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区域竞争力分析:二元核心方法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核心-外围二元结构形成后,本地市场效应引发的价格指数效应和创新效应产生的聚集力对核心-外围二元结构产生了后续影响,而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加强了企业间的竞争力,竞争已经成为产业集聚和价格与收入的主要力量。本文将市场份额作为变量,得出市场份额与竞争价格的关系,并应用Herfindahl测度得出产业集聚与市场份额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竞争力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作用力。
  关键词:核心外围 产业集聚 市场份额 竞争力
  
  核心―外围模型
  在一个有垄断竞争的制造业部门和完全竞争的农业部门构成的经济体中,是什么因素促成该经济体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和以落后农业为外围的经济模式?在这个问题上,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提出了核心―外围模型。
  (一)中心―外围模型的假设条件
  该经济体由两个部门组成:垄断竞争的制造部门M和完全竞争的农业部门A。两部门均使用一种劳动力资源:工人和农民。此外还假定各部门的要素供给不变。 世界上农民数量为La,每个地区的农业份额为Фr。同样,Lm表示全世界工人的数量,λr表示地区r在任何时间点上制造业的劳动份额。适当的选择单位,使:Lm=a ;La=1-a 。运输成本引用冯-杜能和萨缪尔森的运输理论“冰山形式”,即如果1单位的工业制成品由地区r运往地区s,那么只有1/Trs单位的产品到达目的地。此外,假设农业产品的运输是无成本的。工资假设,因为农产品的运输成本是免费的,且生产收益不变,所以农民工资率相同,假定为w Ar=1。制造业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分别以W r和U r表示。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工人的地区间流动呢?这里假设是由实际工资造成的,即工人会离开低于平均实际工资的地区而流向实际工资高的地区。
  (二)核心―外围模型的说明与数值分析
  核心-外围模型的瞬间均衡由同时能够满足4R方程的解来确定的。
  收入方程: (1)
  价格指数方程: (2)
  名义工资方程: (3)
  实际工资方程 : (4)
  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假设核心-外围模型仅包括两个地区,农业在两个地区之间平均分布,且在各地区的份额都是1/2,就得到8个方程描述瞬间均衡:
  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假设σ=5;a=5,T取不同值分别是2.1;1.5;1.7代入以上8个联立的非线性方程计算出实际工资U1和 U2的值,然后通过U1-U2的差值与λ取职分析:
  第一,T=2.1时,当时λ1/2时,工人流动与区域份额变化情况相反。
  第二,T=1.5时,当时λ0 ;此时,地区2比地区1有吸引力,所以工人不断流向地区2,最终地区1的制造业份额λ=0;当λ>1/2时,情况相反。即λ=1;1-λ=0从中得出结论:当运输成本相对小时,即使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部门的规模比另一地区哪怕是大一点,其制造业部门也会随时间的流逝不断扩大,而另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部门会不断萎缩,从而最终形成所有制造业都集中在一个地区的“中心-外围模式”。
  本地市场效应引发的创新效应对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后续影响
  (一)本地市场效应
  上述对核心-外围二元结构已经得出产业集聚的条件,贸易成本引起了劳动力要素的区际流动,从而带来了企业的区际流动。由于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使该地区拥有了更大的市场规模和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另一方面,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就会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作为生产区域。这样该地区就形成了很多企业的聚集,本地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从而企业收益提高。
  该地区的投入比例增长了,如果产出增长比例超过投入增长比例,则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这时,平均成本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这里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因为企业的总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如果产品单价不变,因为投资规模扩大而产出扩大,所以收益扩大了,同时因企业的规模扩大促使平均成本是下降了,那么总利润增加了。第二种情况,由于该地区同行业企业数的增加,导致企业间的竞争力加强,所以最终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总收益也下降,最终利益和以前一样没发生变化。第三种情况,假定产品的生产分中间产品生产和最终产品组装,组装最终产品的成本是固定的,同时最终产品的组装需要相同比例的中间产品,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中间产品的生产来分析问题:是增加中间产品的数量,还是在增加中间产品的数量的同时也增加产品的种类呢?显然是同时增加中间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了。这样就可以在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最终产品的数量和种类,主要是种类。例如,A企业生产手机,工厂有生产车间和组装部门,生产部门负责生产机芯和外壳,组装部门负责整机组装和包装。如果生产部门只生产红色的外壳和机芯,则最终产品只有红色一款,但如果生产部门生产红、蓝、白、黑四种颜色的外壳和同一款机芯,那么最终产品将增加到四款,而这样的改变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市场的竞争力却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的占有率,而市场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个企业的市场力量大小。显然,A企业会扩大产品种类的生产来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
  (二)创新效应
  本地市场效应还带来了创新效应,因为本区域企业的密集,从而使地区的技术和知识较为密集,就容易发生行业间企业间技术和知识交融和人才交流。这样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以及创新效应产生的聚集力使已形成的核心-外围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强。
  不过,这种加强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企业的聚集带来企业间的竞争力,用字母C表示这种竞争力,C的意义是该区域同行业一个竞争力为C的企业的进入将有C/α个同行的企业被挤出和并购,这说明C越大,则同行企业被挤出或并购的越多。这种竞争力就构成了区域产业的分散力,当分散力大于聚集力时,则初始的贸易成本的影响力就逐渐减弱,产业的空间分布变化就会较小,不至于形成核心-外围的二元结构模式。
  企业间的竞争力与市场份额的变化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一个大的空间范围存在若干个核心―外围的经济发展区,由于经济区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影响力,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区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状态。而对经济发展规律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力。
  (一)竞争力概述
  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可理解为企业之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动力。第一种,零竞争力。这时两个区域内的同行业企业之间由于政策的限制或者市场的封闭,相互之间完全没有竞争,所以这时的两个企业之间的发展也不会相互影响。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效率低下,因为不会有生存的危机,所以企业很难有“强者更强”的意识和动力去发展企业。这时,企业存在超额利润,会有新的企业加入,而且加入是有市场可开发,有利润空间的。第二种,弱竞争力。两个企业的主要市场之间没有竞争,而在边沿市场有部分市场为共同市场。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间的竞争不是很强,因为两个企业的各自主要市场都是封闭的,所以在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量都不会有较大的变动,对企业的利润空间的影响也是很小的。这时,市场上还会有新的企业加入。第三种,完全竞争。这种情况下本区域内有同行业相互竞争的企业,同时又与邻近区域的同行业企业竞争市场,并竞争周边的市场。这时,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刚好促使企业考虑生产成本最小,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的超额利润为零,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并且新的企业再很难加入。第四种,竞争过激。由于本区域的同行企业过多,市场有限,企业不得不到其它区域寻找市场,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会发生价格战,即使成本控制的再低,但因为价格太低,企业的正常利润也很难实现,因此部分企业会退出市场。
  (二)相互竞争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与竞争价格
  产业区的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有价格竞争,产出竞争,假设在某同质产品市场,有n个厂商,市场上产品的反需求函数为P(X),每个厂商的产量定为Xi,行业产量X=∑i=1 Xi,厂商的成本函数为Ci(Xi),所以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可以得出,其中ε代表需求价格弹性,Si代表厂商i的市场份额。Xi /σ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厂商市场力量的大小。
  当工厂的区位一旦确定,而供给地的也是固定的区位,所以工厂的最有可能改变的变量为投入一个单位的基本费。当核心-外围二元经济结构形成时,企业对生产区位是有选择性的。而这一选择的依据就是聚集费用。一个区域为本区域的企业提供其所需的基础设施,水、电、交通运输等,例如考虑水资源的利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污染程度;电力资源的最大供给能力;交通运输的饱和利用而不会造成交通阻塞的负面影响等等。另一方面,可以用劳动力的转移所遭受的损失来量度。
  (三)产业集聚度与企业市场份额的关系
  在一个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产业核心区,集聚的产业希望设定一个行业价格,但却很难发现各企业的降价竞争行为,因为发现竞争性降价行为的主要方法是查看每个企业的销售份额,但销量份额的变动原因还有其他随机波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买主的集中度,买主越少则其他随即波动也越大,因为一个富商的消费更取决于他的消费偏好而非市场降价。对于集中的穷人来说,降价所带来的市场份额增加比较明显。所以对于一个产业来说,随机波动的频率越高,竞价行为越难被发现。各个市场份额或销量份额的测度可以由集中度Herfindahl测度(H)近似得出:H=∑S2i,其中Si表示企业的市场份额。H的最小值为1/n,表示n个相等规模的企业的市场份额。H的最大值为1,表示行业只有一家企业垄断,1/H表示行业企业的数量。
  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文的推理分析,有市场份额与竞争价格以及产业集聚的关系,得出市场的竞争价格为: (16)
  这表明当产业越集聚,垄断性产业越有行业的定价优势,即单个垄断企业对市场价格的权重越大,而H/ε则表示产业集聚后该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或产业的市场力量。因此,产业的集聚是有利于产业的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竞争力对企业的优胜劣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资源日益稀缺,市场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竞争力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保证了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由于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促进了企业家对知识的学习,以了解各种资源的边际产出率,保证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有生命力的市场就注定了竞争,同时竞争力将使市场经济更加的高效和优质。
  
  参考文献:
  1.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Masahisa Fujita & Paul Krugman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4.殷广卫.空间经济学对称核心-边缘模型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8)
  5.舒元,才国伟.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J].经济研究,2007(6)
  6.洪兴建.中国地区差异、极化与流动性[J].经济研究,2010(12)
  7.叶超,柴彦斌,张小林.“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3)

标签:竞争力 核心 区域 二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