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慈俭和静”养生经/苏东坡论长寿药食] 人俭和静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古人的“慈俭和静”养生经   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中国古人总结出了非常丰富的养生经验。纵观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最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不外乎这样四个字:慈、俭、和、静。
  所谓“慈”,即心地慈善。“慈”的本义是指父母的爱,后来引申为对人的怜爱。西汉刘向的《新书》中说:“恻隐怜人谓之慈。”训诂学家孔颖达解释说:“慈者,出于爱心,恩披于物也。”也就是说,“慈”就是把爱心给予众人,使其安乐。要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一句损人的话不说,一件害人的事不做。见别人有好事不嫉妒,见人遭遇倒霉事不幸灾乐祸。如能这样,无论是否得到善报,自己心中必然有一种吉祥、和乐之气。
  所谓“俭”,即节省、俭约的意思。这个“俭”字,不仅指的是在吃喝穿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要节俭,不要追求享用鸡鸭鱼肉、绫罗绸缎,更是说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着要“俭约”的道理。说话、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这样会受益不尽。俭于饮食,可以养脾;俭于嗜欲,可以聚精神;俭于言语,可以养真气、息是非等等。
  所谓“和”,就是保持和悦、愉快的心境。平时多想、多说使人高兴的事,不想、不说或少想、少说令人忧愁,增加无谓烦恼的事。
  所谓“静”,有两层含义:一是“身静”,要活动身体,但不要让身体过于劳累;二是“心静”,遇事不要轻易“动心”,对于外界的各种纷扰和刺激要泰然处之。遇上喜怒哀乐之事,外表可以顺应,但内心要努力做到岿然不动,心境平和。(洪咏)
  
  苏东坡论长寿药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苏轼主张少吃肉,说“甘脆肥浓”是“腐肠之药”,并使人肥胖;而认为用少量肉与蔬菜同炒,吃了会使人不瘦不胖,保持健美体形,雅而不俗。不过,他认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比吃肉更重要,从而主张住地周围植竹木。民间广为流传他写的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须食笋炒肉。”
  服姜可延年,钱塘僧不老
  苏轼喜收集民间延年益寿药方,将亲眼所见、亲身所试,确有效验者记录下来。如他游杭州(钱塘)净慈寺时,见人称“聪药王”的和尚,80岁余还面色红润如涂胭脂、目光炯炯有神。他便向这高僧求问长寿之术。和尚自言服生姜40年,其法是取生姜汁贮于器中,去掉上面的清黄液,将沉积在下面的白而浓的部分阴干为“姜乳”。用此姜乳同蒸饼或米饭相合,做成梧桐子样药丸,每天用白酒或米汤送服数十粒,或将“姜乳”末放入菜饭中食之。长年坚持不断,便可像那和尚一样高寿而童颜。
  麦田求野荠,强似吃山珍
  苏轼十分推崇吃荠菜,他给友人的信中说:“今日食荠极美,天然之珍……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厌也。”并作诗赞道:“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其烹调之法是:采鲜荠菜二三斤,洗净,加入淘米3两,水3升,生姜一芽头,捶碎,同入锅中,浇上麻油30克,煮熟后不放盐醋,食之自然之味,有养血明目、润肠通便之功,对老人十分相宜。(杨晓光)

标签:和静 长寿 古人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