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感恩作文 > 正文

中国高空换灯泡多少钱_胡西园,中国灯泡之父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人物档案】   胡西园(1897年~1981年),浙江宁波镇海人。实业家、发明家、工程师。他制造出中国第一个自制灯泡,创办中国第一家灯泡厂,被誉为“中国灯泡之父”、“中国电光源之父”和“中国照明电器工业的开拓者”。解放前他曾担任市电器行业公会理事长。解放后,任民建中央常务理事、杨浦区政协委员。
  
  1882年7月26日,上海的傍晚有些不同。成百上千的市民,包括达官?人,聚集在外滩,等待一个重要的时刻。
  入夜,上海电气公司开始供电,外滩、南京路和百老汇路(现大名路)3条主干道的35盏弧光灯照亮了漆黑的夜上海,民众纷纷往前簇拥呼喊:“电灯!电灯!”
  这是中国最早亮相的电灯之一,被沪上文人誉为“赛明月”,有用惯油灯的市民,伸出长长的旱烟杆,想在这洋把戏上点烟,惹得洋人哈哈大笑――上海当地官员遂将错就错,发出告示:“电灯有患,如有不测,焚屋伤人,无法可救。”
  多年以后的《新民晚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租界大放光明,着实让上海人心向往之。这其中就有一位在上海的宁波人,每每伫立于商店闪闪发亮的炭丝灯泡前发呆。1919年,这位名叫胡西园的年轻人行将大学毕业,是年的五四运动让儿时的好奇增添了一份民族情愫――他决定将制造电灯泡作为自己的事业。
  
  中国第一个自制灯泡
  清末,滨江临海的镇海,一户胡姓的人家,出世了一位男孩,那天是1897年10月12日。父母见这孩子生得天庭饱满,预示着睿智,遂起名修籍,然旧时以字行,便起了“西园”。有文说:胡西园“幼时聪颖好学”,有次,在上海见橱窗用电灯照明,伫立凝视,寻思着电灯何以不用油、不点火就能发光,觉得神奇。那年头,多数人家使用的都是煤油灯,电灯这玩意,确实新奇。胡西园上学以后才明白,白炽电灯系爱迪生于1879年发明,后为各国所采用。16岁那年,就读浙江镇海县立中学的胡西园,假暑期来沪,住在亲戚于某家。于某是大纯纱厂经理,胡西园就常常到厂里去玩。他喜欢摆弄电阻电压,试验电灯泡亮度,不巧,爆断了总保险丝,导致全厂停电。惊魂之际,中断了他的实验。可是,他对电器的兴趣丝毫未减。中学毕业后,胡西园选择浙江工业学校就读。
  据1935年出版的《现代实业家》胡西园条目记载:“在校时,曾攻读理科学术,颇有心得,旋弃学就商,营五金业于沪上,继复设厂制造机器,民国十年,胡西园鉴于国内造船事业之不发达,遂创设恒昌造船厂,以应沿海各区商用小轮船之需要”。这段文字可看出胡西园没有毕业就从事工商业,先后开设五金号、机器厂。民国十年即1921年,他又开设了恒昌造船厂。据说他还经营过棉纱。
  早年,国内曾有人尝试设厂制造灯泡,但都由于种种原因而停歇。当时的灯泡市场完全被外国人所垄断,美国的“奇异”、法国的“亚司令”、日本的杂牌灯泡。具备专业知识的胡西园把大部分业余时间投入到电灯泡研制中。他与留日的钟训贤和留德的工程师周志廉共同探索,根据国内外杂志上零星介绍制造灯泡的工艺,边试验边摸索,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如灯泡漏气、断丝、裂管、爆炸,终于在1921年4月4日成功地制造出我国第一个自制的长丝白炽泡。
  
  农村包围城市
  1920年代的上海,《申报》与《新闻报》发行量之和迅速地超过20万,胡西园从两大报上读到了一大批实业家的创业故事。那时,中国的民营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随着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只电灯泡在胡西园简陋的实验室里亮了起来,1921年初夏,他变卖了一部分家产,筹集到3万元作为原始资本,在上海北福建路唐家弄242号开始了电灯泡的生产。创业的头一年半几乎是一次烧钱行动,除了祖传房屋,胡西园的其他动产、不动产,悉数变卖。胡西园的选择,似乎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好在1922年11月,胡西园结识了开设小型电灯泡厂的德国人奥普,他托掮客出售了陈旧设备,又通过担保从银行借款,在接盘奥普的机器设备后,电灯泡的质量终于得到改善。
  电灯泡品牌的命名过程反映了创业者矛盾的心理。其时,德国“亚司令”与荷兰“飞利浦”为最受欢迎的品牌,胡西园曾尝试以“神州”、“国光”作为厂名,均无法打开市场,于是决定取“亚司令”之“亚”与“飞利浦”之“浦”,合为“亚浦耳”则寓意自己将来要执电灯泡工业之牛“耳”。“拼一个带洋气的牌子,冀望用影戤外文谐音的手段达到推广国货的目的。”胡西园后来在回忆录中如是写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亚浦耳闯出一条路后,中国接连出现了克来膀、华尔登、兰奇司、奇特爱皮西等十余家仿外国牌号的灯泡厂,但几无成功者。胡西园认为,要使国货发展,招牌不过是最初的吸引力,物美价廉才是第一。
  当然,在1922年,亚浦耳自己也正面临着困境。
  与其说是上海十里洋场的消费者不接受亚浦耳,不如说是大电料行根本不打算卖亚浦耳:“大英货”、德国货质量有保证,日本货质劣但价廉,国货可有竞争力乎?
  胡西园只好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向江浙包括安庆、九江等已使用电灯的中小城市进军。他发现,从各地亚浦耳灯泡销量看,镇江不如扬州,无锡不如湖州,苏州甚至不如上海郊区――胡西园总结说,越接近通商大埠,消费者“中洋毒越深”。好在一路风尘终有收获,加之国货运动渐起,亚浦耳迎来转机。
  1925年,五卅运动激起了国人爱用国货的热忱,亚浦耳亦销量骤增。
  
  亚浦耳的广告
  随着工厂的发展,胡西园逐步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那么,亚浦耳是如何做广告的呢?
  在亚浦耳逐渐站稳脚跟之时,我国民族工业也迅速崛起,“爱用国货”的意识开始在民众之中广为传播,亚浦耳此时的广告则以提倡国货为中心,攻击舶来品。在亚浦耳广告中,最常用的是“中国人请用中国货”和“中国首创、省电耐用”,不过分渲染,力戒夸张,显示出国货的真诚朴素。
  在20世纪初,产品广告流行虚伪夸张之风,亚浦耳真诚实在的广告,让消费者感受到其产品的真实可信,反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亚浦耳,胡西园专门设立了广告部,部门内有设计、绘图、撰文、编排、发布五个方面的分工。在报刊、电影院、戏院、轮船码头、火车路牌等,都有亚浦耳的广告。对于电灯泡这样一个日用消耗品,这样的宣传力度是相当必要的。
  当然,除了广告宣传,胡西园也像今天的企业家一样,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例如,在每年的儿童节,亚浦耳必邀请数以千计的小学生到厂里参观,每个学生赠送一包食品和一只电灯泡,还附上意见书,让小学生带回家里使用,并提意见。胡西园的想法是,在宣传亚浦耳的同时,让孩子从小就建立“爱用国货”的观念,一举双得。
  
  那一次“山寨”行动
  亚浦耳的出现,打破了国外企业长期垄断中国电灯市场的局面,自然引起了外企的不满。因此,亚浦耳自诞生起,与外企的较量就从未间断过,终究以亚浦耳胜利居多。其间,有许多斗智斗勇的故事。
  最有意思、最大的一场胜利,当属1935年的“日光(Sun Light)”灯泡“双胞”战。以今天的流行语概述之,那几乎是一次“山寨行动”的胜利。
  那一年年底,美国老牌灯泡大厂奇异灯泡厂看到中国民族灯泡厂,特别是亚浦耳的崛起,甚为担忧不满,决定策划一场大阴谋,将中国民族灯泡厂置于死地。
  他们生产出一批叫“日光牌(Sun Light)”的电灯泡,每只批发价仅为银元1角(当时同类电灯泡的售价为银元两角多),并对经销商给予6个月的放款期,打算趁中国厂商不注意,向中国市场抛售。奇异厂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意欲用价格战打垮中国的灯泡厂。
  胡西园得到了这个消息,并探听到对方已经积存了三五十万只“日光牌”灯泡,立刻与同业公会的几位核心人物商议应对之策。
  他了解到奇异厂并没有注册“日光”商标,一个计谋便在胸中谋划起来。
  当年12月23日,中国各大城市重要报刊突然登出大幅广告,广告称日光牌电灯泡,每只售价银元5分,批发处在上海小东门新组织的某电料行,见报即有货可批售。
  原本已与奇异厂秘密商量好价格的电料商大为疑惑,不明白这批“日光”的价格怎会与之前商量的少了一半。他们纷纷拍电报到奇异厂询问此事。然而,胡西园早已算好了时间,12月23日正是周六,这日的下午以及第二天周日美国人都是不办公的,而第三天则是圣诞节。这样一来,连续三天,这些电报都没有送到美国主管的手里。
  而这三天,胡西园和同业工会的会友,则忙着接受订单发货,让电料商感到5分钱一只的电灯泡确有其事。
  12月26日,奇异厂的主管潘奇(音译)照例来上班,岂料一到办公室,便被各地的电报湮没,看到电报内容,他大为惊讶,半天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许多电报称,奇异厂的“日光牌”底价已被揭穿了,他们批发回去后也无法高价卖给消费者,这买卖不划算,不做了。而且两个“日光牌”价格相差一半,容易引起纠纷,这生意不好做。
  就这样,奇异厂的几十万只“日光牌”灯泡,只能从此待在仓库里不见天日。而胡西园他们同业公会的“日光牌”灯泡,则是中国各灯泡厂,根据各自产额抽成捐献的,数量不多,却打垮了对方的大阴谋。
  奇异厂可谓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没有实现计划,又因为没有注册而无权提出商标保护的诉讼。
  这场漂亮的“战役”,是那个时代中国爱国实业家智慧和胆识的集中体现。经历了那一战的胡西园,从此更自信、更坚定地把亚浦耳推向新的发展历程。
  
  培育新生力量
  在亚浦耳成立之初,产品制造上还不具备国外优秀灯泡企业的水平,胡西园重金聘请德国和日本的技术人员帮助进行产品研发,又聘用从英美等国归国的留学生为技术顾问。因此,亚浦耳所生产的灯泡集众多电灯泡技术之长,迅速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重视技术的胡西园,为了生产质量精良的电灯泡,建立了一整套玻璃吹制及装配的工艺规程和制度,不但负责产品制造的技工要严格遵守这个制度,有关的管理部门也必须为这个制度服务。
  然而,当时在亚浦耳工作的一些老工人习惯于传统的吹制方式,对这一套新的工艺规程和制度不太习惯,产品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胡西园意识到必须培育一批新生力量。
  于是,胡西园招聘一批艺徒,分配到玻璃部、电机部和灯泡部,又招收了一批小学毕业生为练习生,一批中学毕业生为实习技术员。这样的艺徒、练习生和技术员共有300多人,分批进行培训,成为工厂的后备队伍。
  这批新人到了工厂后,在津贴待遇、起居生活等方面均受到优待:为他们专设有宿舍,提供各种生活用品;宿舍区辟有运动场,经常举行文娱活动;除了学习技艺,还设有文化课程;每年还组织学员到外地游览、考察……
  这种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哪怕放在今天,也是值得推崇的。
  胡西园培养的这批人才,一部分留在了亚浦耳,成为后来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学成后自己开设灯泡厂 ,或者被其他灯泡企业高价挖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的中国,民族电灯泡厂没有一家不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亚浦耳、与胡西园有着渊源的。
  
  企业联合之道
  灯泡厂同业公会由胡西园组织,组织方法采用“销售联合”,这是当时最多见的企业联合方式,各企业产品集中到统一商业机构,统一进行广告宣传活动,从而有机会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跨行业的工业企业之间,胡西园也谋求某种形式的联合―― 国民政府建政南京后,由于关税协定的取消,外贸入超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官僚资本的幽灵开始复活。1929年,胡西园和全国火柴业联合会刘鸿生、丝织业公会蔡声白、面粉公会王尧臣、华商纱厂联合会荣宗敬以及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浦东电气公司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华工业总联合会”,公推刘鸿生为主席,胡西园为委员之一。
  这一组织的成立可被视作企业家为“维护产权”、抵御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而做出的努力,套用《剑桥中华民国史》的评论,“以他们共同的保守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对政府权力的不信任为基础……他们采取发展、进步、竞争为主旨的观点……阶级利益呈现出一种现代面貌,团结一致不再像过去的行会那样是既得利益方面的团结一致,而是争取尚未得到的利益的团结一致。”
  由于声势浩大,国民政府对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也不敢忽视,譬如召开全国性的工业会议,总是让总联合会的代表占有重要席位,“工业界依靠这个组织与国民党政府抗争,始得以减少了摧残”。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当年九、十月间,上海工业界开始工厂西迁,亚浦耳厂其时资产总值已达银元260余万元,日产电灯泡2-3万只,是中国最大的电灯泡厂。从8月13日到11月14日,花了92天,亚浦耳迁到重庆。
  1945年12月31日,胡西园搭机返沪,虽然上海亚浦耳厂几乎成了烂摊子,但“头等中国货”的美誉仍在,经过努力,亚浦耳很快就恢复到战前原状,甚至有大幅度进展。2004年,浙江当地媒体的一则社会新闻,佐证了亚浦耳当年的光彩:镇海民间收藏爱好者老沈在古玩市场意外淘到印有“老牌亚浦耳”字样的深蓝色灯泡,买回的灯泡附有一张发票,显示为上海大耀水电公司1935年购买,老沈将70年前生产的灯泡接入电源,竟仍能大放异彩。
  1949年初春,解放军解放全国,对于是否再次迁厂,奔赴台湾,胡西园“歧途彷徨,数夜失眠,难于抉择”,4月,他拒绝了朋友提供的飞机票,留在上海,静候解放。
  1956年,亚浦耳进行公私合营改造。1959年10月,“亚浦耳”更名为“亚明”。
  1981年4月18日,胡西园心脏病发作逝于上海。1993年,亚明选择与飞利浦合资。1999年,因控股公司战略调整,亚明再次实体化,并重新出发。 (编辑/王薇)

标签:西园 灯泡 中国 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