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山楂树之恋》一本畅销书的影视旅程 山楂树之恋影视分析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部作品先历经了小说的大众追捧,再经历电影的关注如潮,那么电视剧该如何吸引观众呢?   尽管导演李路的版权购买在先,但不可否认被电影捷足在先的事实,因而改编更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丰富、扩展故事脉络,还要不失原著的清新、唯美、感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前,电视剧版《山楂树之恋》的播出,再次将“影视剧改编”这个传统的话题推向讨论的焦点。网友观众的质疑声不绝于耳,首先是28岁的王珞丹和31岁的李光洁,分别扮演18岁的静秋和23岁的老三,外形和年龄明显不搭;其次是原著中两人简单浪漫的邂逅在电视剧中被复杂化,更上演类似偶像剧撞车偶遇和英雄救美的戏码。两人的一段纯爱也因为增加了一些“第三者”的角色和情节变得更虐心。有的是跟电影版比较,有的是跟原著比较,但其实这些都不是该剧不能被观众接受的最重要原因。
  在目前所有艺术形式中,影视艺术是比较年轻的一种。而电视剧和电影相比,出现得则更迟一些。事实上,从一开始,电视剧就是吮吸着其他多种艺术形式的乳汁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谈到电影的时候曾经说过:“一种艺术绝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并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
  但与此同时,在各种艺术形态中,文学则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给影视艺术最深刻的影响,影视艺术是在文学充分发展之后,利用现代工业的科技手段才蓬勃兴起的。我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陈荒煤先生说过:“我们电影要上一层楼,主要靠文学。没有文学的基础,电影上不去的。世界上许多著名电影,大多是长篇小说改编的……”这里所说,既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也表现为影视艺术自身的规律性。影视艺术的百年发展史,就是文学与影视互相感应的历史。百余年来,文学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经典文学名著,更是影视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根据文学名著改编创作的优秀电影或电视剧多得数不胜数,电影如:《悲惨世界》、《乱世佳人》、《巴黎圣母院》、《红与黑》、《伤逝》、《骆驼祥子》、《林家铺子》、《雷雨》、《家》等;电视剧近年来也拍了很多,像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以及现当代的一些名家名作,几乎都被电视剧一网打尽。而有些经典文学作品还一拍再拍,甚至被多次改编。
  但这里所提到的名著有别于一些依靠商业手段或是一时引起关注而禁不起揣摩和推敲的作品。近些年,中国影视制作行业逐步市场化,使其产业资本逐渐丰富起来。电影、电视剧产量急剧上升,为了满足这种生产需求,改编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包括网络文学、游戏、电影的再改编等等。这种现象在电视剧的改编中尤为明显,包括热映的电影、网络文学等因其一时轰动,纷纷被再次搬上电视荧屏,有的备受质疑,有的甚至悄无声息。
  
改编的根源
  当然一部作品是否适合改编,不能仅仅依靠其原有版本的影响力。不同的传播方式,受众不同,传播的内容自然也不同。以《山楂树之恋》为例,原作者艾米就曾表示,《山楂树之恋》出版已经好几年,海内外拥有大量“山楂迷”。电影导演张艺谋和电视剧导演李路想把它搬上大小银屏,我想重要原因应该是看中了它的故事框架和雄厚的读者群。既然如此,还是应该尽量忠实于原著,否则还不如找人创作一个新剧来拍摄。以至于电影公映之后,她不断撰文批评,指出电影有一大堆硬伤。
  但这些似乎并不影响张艺谋作品的市场效应,冯小刚曾说过,他一开始拍电影是观众想看什么拍什么,但积累一段时间就可以做到他拍什么观众想看什么。“张艺谋”三个字就已经代表着票房,以至于小说的影响力只是锦上添花的事儿了。改编后的《山楂树之恋》被制片方誉为“史上最纯洁的爱情”,虽然完全曲解了原著的精神,但却给这部作品打上了一个烙印。此后,《山楂树之恋》电视剧播出使得众多观众都把它与电影进行对比,并屡遭诟病。究其原因在于,其改编者缺乏张艺谋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该剧导演李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一开始就料到这肯定是一个口水剧,因为前有电影、小说,很正常,但我更关心的是,这部剧去年年度销售过亿,市场这么认可,又拥有这么大的话题度,在本年度已经起到了引领话题的作用。对于那些评价,表扬的会看看,骂我的就当没看见,生活已经这么艰辛了。”由此不难看出,这部电视剧的改编更像一单成功的生意,抓住时机才是关键,至于改编无论来源于电影,还是原著其实都不那么重要了。
跟风扰乱市场
  影视剧的跟风现象与其产业结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2011年电视剧产量已经高达史无前例的两万集,但是,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加在一起,一年的有效播出量也只有7000集到9000集,有幸进入黄金档的仅有3000集至4000集。“市场就这么大,多一半的电视剧拍出来也没有出路。”在尤小刚看来,电视剧制作井喷了,但未必是好事,事实上,过度生产已经让电视剧陷入了有量无质的尴尬。
  有业界人士称,“不差钱”的国内电视剧市场,已经开始迈入批量生产的资本时代,“以电视台为主体、以社会赞助为主导的传统电视融资制作方式,已变成了被资本操作的方式。大量热钱进来,组成上市公司,再从社会上融资,投入到电视剧制作中。”
  “以前一家公司年产100集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很多公司年产量和预备产量都翻了番。而在一些娱乐节目被有关部门限令退出荧屏黄金档之后,电视剧肯定是填补空当的最佳选择。江苏卫视已放言明年将投入10亿元购买电视剧,而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的买剧预算是8亿元。”有业界人士透露,在这种诱惑下,有实力的公司和机构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扩大电视剧产量。
  近两三年,电视剧市场可谓热钱滚滚,但在资金大举进入带来的一轮又一轮制作成本的上涨行情中,全行业都在为演员打工。演员身价最高已达一集30余万元,一些刚刚有些名气的演员,动辄也敢叫价10万元一集。眼下一些电视剧的生产成本中,演员片酬竟然占到七成,作品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红了一部《奋斗》,青春剧蜂拥而上;火了一部《潜伏》,谍战剧如雨后春笋。对于电视圈盛行的“跟风作品”,尤小刚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资源性浮躁:题材一窝蜂,高价砸大牌,但是电视剧创作是个个体化的创作过程,光有钱肯定是不行的。
  “这样的景象与其说是繁荣,不如说更像是经济危机的前兆。”尤小刚表示,当投资者发现找不到播出平台、收不回钱时,投资大规模撤出,电视剧产业链首环破裂,名导拍戏也会变得困难。
  
翻拍要有原则
  当然,成功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有失败也有成功,如果考虑周全,选择适合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同样能够得到观众认可。在“影”“视”互拍之前,了解该作品拍给谁看尤为关键。票房高的电影,电视观众不一定买账;收视好的电视剧,电影观众不一定买票。从已播出的效果来看,电视版《手机》显然更胜电视版《杜拉拉升职记》一筹。这一结果并不意外,《手机》更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适合电视语言;而《杜拉拉》则相对小众、年轻化,适合银幕叙事。
  除去收入、教育背景、知识层面等因素,电影和电视观众群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年龄。中国电影票房目前还是主要被年轻观众占据,而中国电视仍是大叔大妈的天下。为何《武林外传》、《将爱》翻拍成电影就票房飘红,而收视爆棚的《马文的战争》翻拍成电影却输得一塌糊涂?《叶问》、《武林外传》等片的宣传负责人张文伯就指出,像《马文的战争》这类题材,改编成电影基本上会失败。因为《马文的战争》讲的是家庭矛盾,其电视剧收视观众基本在40岁以上,其中又以家庭主妇为主,这拨人平时基本不进影院;而电影是需要观众掏钱买票的,主流观众是年轻人,家庭题材吸引不了他们。
  不过,一部成功的影翻剧确实会给投资方带来了很多好处。“省”,是经典影视剧被一再翻拍的最主要原因。省宣传,电影版成功了,对电视剧版绝对是一种免费的宣传推广,如电视剧《画皮》借电影版的知名度,还未拍就有卫视抢购并卖出了高价;省资源,翻拍剧大可使用电影已定制的影棚、服装和道具,如电视剧《风声传奇》就使用了电影版的场景天津李吉甫故居;省版权,以《风声》为例,当年华谊以高额版权费抢下麦加作品《风声》的影视改编权,成功推出《风声》后,再拍电视剧版权不用再多花一文,其拥有改编权的《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作品,翻拍电视剧同样省下巨额版权费。
  另外,审查难过,是中国影视制作最大的隐痛。华谊天意影视董事长吴毅在接受采访时感叹,现在拍戏如同“戴着镣铐跳舞”,真正能拍的题材是有限的。因此,做一部电影已试水成功的同题材电视剧,对投资方来说是最保险的做法。而播出平台也是投资方必须考虑的元素,电视台不愿冒险,“预购制”下偏好已经试水成功的题材,让制作方能拍摄的范畴更加狭窄。

标签:一本 之恋 畅销书 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