聘请了多名专家担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并通过双向聘任,即专业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企业聘任专业教师担任技术顾问,同时鼓励教师外出参加有关学术或培训活动,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的理念,交流所学所得,培养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从而构建了一支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工程型”结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达到100%。
  此外,合作中双方都注重师资双向实际互动,不仅聘请企业骨干到校兼职授课,专业教师也接受企业邀请,到企业作讲座、学术报告等,并坚持项目课程教师到施工企业一线进行“跟工程”实践锻炼。通过在课程开发→实践检验→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的校企良性循环中,提高了教师个体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能力,从而也大大提高团队整体教学能力,最终打造出了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结构完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四、扩展与企业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本着与工会组织安全生产监察紧密结合的理念,专业围绕培养“安全技术管理”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扩建、新建了由多个实训室组成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同时为发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收学生就业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还先后建立了包括上海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中铁二十四局上海铁建工程公司在内的一系列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课堂进现场和实训室、实训室进企业、模拟现场进学校、实训基地共建、双师共建、学训同步等方式,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充分进行工学结合,并结合工程实际,“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实施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将职业技能培养融入到校内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同时发挥劳模导师的德育和能育功能,实现了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从而创建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就业共担、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教育、培训、咨询三位一体的服务基地
  作为有工会背景的学院特色专业,在培养人才中,该专业依托工会组织,紧密结合市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建立了一个整合教育、培训和咨询,集职前教育教学与职后社会培训为一体的服务基地,并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和专业建设实际,开展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以“委托式”培养等产学合作为契机,为企业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及岗前培训,不断探索与人的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目标。
  总之,高职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目前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每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的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依靠工会组织搭台和企业的积极互动,整合社会力量,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形成“三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扩展与企业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广泛开展职后教育与培训工作等,坚持了学校、企业利益并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 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教高[2006]14号.
  [3]教育部.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处.
  [4]黄慧民.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形式与实践. 高等教育研究,2000(3).
  [5]徐洪波. 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标签:体制 培养 高校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