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感恩作文 > 正文

中国的政治正确【从一些实际现象探讨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经济发展有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轨迹,但从实际发生的一些现象上看,政治是经济发展的开关。经济学家研究发展经济的学说,政治家则掌管实行哪些经济学说的钥匙。政治家的责任重啊!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步的和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两种情况都存在。
   关键词:经济;政治;两者关系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07-03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很多因素,政治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里所指的政治的含义比较宽泛,既指政治体制,也指一个政府在某个时期的政策。
   一、经济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有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轨迹。这里的发展指依次出现新的主导性事物,至于原有的事物,或消失,或仍然存在。如:从经济形态上看,先后出现:采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自给自足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核心是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后,产业结构形成: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实体经济、(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会不断升级换代,特别是随着重大科技革命产生新的产业。
   材料使用上,先后出现:石器、木料、塑料、青铜器、铁器、塑料、半导体、纳米材料。
   能源使用上,先后出现:人力、兽力、草木、煤、石油、水能、原子能、风能、太阳能。
   动力装置先后出现:水轮、蒸汽机、电力、发动机、核反应堆。
   工业制造技术由手工操作发展出机器操作;机器操作由人工操作发展出自动化生产,有人操作机器发展出无人操作的机器;自动化生产又由机械式自动化发展出数控自动化、智能自动化,和由单机自动化发展出生产线自动化、甚至工厂自动化;制造技术领域向高速、高精度、高压、高温、高真空、高清洁度、深冷、高有害等极限领域扩展。
   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先后出现:个体手工业、手工业作坊、工场手工业、工厂、股份公司、企业集团、战略联盟、集群企业、跨国公司、网络组织。
   工业生产方式先后出现:单件生产、流水作业大批量生产、精益生产、敏捷生产。
   工业生产分工上先后出现:一头进原料一头出产品的全能化生产、专业化(零部件、工艺、辅助部门等)生产、模块化生产;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则先后出现: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间分工、产品内(零部件、工序等)分工。
   从国与国的经济联系上看,先后出现:闭关自守的国别经济、相互往来的经济国际化、相互融合的经济区域化、全球化。
   从经济发展目标上看,由单纯创造财富,发展为还要考虑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由一部分国家先富起来,走向各个国家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社会,现在已能看到是一个橄榄型社会,即富人和穷人各占10%中产阶级占80%。与此相应的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由通过提高效率为股东获取最大化利润、进而在相关者中分配利益,再进而加上企业社会责任。
   对创造财富因素的认知,由资本和劳动力的结合扩展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的结合;对资本的内容也由物质资本扩展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知识资本等。
   从所有制上看,国民经济一般呈现为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从对经济的调节上看,已发展为三种调节并存:市场调节、主权国家政府调节、国际组织调节。
   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经济制度、经济组织、科学技术;相应的四类人是: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变革家。
   对以危机方式表现出来的经济周期的认知:一是它是现在还难以避免的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二是它是前一时期经济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矛盾的集中爆发;三是这些矛盾的解决又使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发展经济,从世界范围来说,当前主要是进行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业化。发达国家是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是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是一个梯度发展过程,其中先进国家对后进国家的产业转移起着突出的作用,而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则要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如果以工业化程度为标准,可以把国家分成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基本实现阶段、工业化起飞阶段三种类型,在政治稳定的国家中,在经济周期景气时期,他们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大体分别为:3%、6%、9%各加减1%。
   以上所举的例子,说得不一定正确,主要用于说明经济有它自身发展的轨迹,也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二、政治是经济发展的开关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在中国,一般地说已有一个共识,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具体到中国现实情况,现在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将会丧失已有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另一种看法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步的,否则不会产生现在这样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下面说说我的不成熟看法。
   我认为,从实际发生的一些现象上看,政治是经济发展的开关。
   先从千百年的历史长度上看,资本主义产生于西方,而没有产生在当时经济比西方发达的中国,原因很多,但其中决定性因素是政治因素。如1689年英国颁布的权利法案中有一条,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从法律上明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就提供了资产阶级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从古代开始虽然有商人阶级和手工业阶级的存在,他们也懂得“钱生钱”的道理,但是直到辛亥革命,一直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体制。工商业者的人身及其事业都由皇朝控制,不但不能独立发展,而且发展到超出皇朝容忍的一定限度,随时可以被剥夺。不容许产生资产阶级,有商人但不能让其成为独立于皇朝的一股政治力量。典型例子如明朝的巨富沈万山,助朱元璋筑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由于提出犒军,触怒朱元璋,流放云南(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本人善终后代被诛);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助左宗棠进军新疆,而不见容于李鸿章,死时被慈禧下令炒家。又如对外贸易也是由朝廷决定,如明清时期的海禁,堵死了对外贸易的途径。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要求通商,清廷拒绝。乾隆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与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如果说,英国的权利法案是经济基础一定要冲破上层建筑,使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话,中国清朝以前的上层建筑则是压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是一种负的反作用,但为什么经济基础冲不破这种上层建筑?如果说三百年冲不破,还情有可原,现在是三千年都没有冲破,是否还是政治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再从近期来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是短缺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并加入WTO之后,经济就突飞猛进,这些都是政治决定的结果。又如,大跃进是政治决定,不但没有跃进而且带来灾祸;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政治决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至今还没有消除;用GDP来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是政治决定,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大发展,也产生了土地问题、向资方利益倾斜问题、环保问题等。这些例子都说明,经济发展的方向是由政治决定的。
   这里需要探究的是政治决定经济的机理是什么?为此,首先需要研究的是,什么是政治?什么是经济?它们都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说,我的看法是:政治是管理众人的事,这是套用孙中山的话,但不是原话;经济是提高众人收入的事。从提高众人收入上说,发展经济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创造财富,增加GDP;第二层是将创造的财富分配到众人,提高众人的收入。GDP挂帅之所以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要是因为没有考虑分配这一层。由于一国的政治和经济都是在一定的体制下运行的,因此,在本文中政治体制及其运行,包括制定法律和决策等,都属于政治范畴;同样,经济体制及其在该体制内运行,都属于经济范畴。同时,也没有严格区分制度、体制、政策等概念的含义。
   当然,在利益多元化社会中,“众人”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也可以是不同利益的群体。所以,政治决定经济也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一国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第二层是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立足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还是提高一部分群体的收入,或者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有高有低或有正有负。只有普遍提高“众人”的收入,才是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才能激发“众人”从事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扩大市场的需求量,促进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在皇朝时期的经济政策立足于提高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收入。即使有时也考虑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如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也是为了巩固皇朝的统治。但这种休养生息政策常常很快转为横征暴敛政策。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主要是提高企业主的收入;以后通过“集体谈判权”、“公平就业法”、“社会福利制度”等逐步考虑提高众人的收入,形成中产阶级占极大多数橄榄型社会;现在又出现福利支出超出财政负担的债务危机现象和由负债消费引发的金融危机现象,照顾“众人”有点过头了。
   具体到中国来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点,邓小平说得非常明确:“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就要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收入,而且群体之间不能差距太大。靠什么做到这一点?从实际出发,就是要靠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毋用否认,我们的主观愿望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但我们的经济政策却存在阻碍共同富裕的因素,因此就产生经济体制改革要和政治体制改革协调发展的问题。那么,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发展过程来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步的还是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就要研究一下,有没有阻碍共同富裕的因素?阻碍共同富裕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目前还解决不了的因素,例如我们现在还不可能做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一种是目前可以逐步解决的因素。下面举两个因素作一些分析。这两个因素是:僵化或空想的意识形态和通过权力或依靠权力提高收入。
   僵化或空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姓“社”、姓“资”和姓“公”、姓“私”问题,如,实行人民公社还是“包产到户”、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是公有制一种所有制还是公有制非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拒绝外资还是大力引进外资等。这些意识形态问题都是政治问题。都是先从政治体制上解决了这些问题,然后才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如农民经济。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就一直存在搞“一大二公”还是“包产到户”的斗争。只是在经历了二三十年农民收入大面积下降甚至生活难以为继的惨烈情况下才肯定“包产到户”的合法性,拉开农民经济改革的大幕。因此可以说是先有政治体制改革后有经济体制改革。当然,僵化或空想的意识形态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消除,例如,还存在所有制歧视,非公有制经济在融资、进入某些产业等方面还有很大障碍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还需要在政治体制上作进一步改革,或还存在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
   随着表现在僵化或空想的意识形态上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之而产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通过权力或依靠权力提高收入,拉大了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这种通过权力或依靠权力提高收入有合法和非法两种途径。非法途径是受贿、贪污等。合法途径,如行政垄断企业的高利润、高待遇,公务员中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等公款消费等。这些又往往和缺乏法律、法规或监督不严、透明度不够有关,有待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从而表现为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其实,这些情况不独在中国是如此,在国外也是如此。如1929年美国出现的经济大危机,产生罗斯福新政;前不久,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产生加强对金融的监管;欧洲出现债务危机,产生完善欧盟条约的要求等。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同步的和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两种情况都存在。也就是说,经济体制改革总是有待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或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经济体制改革后促使经济发展,发展中产生新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又有待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就是说,经济体制本身是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总起来说,也就是,政治是经济发展的开关。政治可以为经济发展开路,也可以使之停滞甚至倒退。关键在于政治的决定是否反映众人的利益还是部分人的利益,或者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否合理。或者说,经济学家研究发展经济的学说,而反映众人或某些部分群体利益的掌权的政治家掌管实行哪些经济学说的钥匙。政治家的责任重啊!
   当然,上述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看法是从表象来看的,还需要深入分析。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y and Politics Based on Some Specific Phenomenon
  
  WANG Qin-mo
  (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 Corporation,Beijing 100821,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as its own tracks,but the realistic phenomena demonstrates that the politics always plays a key role during the process.What economist studies is the theories of economy,while politician decides which theory should come into effect.From this point of view,the responsibility carried by the politicians is so big! In our country,the following two circumstances coexist:(1)the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are synchronized;(2)the reform of political system falls behind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Key words:economy;politics;their relationship
  [责任编辑 吴高君]

标签:探讨 现象 政治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