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反问句 > 正文

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话语》述评]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工作场所话语》(Workplace Discourse)一书是应用语言学同职场交际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由英国伯明翰大学Almut Koester教授撰写。该书是Ken Hyland主编的Continuum Discourse series中的一本,由近年来在专业交际研究出版方面相当活跃的Continuum出版社于2010年推出。Koester教授曾出版过多部专著,如《工作语言》(The Language of Work,2004)和《工作场所话语的调查》(Investigating Workplace Discourse,2006)等。作者在新书中完善了2006年《工作场所话语的调查》的研究方法并充实了新的语料,结合多维度/多视角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以及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方法,对工作场所话语的不同形式、社会和单位内典型化的语言运用进行了深入浅出,但又严谨系统的研究。本文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话语特点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并加以评述。
  关键词:工作场所话语语料库话语分析
  
  专门用途英语中广受关注和研究的学术英语、科技英语和商务英语强调语言运用的语境及目的,其谱系学标准在于研究话语的任务导向(Cheng & Kong,2009;黄大网、南佐民、王文斌,2010)。随着专业交际(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超越国家、民族、社会等宏观批评层面,愈加关注工作场所(workplace)话语(Bargiela-Chiappini,2009;Bhatia,2008)。主要原因在于相关专业交际的话语现实关涉文本、策略、社会-认知、专业、社会批评等诸多层面(Bhatia,2004)。对于专业从业人员来说,工作场所恰恰是容纳其专业成长和多重社群身份的核心语境,也是其边界跨越行为的出发点及依归处(Noronha & D’Cruz,2009)。
  《工作场所话语》(Workplace Discourse)一书正是近年来此类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应用语言学同职场交际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由英国伯明翰大学Almut Koester教授撰写。该书是Ken Hyland主编的Continuum Discourse series中的一本,由近年来在专业交际研究出版方面相当活跃的Continuum 出版社于2010年推出。Koester教授曾出版过多部专著,如《工作语言》(The Language of Work,2004)和《工作场所话语的调查》(Investigating Workplace Discourse,2006)等。作者在新书中完善了2006年《工作场所话语的调查》的研究方法并充实了新的语料,结合多维度/多视角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以及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方法,对工作场所话语的不同形式、社会和单位内典型化的语言运用进行了深入浅出,但又严谨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话语特点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并加以评述。
  一、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4章)系统描写了工作场所话语,第二部分(5~7章)探讨了工作场所话语的交际策略以及工作场所话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首先明确了该书的研究范围为工作场所内书面和口头的交际话语,并以发生在美国中西部一家小公司中,经理与老板间的一段讨论“经理主要职责”的对话为例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对发生在工作场所的活动以及文本进行解读。作者认为,把发生在工作场所的不同活动与文本看作不同的体裁,有助于理解体裁的多元化,能够为工作场所话语分析提供系统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则使用语料库分析法对工作场所话语进行微观分析,即根据自建的小型专门用途语料库ABOT(英美办公室口语语料库[Corpus of American and British Office Talk]和其他参考语料库,主要整合基于语料库的语步分析(Connor & Upton,2004)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Flowerdew,2005),探讨工作场所话语在词汇、语法、语用以及体裁等诸多层面的特点。第四章聚焦于工作场所话语体裁中的指令性话语(directives)以及程式性话语(procedurals),其中通过考察指示性(denotic)“would、could”等和认知性(epistemic)“have to、need to”等两类情态动词,进而指出体裁在程序性话语的词汇语法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在第五章中指出,在工作场合,事务性和非事务性谈话都存在关系谈话(relational talk),关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寒暄性交谈中,需要一定的幽默知识(如:情景语境幽默、取笑、自嘲、玩弄文字、引人发笑的叙述和讲笑话);这将有助于建立积极身份、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抑或表明合群、缓和不礼貌行为以及表达分歧。第六章则讨论了英语作为国际工作语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交际作用。英语通用语在社会和商务交际中有两个特点:系言语调节(为配合无法说标准话语的对话者)和“暂且不管”(let it pass:在碰到有可能会引起误会的项目时就“暂且不管”,以求达到相互理解)。通用语交际的语言和交际策略同说母语的情况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实现形式(即语言策略,如模糊限制语、强化语[intensifiers]、习语和隐喻等)。第七章讨论了工作场所话语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工作场所以及商业领域的话语分析,为专业英语、职业英语和商业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真实的交际录音或者文字记录都可作为教学材料,其话语分析有助于理解教学任务的设计,如对模糊语、情态动词等常见人际交际策略的学习可帮助从业人员表达并构建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
  二、简评
  该书在体裁理论与分析方法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对体裁更为动态、社会化的理解,成功实现语料库分析与话语分析的有机整合,以及对教学设计与实践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范式转变后的体裁视角
  早期的体裁分析(尤其是系统功能学派和ESP学派)对文本、文本特征及文本化的解读着墨颇多,语境因素的考察一般居于辅助性位置,因此其体裁观多为“静态论”,研究成果多为典型化的词汇-语法特征和认知修辞策略。不过,英美现阶段的ESP研究(也称专业交际研究)“从纯粹基于语言描写的范式转向更为‘厚重的’基于语境的多维度描写,并逐渐细化至以学科社群或实践社群为中心,分析视角从文本层面向社会-认知及社会-批评层面拓展”(黄大网、南佐民、王文斌,2010),类似观点可见Orr(2008)。Koester教授充分结合体裁的情境性、体裁的形式与语境的体裁结构的二重性以及社会团体对体裁的支配权这一体裁分析领域的核心理念,区分了当前主流分析视角:体裁网络(genre networks)、体裁集合(genre sets)、体裁组群(genre colonies)等(Swales 2004)。除对发生在工作场所的体裁进行宏观介绍外,作者根据社会团体对体裁的支配权将其分为发生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上司之间的单向性、合作性和非事务性(unidirectional,collaborative,non-transactional)三类体裁。另外,基于体裁的动态性特质进一步将每个大类细分成若干亚体裁(sub-genre):如单向性体裁涵盖了程式性亚体裁,合作性体裁包括了讨论-评价性亚体裁(discussing and evaluating),非事务性体裁包含了闲谈性体裁(small talk)等亚体裁。《工作场所话语》对上述话语进行了科学严谨的体裁解读。在此基础上,该书通过话语分析与语料库分析法的结合解读了不同体裁的话语。
  (二)具有参考意义的小型专用语料库建设与应用
  为考察工作场所的真实话语,Koester教授自建了3.4万词的小规模语料库ABOT(即1996~1997年发生在英美国家三类不同工作场所的口语语料,共计30小时),同时考虑到ABOT语料库的局限性,如:规模偏小、涵盖范围较窄,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专用英语语料库高标准要求和高语境信息所决定的(Bowker & Pearson,2002),Koester教授使用多个不同口语与书面语专用语料库,作为ABOT的参考语料库,或作为直接研究对象考察工作场所话语的诸多层面。这一点对于基于语料库研究的专用话语分析同仁来说具有相当的范式影响和参考意义。
  ABOT的语料来源于英美两国三类不同工作场所的口头话语,具体包括单向性、合作性、非事务性三类体裁(即子库),每一类体裁下又包含不同的亚体裁、实现不同的交际功能(详见表1)。数据采集过程中还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民族志学的研究方法:在语料采集的不同公司均进行了不同时长的现场观察、访谈录音辅以相关访谈记录。基于不同被访者在该组织中的身份地位,Koester教授设计了颇具针对性的对话,便于得出受访人在不同体裁对话中的不同话语特征,成功地丰富了该语料库研究中语料的语境信息、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工作场所话语》一书常用的较大规模商用语料库包括BEC(Business English Corpus,书面语与口语语料相当,100万词)、CANBEC(Cambridge and Nottingham Corpus of Discourse in English,口语语料为主且多集中于商务会议,100万词)、HKCSE(Hong Kong Corpus of Spoken English,香港地区的各类工作场合口头话语,26.2万词)以及SOCINT(Socializing and Intimate Sub-Corpus,CANCODE的子语料库)。
  
  (三)极具范式地位的话语分析与语料库研究相整合的有效接口
  《工作场所话语》一书的另一大亮点为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与话语分析的接口处理。Koester教授针对传统语料库研究受限于自下而上(bottom-up)和去语境化(decontextualized),除从语料库研究的词汇-语法层面(如高频词汇、关键词、搭配、语块)进行微观分析外,还通过话语结构的考量,确定工作场所话语的不同体裁。
  在探讨词汇语法与体裁的关系时,作者以ABOT语料库为基础语料库分析出五类人际关系标记词(interpersonal marker:情态动词、模糊语、限制语、强化语以及俗语)。在三类不同体裁工作话语中不同的出现频率,所得结果为在单向性体裁中模糊语和限制语使用最为频繁,在非事务性体裁中强化语使用最为常见;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弱化了交际者之间的话语地位,凸显了模糊限制语的礼貌语用功能,而强化语在非事务性体裁中的使用体现了其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语用特征。由于工作场所话语并不都是直接言语行为(direct speech act),在工作场所话语中很少使用直接言语,甚至于只限于特定的话语中才使用。这一研究涉及到了“礼貌原则”的微观研究,而作者的这一研究较好地处理了话语分析与语料库分析的接口问题。以往的研究认为工作场所话语研究很少会涉及“礼貌理论”(Harris,2003),后来的Holmes & Stubbe(2003)曾指出,相对高层的工作人员在指令性话语中也会采用礼貌等策略,但处于经理及以上管理阶层的工作人员在对下属讲话中会更多采用祈使语句,说话更为直接。koester教授通过上述词汇语法层面的语用研究却发现工作场所话语中不同的阶层也会相对使用“礼貌原则”以期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
  (四)科学性强、操作性高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工作场所话语》虽然仅在最后一章对全书做了总结性概括,并专门讨论教学领域的应用、明晰其教学实践意义,但Koester教授曾开宗明义地指出ESP研究与教学密不可分(Belcher、Johns & Paltridge,2011),而研究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操作基础而且提供了可模仿借鉴的实例。由于该书整个研究设计条理清晰且可操作性强,我们可直接从中获得很多教学方面的资料。同时,最后一章还着重强调了教学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核心议题,即基于研究的咨询、工作场所中的言语策略在专门用途英语中的教学和教师培养。Koester教授指出“识别表达立场、缓和冲突、提及共同知识、表明团结”四个领域中的语言策略是教学大纲设计和材料设计的第一步(Koester,2010:158),把人际交往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丰富了教学实践的内容。工作场所发生的话语是不断变化的,但之前有关的教学理论却很少更新且脱离社会情景,因此不具代表性。在课堂中讲解工作场所话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有助于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有助于教师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五)存在的不足
  首先,《工作场所话语》未能明确其教学的应用范围是高校的ESP教学、抑或是员工职前/在职教育,因为ESP学习者的异质性远远大于通用英语学习者,他们英语水平及专业知识方面的差异将直接决定课程目标与重点、教学材料与方法、以及学习测试与评估等各个方面。其次,作为话语发展趋势之一的技术化(techonologization)突出反映在自20世纪90年代起,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网上视听、ipod、博客与网上社群等飞速发展及其在当代专业交际中的运用(Orr,2008)。我们不难想象诸如移动办公、虚拟/异地化办公应当是当前工作场所话语现实的一部分或趋势,但该书尚未涉及话语技术化在工作场所话语的符号资源表征及再语境化的反映。
  三、结语
  《工作场所话语》对于专业话语研究尤其是工作场所话语的研究具有指向作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是该书的亮点。对于应用话语分析,研究人员和ESP教学工作者具有显见的实用价值。对于职场新进人员,该书可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实践社群。作为职场定位沟通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作场所话语,该书核心关注工作场所话语的体裁类型、语料库研究、英语通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礼貌策略对人际关系建立的作用、工作场所话语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同时在理论与实践上为学界对工作场所话语研究在整合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会有力地促进我国专业话语及ESP的研究与教学。
  
  (本文是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与政府形象对外宣传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宁波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SRIP“中国房地产广告的批评话语分析:以宁波晚报为个案”课题的前期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南佐民教授、杨成虎教授的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Bargiela-Chiappini,F.& C.Nickerson.Writing Business:
  Genres,Medias,and Discourses[M].Harlow: Longman,1999.
  [2]Belcher,D.,A.M.Johns,& B.Paltridge(eds.).New Direction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Research[C].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1.
  [3]Bhatia,V.K.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 Longman,1993.
  [4]Bhatia,V.K.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M].London: Continuum,
  2004.
  [5]Bowker,L.& J.Pearson.Working with Specialized Language
  a Practical Guide of Using Corpora[M].New York: Routledge,2002.
  [6]Cheng,W.& K.C.Kong.(eds.).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C].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9.
  [7]Connor,U.& T.A.Upton(eds.).Discourse in the Professions:
  Perspectives from Corpus Linguistics[C].Amsterdam: Benjamins,2004.
  [8]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9]Flowerdew,L.An Integration of Corpus-Based and Genre-
  Based Approaches to Text Analysis in EAP/ESP: Countering Criticisms against Corpus-Based Methodologie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5,(24).
  [10]Harris,S.Politeness and Power: Making and Corresponding
  to“Requests”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J].Text,2003,23(1).
  [11]Holmes,J.& M.Stubbe.Power and Politeness in the Workplace[M].
  London: Person Education,2003.
  [12]Koester,A.Investigating Workplace Discourse[M].New
  York: Routledge,2006.
  [13]Noronha,E.& P.D’Cruz.Employee Identity in Indian Call
  Centres: The Notion of Professionalism[M].New Dehli: Response,2009.
  [14]Orr,T.Next Generati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R].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Education,Taiwan,2008.
  [15]Swales,J.M.Research Genr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6]黄大网,南佐民,王文斌.从专门用途英语到专门用途交际:超越文本描写[J].中国ESP研究,2010,(1).
  
  (杨美美 林娜姿 黄大网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标签:述评 话语 场所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