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对偶句 > 正文

昌黎民歌 论昌黎民歌的艺术特色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昌黎民歌是千百年来昌黎人民用劳动创造的文化积淀,具有曲调委婉优美,旋律婉转多变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昌黎 民歌 旋律   昌黎民歌是冀东地区颇具魅力的民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的特点不是取自一个地区,而是各民族,各地区融合的结果。昌黎民歌不仅是昌黎县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据昌黎地秧歌老艺人回忆,早期的昌黎地秧歌有扭有唱,唱的秧歌调,就是现在昌黎民歌的一种,昌黎地秧歌,民歌,吹歌被誉为“三歌”在冀东地区流传久远,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深受人们喜爱。
  昌黎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的智慧的结晶,旧中国的农民贫穷落后,昌黎民歌老艺人大多是穷苦人出身,当时的民歌主要靠口传心授。用来抒发人民的心声,表达群众的意愿。
  昌黎民歌是昌黎人民世代传承的一种民间小调,演唱内容分为“劳动类”、“爱情类”、“生活类”、“故事传说类”四类。其演唱形式分为“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三类。其中劳动类分为渔民号子、搬运号子、打夯号子和开山号子四类。昌黎民歌的体裁分为号子、叫卖调、秧歌调、山歌和小调五大类。“秧歌调”在扭秧歌时演唱,“单口唱”仅由一人,一副竹板自打自唱,“对口篇”由二人对唱,表演简单的剧情动作。应该强调指出的是,昌黎的秧歌调只是唱,并不舞蹈。昌黎民歌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民间艺人一代代的传承至今,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创作和发展,成为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主要文艺形式。
  清末民初,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昌黎曾几经战火的蹂躏,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百姓在困境中借助于民歌来抒发内心的苦楚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因此形成了曲调凄婉,乡土气息极为浓厚的演唱形式。
  民歌的产生,流传,发展都有它的特定条件,尤其是受风俗习惯和语言的影响,冀东地区民歌的演唱风味十足,技巧全面,是我国北方汉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昌黎民歌对唐山评剧,乐亭皮影和乐亭大鼓的影响较大,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如《红月娥做梦》这首昌黎民歌,在腔调上,就具有乐亭皮影的韵味。
  昌黎民歌的形成,还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昌黎地区从辽,金时代到元朝,曾有契丹,蒙古人,女真族居住,明清时代又有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移民,清朝后期到民国年间,昌黎一带的人把关内的艺术带到了东北,同时,东北的文化也影响到了关内,昌黎民歌大师曹玉俭老先生就曾到东北地区打工,对冀东地区和东北地区艺术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此,昌黎民歌具有东北,河南,山东,山西民歌的风格特点,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融合的成果。
  旋律是表现乐意的主要手段,是音乐的基础灵魂,在民歌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旋律是音乐诸多因素中最丰富多彩的部分,是风格特点的主要所在,所以特别值得去分析,研究。昌黎民歌的旋律方法包括重复法,扩展法,压缩法,移位法,逆行法,倒影法和基本乐汇贯容法。其中重复法是取得统一,加深音乐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民歌中大量使用。既有严格重复,又有变化重复。扩展法实际上是一种变化了的重复。昌黎民歌中的《寡妇采桑》用的就是严格重复变化。《拉网片》采用的是变化重复,扩展法实际上是一种变化上的重复,是将重复的材料加以扩充展开之法,这种方法既保持了统一,又稍有对比。增加些许新鲜感。昌黎民歌中的《四宝上工》用的就是扩展法。压缩法也是一种变化了的重复,是将原来的材料加以简化的再现的方法。移位法称为模进,这是音乐素材在不同高度上的再现方法。既统一又有变化。例如《美女相思》这首歌,逆行法是将原来的旋律逆转过来进行。倒影法是以一个音符为平轴,呈旋律的倒影再现。如《王大娘探病》,基本乐汇的贯穿使用时歌曲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昌黎民歌的音调来源于生活,它是客观世界音响在音乐上的反映,民歌中,词与曲,既是统一体,又各自有相对的独立体,二者相辅相成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民歌的旋律之所以优美动听,因为它是数百年来无数群众的生活结晶,它有一个不断加工完善的过程。民歌的旋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深奥。民歌的旋律离不开当地人民的自然音调,离不开生活语言,离开旋律音乐语言就脱离了发展,升华的依据:在民歌中,字调,语调是直接影响音调的部分,音乐旋律的高低、顿挫,旋律走向,都与生活中的字调,词拍,语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旋律的节奏是在歌词节奏上总结出来的,旋律的高低,起伏是在生活语调的基础上变化出来的。旋律的情绪是日常生活情绪的提炼,抽象。旋律的结构,则是人们理性思维的结晶。
  当我们翻开《昌黎民歌选》,仔细哼唱就会被她优美的旋律线条吸引住。昌黎民歌的旋律线条是中起高抛低落呈抛物线状,这种旋律线条是全靠直觉唱出来的。所谓中起,就是中音起唱,从中音开始易于进入,朗朗上口。所谓高抛,就是逐步往高音域挺进,这种进入高音的方式轻松、自然、不突兀,保险系数大,可以充分发挥演唱者的嗓音,造成高潮。所谓低落,是在高音得以喷射后,再逐步下落,降落到歌曲的低音区。所以说,这种中起高抛低落的旋律线条特别适宜歌唱,能够充分发挥歌唱者的演唱技巧。
  昌黎民歌中的衬字、衬句数量之大,用途之广,技巧之高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大体可分为节拍型、语气型、活泼风趣型、优美抒情型几种。这些衬字、衬句的使用起到了补充、延绵词意的作用,完全是从情感意境出发,决不是故弄玄虚,因此达到了此时无词胜有词的高度。
  昌黎民歌是盛开在冀东大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种民间乡土艺术。多年来其曲调朴素清新、久唱不衰,堪称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是昌黎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出的艺术结晶。多少年来,通过昌黎人民世世代代地不断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艺术形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说明她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我们不仅要研究,更要去发展和创新,让这一古老的艺术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和更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传唱。
  参考文献:
  [1]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0.10.
  [2]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3.
  [3]刘荣德.冀东民歌演唱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0.

标签:民歌 特色 艺术 昌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