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大纲 > 正文

差异教学指导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差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佳方法之一,本文在回顾了差异教学的内涵与其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差异教学教育理念进行阐述,并研究讨论在差异教学思想指导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字:差异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价 分层
   新世纪的世界迈向多元化,各领域都呼吁个体的发展,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不难发现新课程的教材是好的,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发展的空间也大了。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改变。然而,新课程的课堂也更多的被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的优生占据了。小组合作成了他们的天地,自主探究也为他们而设。而学困生却越来越没有空间了。小组合作参与不进去,自主探究更无从下手。长此以往,对我们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这就呼唤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师,差异教学恰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一、 差异教学理论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个别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要阐明差异教学的内涵,需要从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差异现象入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课堂教学中的差异现象应包括三种:作为教学活动起点的学生之间的基础性差异,作为教学活动终点或目标的学生之间的目标性差异,以及作为学生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学生之间的课堂活动性差异。差异教学突出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为了差异发展”。教学目标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之个性化发展,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追求。因为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教给学生统一的生活规范,而在于引导儿童建构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第二,“从差异出发”。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或前提,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个体差异。同时,学生之间丰富的个体差异也是一种巨大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
   第三,“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并组织灵活的、弹性的、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差异共享中,实现个体的差异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网络资源,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通讯技术,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一)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
   1、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资源的获取工具, 提高教学有效性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一般有三种:利用搜索引擎;利用各类教育网站;利用地区或学校教育资源库。学生在获取资源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各种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2、把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师生的研究工具,开展探索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把信息技术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工具,提高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其形式多样,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合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网络技术,更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环境。课堂上合理运用网络技术,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内容、课上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交流,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差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意愿,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使各个层的学生均得到发展。但是层次不是静止不变的,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变化,定期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调整,以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递进。
   2、学习目标分层
   教师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改进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实施中的应对措施:
   1、引入“无纸化”的考试方式?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的模式,尝试让学生一人一机在限定的时间内在计算机上答题,考查的不仅是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有上机操作能力考核部分。这种考试方式本身就是对学生操作水平的一次检验,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也做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
   2、自制电子作品考试方式
   即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的考试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及应用。教师在给定了范围与评定标准后,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和素材,完成作品并存盘交给教师。
   3、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
   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和作品制作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互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师评是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由于学生自评、互评,对学生而言压力相对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交流自己在制作作品中的经验,从而使学生有清楚的自我认识,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岳海霞.信息技术融入新课程,提高教学方式有效性
  [2]论改进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丁玉祥.加强课堂教学实践与改进,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差异教学的实施
  [5]曾继耘.关于差异教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6]差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7]论差异教学的价值取向

标签: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指导下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