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选修课教学的思考_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思考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是课改进一步深化的标志,也是使得课改不象以前流于形式的关键,因此引起了课改第一线教师和专家的深深思索。新课程的选修课必须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学习的主导和主体,借鉴西方新的文化理论,理解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解读。引进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视角,拓宽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思考研究意识,使学生拥有世界性的观念和眼光。
  关键词;选修课程 开放性 综合性
  
  课改实施一年以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转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迎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选修课的教与学,应该说这是课改进一步深化的标志,也是使得课改不像以前流于形式的关键,因此引起了课改第一线教师和专家的深深思索。在此,我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提出自己一点初步的思考和不成熟的看法。
  
  1 新课程的选修课必须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学习的主导和主体。
  
  以前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提法。我想或许应该修正一下。旧的提法旧的理念并没有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仍然在教师的看似民主的指导教学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仍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以学生为主导和主体的观念,能很好的弥补这一课改中存有的遗憾。选修课程的设计初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课程。我认为选修课的开设是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需要的,是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转换我们的观念,否则我们也许会把选修课和必修课混为一谈,这很明显是不符合新的课改的精神的,它会使我们的教改失去意义。以教师为指导,指的是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并且根据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学生为学习的主导,也就是让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层次和需要的基础上自主提出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在高中阶段有步骤有计划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古诗词的学习,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古文言知识和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只要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使得他们有一种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他们就能能够自主的完成学习的任务,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教师只需在宏观上予以指导(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内部分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班级学习成果交流),学生就能通过自己和小组的智慧完成学习的任务,我班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他们选出自己组普通话突出的同学声情并茂诵读诗歌,把同学们带进一个优美而又略带伤感的意境里,接着由另一同学就对本诗的初步感受和体会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诗歌,而后再一同学出示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境遇等相关材料,为诗歌的进一步鉴赏和解读做准备,并做诗歌具体鉴赏和解读,最后小组全体同学带领全班同学朗诵这一千古绝唱。学生们的做法也许显得幼稚,但其学习效果却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或许,这一给学生权力与责任的做法有点冒险,但我个人觉得与其沿着传统的教学路子走,不如谨慎地放手一试,或许它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丝惊喜。
  
  2 借鉴西方新的文化理论,理解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解读。
  
  现代阐释学认为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外在于自己的事物时,总是会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以自身的经验为模型去认识他物。我们的学生在家庭背景,父母学识,居住区域,见识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又恰好是学生理解接受新知的原有视域,接受新知的过程就是一个原有视域与新的视域的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所以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完全应该而且必定是各个不同的。我们对学生的出自自身经验的解读应在给与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引导。我们一直以来对文本的解读都与从社会与历史的角度和道德的角度进行的,我们会从文本中读出一篇小说树立了什么思想观点、批评了哪些丑恶现象,而我们的学生因其从未系统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不会机械地沿着这种模式进行文本的解读,他们的出自自己生命体验的解读定会是丰富多彩的。笔者执教公开课《雷雨》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我们的经典分析是:周朴园是个虚伪、专制、冷酷的资本家。但学生从文本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对自身情感的禁锢读出周朴园对侍萍爱情的忠贞、对侍萍情感的补偿,从话剧中周朴园对蘩漪、周萍、周冲的态度读出其家长制的作风和观念,也有学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指出周朴园在剧本中是一个值得同情、可怜的人物,虽然上述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准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们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分析解读的特点。而对于出自学生自身生命体验的个人式解读,我们还敢粗暴地简单地否认吗?
  新课程的选修教材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或许我们应对这些专题研究式的文本教材深深思索了。个人认为,或许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大潮中涌现出的对传统文学批评模式颠覆性的新的文学批评模式,如心理学文学批评、文化学文学批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对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会有所启示。
  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对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会有所启示。
  拿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为例,在文学艺术的人物形象画廊里,女性人物众彩纷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但西方女权主义者们在细细梳理了西方传统文学之后,尖锐地指出:西方具有创造能力和权力的男性作家按照父权意识形态对女性进行了肆意的歪曲,他们或者把女性塑造成美丽温顺的纯情少女或贤妻良母或者把女性?低为古怪丑陋阴险恶毒的丑婆恶魔。我们的选修教材《十九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取了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我们文学史对简爱之一主人公形象的界定是:简爱是一个谨慎、坚强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在英国艺术人物画廊里独树一帜。人们也试着对其作女权主义者的分析,方平女士在《简,是你向我求婚的》一文中从女权主义者的视角看简在爱情中的位置,发现简是一个身世可怜,?又勇敢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的形象,她向她高不可攀的主人宣布:他们之间、男人和女人、穷人和富翁、仆人般的受雇者和君王般的雇主。在终极意义上是平等的,作者还发现在英国小说史上,简也许是第一个为强烈感情驱使不由自主地首先向值得她爱慕的男人吐露内心深处的爱情的人,当罗切斯特说;“简,是你向我求婚的。”这句话时,简坦白的承认:“当然,是我。”作者认为文本已经走出女人被男人操纵、利 用、剥削的窠臼,“女人并不是永远只能做一个被挑选者”,由此作者由衷赞颂夏洛蒂?勃朗特开始从男权社会向来要求女性的天使般温柔、女奴般顺从的性格中摆脱出来,敢于向传统挑战。吉尔伯特与古巴尔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前妻贝尔塔梅森身上,这个疯女人是有破坏性和令人恐惧的。她们发现19世纪女性作家的诗和小说中有许多这样的疯子,疯女人形象成了解开19世纪女作家心态的关键:疯女人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是女作家的复本,是作家自身的焦虑疯狂。精神上的压迫感和分裂感的投射。女作家既要实现自己逃离男性住宅和男性文本的疯狂欲念,又难以摆脱其过程中的自卑情结,所以她们不是通过塑造一个浪漫的女强人,而是塑造一位巫婆加恶魔般的女人来进行渲泻。
  学生的解读是个人式的,因其个性气质的不同,解读文本的角度也会各个相异。我们可以在理解学生解读的基础上关注其解读的角度,提升其解读的理论层次,教会学生分析文本的“渔”,让学生有意识形成独具自己个性的解读方式,或许,这样我们会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有莫大的帮助。
  
  3 引进比较文学的文学研究视角,拓宽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思考研究意识,使学生拥有世界性的观念和眼光。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学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状况: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民族文学之间、各种文学派别之间都会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意识和综合性思考,成为当代人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
  顺应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趋势,我们的教材编者为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把《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的选读教材引入了高中语文教学。应该说,在原来使用的教科书中,虽然零星地选取了一些外国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但像现在这样大规模的选取外国文学作品还不曾出现过。全册选取或节选了18部19世纪经典小说的经典片段。很显然,面对选修文本《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加以改变,还是沿着原来的路子讲,是不合教改意图的。简单认为文本节选过来只是让学生满足自己的需求,了解一下国外风土人情而已,更是不可取的,如此草草了事,是否有点暴殄天物呢?或许,我们引进比较文学研究视角,采用比较的方法,中西小说参照阅读,并从中得出一些富于文化内涵的结论,是很有挑战性的和现实意义的。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学研究,它是从宏观的视角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有比较的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文学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民族之间,既会表现出它们的差别性,也会表现出它们的共同性。因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经历大致相似的历史发展过程,他们有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欲望、共同的困惑、共同的追求,也就必然会产生类似的文学现象,尽管这些文学现象又带有各自的特征。新的课程标准选修课程举例这一部分,有两部分涉及到中外文学的关系,如二中外戏剧选读、三中外小说名著选读,其间就涉及到跨文化的中外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就中外戏剧教学而言,通过文本解读,在两相比较中理出中外戏剧各自的特点,相同点及不同点。通过比较,我们就能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理解和对西方戏剧的认识,中外小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当然,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到文学的内部,就更细小的问题进行两相比较,如文学作品中的母题研究、主题研究、情境研究、人物形象研究等。下面笔者试就《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复活》中杜十娘和洛娃的形象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她们在自身爱情命运中的选择,以及隐含在这种选择背后的东西。杜十娘与洛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两人同是妓女,是被凌辱、遭遇非人境遇的女性形象,二、两人均不愿沉沦在这种生活里面,均试图靠男人之爱跳出火坑。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杜十娘性格机智,有对真挚感情的积极追求,对不幸命运大胆抗争,以及那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性格。洛娃却地地道道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是一个完全的社会牺牲品,但她有善良、纯洁的天性,也正是她善良的天性使得聂赫留朵夫幡然悔悟。杜十娘相信了李甲对她的爱情之后,终于凭着自己的机智跳出火坑。?在她和李甲一起回家的途中,李甲竟在金钱的引诱和个人利害的考虑之下,把她卖给了富商,杜十娘愤恨填膺,痛斥李甲,抱宝匣投身于滚滚波涛之之中。用自己青春和生命批判了李甲的薄情寡义,控诉了这个罪恶的社会。冯梦龙的这种选择维护了他对爱情的理想。洛娃在精神复活之后,没有和聂赫留朵夫结合,而是跟着革命家西蒙走了,她理解到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崇高。作者把马斯洛娃的精神复活归结到“宽恕”、“仁爱”,说她和聂赫留朵夫的关系是“她爱他,但如果她和他结合了,就毁了他的生活,她一走,他就自由了,她觉得高兴”。这里托尔斯泰开始宣传“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文本的描述来看,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应是一个理想的光辉的反压迫求幸福的自主女性形象,她的身上寄托了作者及时代读书人的人格理想。而托尔斯泰笔下的洛娃,处处被动受制于人,在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是等待救援的弱脆女人,这一形象体现了托尔斯泰对女性形象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拯救。在这样的人物的比较及折中,我们还可以在分析出不同社会背景文化的特点,冯、托两位作家的不同的为文为人思想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比较的分析,使得学生具有了比较的眼光,有了开放性的思路和综合性的考虑。使得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全面、更接近于人物的内在本质,使得学生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更为深刻。
  选修课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全新的课程,它以其编写的灵活性、选文的分门别类、教与学的针对性不同于必修课程,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关注和思考。课改实行课程选修,也就意味着我们面临着新一次的观念更新与调整。其实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与更新观念,才更适合新课程的需要。

标签:选修 新课改 课教学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