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激活思维 训练学生写作的策略]语文教学中激发思维策略的毕业论文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教材无疑都是作者思维的结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剖析各篇文章的思维过程,搜索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科学训练思维,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智力品质,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激活思维的策略,训练学生写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 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理清其基本思维过程,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一般有以下步骤:首先是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其次是提出假设,找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是检验假设,一靠实践或操作,二靠思维活动的逻辑推理和论证。
  语文教学内容中,矛盾与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既是“为了忘却”,却又为何要“记念”呢;科学小品《死海不死》,为什么“死海不死”。
  再试看鲁迅的小说,充斥着这样的矛盾:强健的体格――麻木的精神,即人的灵与肉的分裂。形象地传达出精神的颓败,最终导致肉体枯竭、崩溃、消亡。孔乙己、祥林嫂、闰土、阿Q便是典型的例证。正是眼睛和文笔同样犀利的鲁迅才能发现和刻画出时代的典型人物,使人震撼。
  教学中,剖析作者处理矛盾、解决问题的思维链,指导学生去认识并掌握它,构建相应的科学思维过程。在作文时拟出充满矛盾的题目,往往引人入胜,描绘外表和内里强烈反差的形象最扣人心弦。
  
  二、 抓住思维过程的阶段性,概括不同阶段特定思维过程的特征
  
  就抽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及其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等等。就形象思维而言,思维过程主要是表象的运动过程,主要形式是联想、想象等。分析与综合,联想与想象,这是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把思维过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概括出来,指导学生把握特征,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分析和综合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两个主要思维过程。
  比如,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老师提到鲁迅笔下和新近重修的雷峰塔有何异同呢?学生们异口同声,以前的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是镇压人民之塔;重建的雷峰塔是历史文化遗产,是人民自己的塔,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成就。不同阶段的思维传达不同的意义,年代久远的文学作品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又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也是形象思维的代表力作。作者把世外桃源想象成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地。而这在战祸不断的东晋末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实和理想不同阶段的碰撞隐射出当时人们生活的苦难,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奇妙的想象,更离不开形象思维。
  这样根据各地文化遗产情况进行迁移训练,比如练习写《我心中的长城》,《话说古今都江堰》等等。在教学和写作中充分地展示思维过程的不同阶段,古今对照,想象、联想、现实联袂出演,把握并写出人、事、物的特征。
  
  三、 抓住思维过程发展的“中介”,分析作者在思维活动过程中依靠什么和怎样把一个个人、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联系起来的
  
  事物的本质联系总是具有隐蔽性、曲折性、间接性,要透过这些特点揭示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必然要通过“中介”的过渡而实现。对于文章来说,这中介可以是人、事、物、过程、或是观念;这“中介”凝结着作者的人生观、生活经历、文化和心理素养以及特有的观察角度等。正是因为有了它,在作者思维活动中,那人、事、物、过程、或是观念才联系了起来,然后通过作者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综合、加工、升华,才产生一种震撼的力量。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列举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妻妾客对美男子徐公的赞美为进谏“中介”,由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 齐王茅塞顿开,收到比直谏更好的效果。
  又如鲁迅的《药》:通过旧社会“能治病”的人血馒头――“药”的中介作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社会的注意”,人们思想的病更需要救治,用文艺来呐喊,在旧时代树起了一面旗帜,引领勇士前进。
  写作时找准“中介”,思维由此及彼、由里及外、以小见大,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美国明显高于我国。美国的中学生已能独立完成一个正规的论题,完全从兴趣出发,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环保到动物保护,应有尽有,而有些在我们看来是大学毕业才能完成的论文。美国的老师总是激励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怀疑能力和辩论能力。这种从小培养起来的怀疑能力就是未来的创造力。
  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且不说“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类鸿篇巨著从其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多方面体现出独树一帜,敢于超越前人的发散思维;就是像“陋室铭”、“爱莲说”这类百十来字的短文,乃至李白、杜甫的只有几行的小诗,都无一不是充满发散思维的不朽之作。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体现发散思维的上乘佳作。宋代之前,多是颂菊、牡丹和梅花,颂莲与荷几乎是缺失的。杨万里两首非常有名的“莲与荷”的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应日荷花别样红。”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前一首是从宏观的角度描写:浓墨重彩,营造一种壮阔美,撼人心魄。后一首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描写:精巧清丽的美,韵味无穷。赏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难以超越。然而周敦颐独辟蹊径,以拟人手法从“莲与荷”的外部形态入手:表面上写莲的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花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以及“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实际是歌颂“胸怀坦荡,朴实无华,刚正不阿,任凭狂风暴雨宁折不弯”的崇高思想境界。这种另类的求异思维,正是《爱莲说》的强大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能流传万世,永远净化人们心灵的精神力量所在。
  只要语文老师善于挖掘,就可在教学中获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不竭源泉。作文训练时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远离人云亦云,才会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五、 科学地训练思维过程
  
  无论是教学还是写作中的思维过程训练,都要注重三点:首先是抓住核心问题,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其次是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准思维过程的训练目标有效地训练;而且是左脑、右脑同时开发,使抽象思维过程和形象思维过程同时得到训练。
  如练习写《春蚕的启示》,学生在传统的春蚕奉献精神基础上写到:“蚕吐出晶莹闪亮的丝,是因为它把吃进去的桑叶进行了消化和再加工,那么联想到人读书,要想有所收益,也要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可见,经过类比辨析,不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而且创新思维得到长足发展。
  总之,在教学和写作训练中以思维的新度为侧重点,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在探索中求新,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标签:语文教学 激活 思维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