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分数线 > 正文

杭州爱迪探索幼小衔接班【永恒的衔接,无限的探索】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感到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语文成绩总是提不起来,自己感到不知所措,甚至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初中老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困惑:如部分知识初中需要用,但是小学老师又没有讲和练。这些状况都告诉我们现今的中小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断层。
  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初中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学习阶段。首先,就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来讲,与小学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再者,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初一的学生生理、心理都经历着一定的变化,而又面对着的是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学习。这些所形成的跨度势必导致学生心理体验、心理倾向的极大不同。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不习惯,怀旧、厌学、缺乏信心,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甚至焦虑不安。如果忽视这一问题,不注意教学的衔接和过渡,不仅不能搞好学科教学,而且还影响学生的身心的成长与发展。而语文阅读教学又是其中甚为重要的一环。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的学习中70%~80%都是通过阅读教科书和相关的参考资料来进行的。因而做好中小学衔接期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在中学的发展,还能够缩短中小学过渡中的适应期限。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研究:
  一、 透过《语文课程标准》看中小学衔接期的语文阅读教学
  在课题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些信息资料收集及整理工作,学习了课题研究方面的有关理论,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同时对六七年级的教材、《课程标准》中有关衔接期阅读教学目表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其存在差异的根源,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对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开发、教师角色的转变等有了更先进的理念,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好地衔接了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要摸清它的规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肯定会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细看了一下新课标中关于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的阅读教学的目标,并将它列成表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这些区别又都存在着共性,那就是它们都是围绕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制定的。
  相对于旧的教学大纲,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个性发展。要达成这九年的总目标,中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必须保持一致性、连贯性。比如,小学的目标里有这么一条“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中学里提出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更应保持一致。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开放的阅读环境,让他们自己寻找阅读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去感悟,去发展,切不可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探究。这样的阅读,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教学中每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又都是循序渐进。比如对于表达方式,小学高段的要求是“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初中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小学的要求是“领悟”,中学的要求是“了解”,这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我们在具体组织教学时,要根据本学段的目标进行。如,对于议论文,小学里没有具体的目标,尽管出现了像《精读与略读》、《学与问》这样的议论文,却没有议论文的学习目标,只是让学生有个接触,有个初步感知,初中教师切不可以为小学里出现过议论文,学生就掌握了议论文的知识或技能。
  可见,中小学教师只有明确了各阶段不同的要求,向着共同的总目标挺进,那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也就不再是件困难的事了。
  二、 寻求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的突破口
  课题研究中,通过中小学衔接听课,搜集相关学生的个案材料,制定了《乌江学校中小学衔接期阅读教学问卷调查表》、《浦口区乌江学校中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从回收答卷上分析并总结出了关于制约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困惑的因素。
  1.对中小衔接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对此,中小学教师都认为问题较多,应当引起关注,但认为此问题严重的中学教师明显要比小学教师多。中学教师中约有九成的人认为对此问题需进行专题研究,小学教师中有七成的人认为应探讨,其余30%的人认为有研究的必要。
  2.导致中小衔接问题的原因。半数以上的中学教师(58.1%)与小学教师(65.2%)都认为,小学生进入初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环境不适应”。其次,中学教师认为是组织纪律性差(21.6%),学习方法不恰当(14.9%);小学教师则认为是基础知识薄弱(15.2%),学习方法不恰当(12%)。这表明,除了环境因素外,中学教师认为是学习方法,而小学教师则认为是学习内容是导致学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52.1%的中学教师认为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而72.4%的小学教师认为问题出在初中和小学的评价考核手段和标准上。
  对如何解决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问题,大部分人都建议中小学要加强交流、沟通,互相听课,互相帮助;一部分人建议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还有一部分人建议加强初中新生入校的培训工作。
  我们把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他们进行了如下的研究:(1) 收集小学毕业成绩表、日记、作业、作业记录等小学个案材料。(2) 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重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访谈记录、笔录。(3) 小学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习惯的个案记录。(4) 初一年级单元测试成绩、日记、作业、期中期末成绩,对照《浦口区乌江学校中小学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从中寻求突破口,加以填充、强化;发现小学、中学语文教学脱节的主要心理因素,找出与学生心理对话的途径;发现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认知、习惯上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法与学法的结合上寻求接轨点;探讨学校、家庭、 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教育功能,建立大语文的教育观念。
  三、 对比中小学衔接期教材的差异,摸清阅读教学的规律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中小学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恰当,以及训练不到位是造成初中小学学生阅读脱节的原因。阅读教学主要指现代文阅读教学、古诗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教学。如果中学教师仍然把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当作每篇文章教学的重点环节,学生必然认为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没有层次跳跃,靠吃老本也够了。从而缺乏新鲜感和学习动力,渐渐地对中学语文失去了兴趣。如果中学教师把时间过多地用于重复小学的培养目标,那么这必定要影响中学层次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其次是中小学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提高层次问题,相应地若没有进一步的鉴赏能力培养,也会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
  因此,只要我们摸清它的规律,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肯定会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庆祖森 庆克勇 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乌江学校 211800)
  
  

标签:衔接 探索 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