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感谢信 > 正文

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基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忠诚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生产领域职业忠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把职业忠诚作为其理想信念追求对就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培育和维护具有理想信念忠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使命。文章以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为例,从高校的视角探讨与实践大学生职业忠诚教育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高职学生 职业忠诚
  [作者简介]皇甫静(1978-),女,浙江桐庐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安全与就业教育:王慧(1980-),男,浙江淳安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94-02
  一、职业忠诚的内涵与界定
  忠诚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代表意义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概念被广泛引入经济生产领域。在经济生产领域,忠诚具体表现为对职业的忠诚。对于职业忠诚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意识。第二,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职业职责是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责任,它包含了人们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等。第三,职业忠诚是一种良善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忠诚的人深感职业和岗位只是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第四,职业忠诚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职业忠诚不是一般的道德宣教,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落实到对所从事的职业和技术的钻研和精通中。
  二、当前信息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 专业对口率低,“有业不就”的现象突出。部分应届毕业生不选择本专业,或者根本不把所学专业作为就业的首选,而是在校期间就直接把目光转向见效快、待遇优的企业就业。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2010年信息技术类专业中的软件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该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中行业内就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38%,网络技术专业也只在40%左右。
  2 跳槽频繁,行业流失率高。大学毕业生即使在毕业之初选择了IT及相关行业,但从业后也频繁跳槽,并且改行比例相当之高。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10届80名毕业生调查显示,现仅有18名学生在行业内就业;网络技术专业152名毕业生,现仅有32人行业内就业。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半年便离职,用人单位不高兴,招来的新员工,刚上手就离开;社会不满意,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没有一点职业忠诚度,想跳就跳;人力资源专家也建议,初次就业,不要急于跳槽,应该多积累职场经验,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脱离现实的自身定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旧观念,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存在着严重的挑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工作岗位的现象。另外还存在行业认识的误区,就IT行业而言,无论是软件开发、网络管理、系统集成都属于现代服务行业,都需要大学生能从基层做起,有可能在短期内只能做一般的开发、维护工作,而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高级白领。因此,许多毕业生的家长并不赞同子女在IT行业内就业。
  2 工作性质因素。信息化人才必须随时发现信息化领域的最新知识和信息。但是相当比例的信息化人才不能够坚持学习,来维持住其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转入其他竞争较弱,行业入门槛较低的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才来说,信息化人才要求更加能够吃苦耐劳、更能够不断地学习充电。而且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可能需要经常性的加班加点,常常为了保持一定的思绪或者软件开发项目按时完成而打乱日常生活规律,这也是降低职业忠诚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3 专业认识度因素。现在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绝大部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来自现实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笔者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五个新生班级249名学生做过一次专业方面的问卷调查,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信息技术类专业以及选择该专业之前是否对它有所了解时,242名学生中只有约25%的人表示事先了解过,而75%的学生不知自己为何选择此专业,更谈不上什么兴趣和爱好,其专业选择主要是由父母安排或亲戚朋友、学校老师建议的。
  4 现有就业政策因素。由于现实的就业压力的增加,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由于对就业率的要求,在毕业生就业时就建议“先就业,再择业”,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工作没多长时间就“择”到自己愿意去的工作。这也造成了对大学生很不利的影响,其一,用人单位会因担忧大学生跳槽,而不愿意投入培训成本,于是要求应聘人员一工作就能上手,甚至将招聘瞄准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其二,“先就业,再择业”,提高了大学的初期就业率,但却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开端。而从职业发展角度分析,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习得职场经验十分重要。那些首份工作就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者,在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的同时,也可能使自己今后动不动就跳槽、习惯性跳槽。
  5 学生个体因素。目前,由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追求事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和个人的感受,选择职业容易追求见效快、利益高的职业。而且当下大学生的择业范围相当广泛,干扰因素多,在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呈现一定的盲目性。现实的生活压力与相互攀比的心理使得他们总不安于现状,不断寻找机会变动,最终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大大降低。
  四、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策略
  1 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意识,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不高是理想信念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与诚信也有一定联系。理想信念意识和诚信无法通过书本传授,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自然形成的。学校要为学生培养理想信念,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深层教育,把理想信念深入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对于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有必要抛开其狭隘的追求就业率的思想,切实与企业联手,同时学校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作翔实的记录,而企业应公正、公平地将学生每一次工作表现加以记录,这种约束机制必然会使高校毕业生择业时更理性,跳槽时更慎重。
  2 分段分流、分类指导,提高学生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以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绐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素质要求呈现不同的差异;另一方面根据优势理论,学生的职业优势倾向也存在不同差异,这就为个性化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还是集中在指导毕业生面试技巧、制作简历、从校门到职场适应等问题,更多体现的是“产品包 装”的功能,但显然提升职业能力不等于“产品包装”,当前实施的就业指导赋予学生的只是“就业能力”,而不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因而解决的思路是首先要培养促进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开展行业人才素质分类标准调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与职业匹配要求相适应的个性特质和职业兴趣爱好,确立职业发展重点方向,根据重点方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标准有步骤、有计划、系统地明晰学业训练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思政工作者可以按照同一路径团队建设和分段分流、分类指导要求,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地指导、设计并组织实施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方案,打造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能力结构的路径平台,促进大学生把职涯规划与学业目标相结合并为之努力,且以此创新模式作为学风建设新的切入点,达到激发成才动力,实现准职业人培养训练目标。
  3 把教育与就业结合,提早做好职业规划。除了专业的选择外,高校在指导大学生明确大学目标和职业方向,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方面也要负起一定的责任,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对本专业忠诚度降低的有效途径。
  大一阶段需要指导大学生专业目标、职业方向由模糊到清晰。大二阶段指导大学生培养和提升准职业人必备的职业素质,包括人际交往、高效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大三阶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体验,进一步积累职业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以到将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进行职业感受和职业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感受,了解这个职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同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企业发展之中,由社会人过渡到企业人。
  4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以通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以偏重通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当前学校应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文化。企业职场规划课程带入学生融入课程体系。在构建通识教育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中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一是课程设置向“实用性”转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二是教学内容向“实用性”转变,采用模块式教学,在打好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突出培养方向的知识结构完善与融会贾通能力培养,实现培养学生特色方向的就业能力差异化优势;三是课程体系要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实践项目为载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实现渐进式规范训练,努力做到“教、学、做、赛、练、创”合一;四是教学目标向“就业教育”转变,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通识与技能型人才相结合为目的,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把企业文化。企业职场规划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地实现专业课程与社会最新需求对接,实现企业环境与课堂的“零距离”。
  5 打造综合实训平台,缩短人才供求距离。与传统教育体系中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综合实训可以实现准职业人、准职场环境下,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职场要求并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人(模拟)顶岗训练,巧妙实现大学后端教育与前端教育的有机整合,从而弥补职业技能缺失的短板,把学生从知识型人才转化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综合实训对于中国的IT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传统IT人才教育模式缺少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院校教育和企业的实际技能需要之间脱节,导致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原有的教育链条出现了断裂,而学生通过必要的综合实训,正好可以弥补这种断裂。不仅如此,实训环节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实训课程服务,改变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对话互动式教学模式,使整个教育链条更趋完善。

标签:探析 理想信念 忠诚 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