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岗位职责 > 正文

【谈谈预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面对一篇新鲜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力量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同时,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去了解、分析和吸收。把融汇创新变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预习 教学 运用
  一、及时转变?因势利导
  1.由轮廓性预习向精雕性预习转变。所谓轮廓性预习,是指教师布置粗线条的预习任务,是一些空泛的学生无从下手的预习任务。所谓精雕性预习,是指教师布置题量少但内容精,有一定实在内容的任务。如布置学生预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粗线条地预习,则要求自学生字词语、了解情节、把握主题等等,学生就会感觉到非常难,甚至无从下手。如果布置精细实在的任务,则可要求学生对家长讲一讲文中“我”的童年故事,尽量讲得详细一些。这样,学生通过讲故事,主动学习生字词语,自然地熟悉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并且渗透进自己的情感,对文中的精彩语句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学生可以具体地操作。
  2.由个别预习向合作预习转变。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独自一人预习,遇到困难,不能交流讨论,起不到预习的作用,特别是研究性预习,就更难了。如果课前公布研究性预习任务,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搞研究活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如预习《秋天》这首诗,可以分以下几组:录音组,选择合适的轻音乐,如钢琴曲《秋日私语》,有感情地朗读,搞好配乐朗诵录音带,他们在不断搞好录音质量的同时,反复诵读,相互交流诵读见解,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图片组,收集有关秋天的图片,或上网搜索或到大自然中感受拍照,在精选分类的同时,加深对秋到的情感;材料组,收集有关名人写秋的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以及诗歌创作,从名篇名段中体会秋的意境。在合作中,学生就会学习到许多文本中没有的、课堂上不可能有的鲜活的知识。这也就为我更好的授课做了最有力的铺垫。
  3.由问答式向多样检测转变。一般的预习检测方法,主要有课上听写生字词语、简要回答一两个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这样的检测方法,枯躁单调,不仅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而且检测的面积太小,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检测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如张贴展示、分小组表演课本剧、朗诵比赛、小组讲学稿设计比赛等等。总之,教师要别出心裁地去检测,在巧妙的检测中落实新课程的有关精神。
  二、传授方法?培养习惯
  赏析批注法:它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品析、欣赏。同样在预习何其芳的《秋天》时,我设计下题:
  诗的优美离不开关键字词的点缀,那么下面就找出你喜欢的词句从感官、修辞、字词锤炼以及写作顺序等方面说一说。
  如:第二节,“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闲适、喜悦的情感。不论怎样,渔夫都是快乐的。
  摘抄分类法: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抄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这在授《看云识天气》时运用收效明显。
  发疑问难法:即抓住教材内在的矛盾,去引导学生发疑问难,逐步使学生自能发疑、辨疑、解疑。这在大多课文的预习中都会用到。在预习《在山的那边》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大概有这样的几组答案:山那边是什么?为什么想看到山那边的风景?为了知道山那边的景色,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因势利导,我让他们小组自己解疑,指定同学上台讲解,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给我以极大的惊喜。
  如:审题择点法: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如在《秋天》这课的讲学稿“预习?导学”部分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题:本诗清朗隽永、和谐悠扬,请朗读三遍,并参照例子记下你的朗读见解。
  例:第一节中的“飘”字要读出拖音,让人感觉伐木声象轻烟一样,有质感,更形象。“饱食”“肥硕”要重读,因为它们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丰收的景象,“栖息”一词既写出了秋天在农家里的景象,又创造出一种闲静的氛围,读的时候,声音不必太响,但语气要重。
  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明确了本文重点---朗读指导,且在思考的过程中自己先行尝试突此重点。
  激兴渗透法:就是让学生通过游戏、表演、观察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预先感触情景,对课文有关内容有更直接的领会。如《心声》等课文,可以预先布置学生担任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在不知不觉的情和知的渗透中快乐地学习,又在“乐学”的过程中学到学习的方法。
  三、严格检查?落到实处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1.课前检查。课前我们要坚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的完成情况,对预习细致到位的学生应大力表扬,要呼吁大家向他们学习;对于预习不认真的学生一方面加强教育,另一方面则应着重对这些学生予以帮助,及时了解他们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和解决问题。但此时的检查结果只能是学生预习效果的部分体现,到底他们预习得如何,就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
  2.课中检查。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仍然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那肯定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更不利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我们应该强调教学时不能发生这样的弊病,因此教师上课时要通过学生板演、讲解、随时抽查等方法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较全面地了解他们的预习质量。
  3.其它检测。 除以上两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检查方法,使检查的力度能更到位。如:采用学生小组内、小组间互查预习情况;小组长抽查组员预习情况;预习等次评比、展示等。
  这里还要补充的是,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由于教学目的和内容各异,学生的情况又有不同,以上的预习、检测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更非仅限于此,我们要寻求出更多 “变式”。然而,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是简易实用的、爱用的;还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更应当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的眼动起来,嘴动起来,手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收到预习实效。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总之,教育这条路漫长而充满智慧,我们要做的只能是不断开辟创新、不断综合反思,进而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标签:预习 谈谈 初中语文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