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反问句 > 正文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江送巴南水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研究诗人诗歌的风格、诗风的形成离不开意象,诗人通过选用不同的意象来构成意境,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诗学的角度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诗歌的全貌。本文对王勃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统计,对其采用较多的意象的意义作一系统分析。
  关键词:王勃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初唐四杰”对扭转柔弱的齐梁诗风、开创刚健清新的初唐诗歌起了很大作用,人们将他们并称而载入史册,就是对他们文学功绩的肯定。但事实上,我们看唐时一些对于“四杰”的评论,多半着眼于他们的文章而言。把“四杰”的文赋放在一起研究无可厚非,但把四人的诗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则显得有些牵强,因为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王勃尤其不同于他人,比如说王勃从没写过边塞诗,房日晰在《初唐四杰诗歌比较论》中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人们在评论“四杰”时往往只注意共性,对诗歌个性的研究很不充分,甚至有某种程度的轻视与忽略,这是值得我们重新认真思考的。四杰中,王勃流传下来的诗歌并不是很多,但他高举诗文革新的旗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为文艺开辟了一条新路,成为唐诗繁荣昌盛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他的诗歌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意象是解读诗风的钥匙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独有的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指诗学与美学审美实践中,作者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营造这种境界和情调的一个个典型物象,就叫意象。意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是一种氛围。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作者在创作时,总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头脑中,然后组合融化为一种意境。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意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诗歌的象与诗人的意是古典诗歌言传不衰的话题,解读意象实质是在剖析诗歌的灵魂……意象的共性是诗歌传承文化特质的表现,诗歌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它的性质对诗歌个性风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意象的选择、限定与赋意奠定了诗歌艺术个性的基础。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把握,使我们可以从微观诗学的角度更清晰、更准确地认识诗人诗歌的全貌。所以,研究王勃诗歌的意象对理解王勃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特称意象,在五七言的句法结构中不容易固定对应于自身的修饰语,也不容易作为整体修饰别的意象。因此,在考察意象的形态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泛称意象,分析意象性状的普遍特点。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认为,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如建筑、器物、服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这是就我国古代诗歌整体涉及到的意象来说的。考察唐代诗人意象选择的情况,我们可以唐初李渊命人编的大型类书《艺文类聚》为参照体系,以它的分类为标准,考察王勃诗歌意象选择的状态。
  总的来说,诗歌的意象按照内涵的不同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反映自然界事物的自然意象,取材于人类活动的人文意象。与《艺文类聚》提供的意象类别相比,王勃诗歌中的意象有以下特点:1、《艺文类聚》中的类别王勃也大量采用,但这种采用有一定的规律性。天部中云、风、雨、雾这些比较轻柔温和的意象,远远多于雷、电、霁这些感觉强烈的意象。灵异部中仙道、神、梦、魂魄四种意象中,与韩愈、李贺等中唐诗人大量采用鬼神精怪、魂魄仙异等不同,王勃诗中只有仙道意象。2、《艺文类聚》中出现的类别,王勃少用或不用。如天部中电这类强烈动感的意象只偶尔出现了几次。服饰部中的案、几、杖、扇、尘尾等中性化的意象,王诗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3、《艺文类聚》中没有出现的类别,王勃有意识地加以补充,如天部中霜、露这类清冷的意象系列。
  在王勃七十九题九十五首诗中,“山”出现了四十六次,平均每作两首诗就要出现一次“山”,“江”出现三十二次,“云”有二十四次。这几个意象在王勃九十多首诗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袁行霈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王勃诗中如此频繁地使用这些开阔的意象,表明其诗歌追求一种开阔的气势,希望传达一种使人昂扬向上的情怀。他有两句诗很集中地描写了这几种景物,“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气势很开阔,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二王勃诗歌中的“山”意象
  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就山的一般意义来说,山是高大厚重、雄壮巍峨的,总能给人壮阔、可以依赖的感觉。这是“山”这一意象本身给我们的感觉。在王勃的诗中,“山”的意象除个别是单独呈现的以外,大多数是由“山”与其他物象结合呈现的。诗人在选择意象的过程中,必然要以自己的某种喜好、风尚或习惯、原则来对意象加以修饰和限定。在这一过程中,意象本身具有的特质可能被强化,也可能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一首诗中各个意象间的限定与修饰。正是这些修饰与限定的成分,形成了每一个意象独特的性质与状态,构成了意象的外部形态。其中,按照山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山”与另外一个物象结合,共同阐释壮大秀丽的意象。如“山川”、“山水”、“江山”等。其中“山川”一词出现有五次之多,“江山”出现三次,“山水”两次。
  2、“山”作为修饰语,修饰限定另外一个意象,使这个意象也染上山的特质,呈现出山的内涵。如“山亭”、“山楹”、 “山花”、“山院”、“山影”、“山阁”、“山路”、“山光”、“山叶”、“山漏”、“山照”、“山泉”、“山月”、“山女”、“山人”,等等,王勃不厌其烦地在自己的诗作中描写山上的亭子、阁子、门楹和院落,山中的绿叶、野花、泉水和小路,白天的山光、山影、山照和夜晚的月亮。“山女”作为大山的女儿夜里还辛劳不止,诗人则想做一个“山人”,投身到大山那宽广的胸怀,了却尘世俗事。
  3、“山”作为被修饰语,由别的词语对它的意义再加以建构,如“青山”、“关山”、“空山”、“翠山”等。在这些用例中,山的某些方面的特质被增强,传达出作者更期望表现的这种山的特点。如“青山”、“翠山”是山的雄奇秀美,“关山”表达的是山的雄壮险峻,“空山”则是山的大而空灵。
  4、另外一些是“山”与动词、形容词相结合,描绘山的状态。如“山横”、“山幽”、“山长”、“山明”。
  5、还有一些则是一些固定的山名。其中有些是虚幻的山名,本身就带上了一些特定的意韵,比如文学作品中的“巫山”、神话故事中的“三山”。其余的则是现实生活中的山名,如“箕山”。
  三王勃诗歌中的“江”意象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严羽说:“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说:“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
  意象要经过诗人的主观过滤选择才能进入作品。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诗人在选用这些意象时,也要经过自己的斟酌,可以夸大它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用修饰语对其加以限定,因袭或改造它约定俗成的意义系统,赋予这些意象独特的内涵,还可以用这个意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从而将作者的情感意味展示出来。
  与山相比,江的刚健处似乎弱了一些,但壮阔气势却丝毫不减。江水浩浩汤汤,一望无际,奔流向前,更能引人遐想。王勃在诗中以“江上客”自居,固然有怀仙慕道的意味在里面,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喜欢江水的开阔气势与空灵意韵。他在诗中多次描写江上美丽开阔的风光:江风、江月、江涛。除此之外,他还写了江边的小路、亭子和高地,整理舟楫的江童。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江意象出现,是和作者的审美取向结合在一起的,因为追求壮大开阔的气势,意象的选用也就倾向那些明亮、开阔的,比如山,比如江。正如王勃自己就经常把江、山二字合用一样:“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观阕长安近,江山蜀路赊”,“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
  四王勃诗歌中的“云”意象
  “云”这个字眼给人的印象是空灵飘逸的,云在天空中悠闲地飘来飘去,又因它不受限制,在天空可以随意结合,一望无际,因而又是开阔的。王勃诗中的“云”有很多,其中“白云”有三次,“闲云”有两次,“云间”有三次,“云雾”两次,其他还有“浮云”、“南浦云”、“塞北云”、“晴云”、“云烟”,等等。可以说,王勃诗中的“云”都是很开阔的,在他的诗中,我们看不到“孤云”这样的词汇。
  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说,象比较实,境比较虚。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整体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有意境,就是借助诗中许多富有内涵和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相互间的作用而形成的。山、江、云这几种意象并不是孤立设置的,为了在作品中表现一种开阔壮大的风貌,王勃经常在诗歌中把它们糅合在一起,共同体现。比如《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虽然这首诗抒发的是与朋友离别时的悲伤,但气象却丝毫不弱,“巴南水”、“塞北云”,气势依然是开阔的。作者在短短两句诗、十个字中,把“江”、“山”、“云”悉数囊括其中,共同阐释了王勃诗歌壮阔的风格。
  在名篇《滕王阁》诗中,王勃两次写到 “江”:“滕王高阁临江渚”、“槛外长江空自流”;两次写到“云”:“画栋朝飞南浦云”、“闲云潭影日悠悠”。南浦的闲云在滕王阁上空飞舞,滔滔的江水在阁前的轩槛下滚滚流动,景象何等壮观!在这看似悠闲的景观后面,隐藏的是人世的变迁。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王勃在诗中营造了壮阔的意境,气势雄放,格调高昂。
  王勃通过“山”、“江”、“云”意象来展现开阔景象的诗作还有很多,如《早春野望》:“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尽管是写乡思,作者的目的也是开阔之景,是空阔江上早潮的一片白色,是长远的山势晓峰十分青翠。另外一首《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即使写愁思,作者用的也是“长江”、“万里”、“山山”这些开阔的字眼,眼界开阔,气势壮阔。正是通过选用这些开阔的意象,王勃诗歌呈现出了壮大开阔、昂扬向上的风格。
  
   参考文献:
   [1] (唐)王勃,(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2] 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3] [美]斯蒂芬?欧文,贾晋华译:《初唐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 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阐释》,中华书局,2003年版。
   [6] (唐)李贺,(清)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7]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 谌东飚:《王勃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
   [9]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 房日晰:《初唐四杰诗歌比较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2] (唐)欧阳询,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3]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
   [15] (宋)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6] 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苏爱风,女,1981―,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工作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

标签:巴南 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