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人的素质具有两种特性:一是素质的生物性,它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另一则是遗传的社会性,它包含人的个性心里品质和知识能力结构与要求,两者之中,人的生物素质成为个人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社会素质则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和观念上的规范和指导。两者从内外两个层面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由此,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依照教育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通过青少年自身主动积极的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起少年儿童以生物素质为基础的合理的整体素质结构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从而决定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学习。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阶段,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因而培养出的学生一定要是知识全面、基础牢固、思维活跃、富有革新精神及创意思考能力、身心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才只有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达到目标。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
  一、 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富有活力的民主教学气氛
  要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创造性教学是重要的手段。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营造民主课堂氛围,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并把这种民主的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的一切环节中。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用思想支配的,观念不转变,就难以实现实施素质教育,难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创设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气氛,保护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对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怪问题,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教师应重在帮助分析,弄清其出现的原因,从而将正确的较为合理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和学生一到来进行探究式学习,而不应该一棍子打死。教师只有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持保护的态度,学生才最具有安全感,思维才能够敏捷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出创造性的潜能。“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地呼吸”。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破坏纪律和放任自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显得非常重要。
  二、 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让学生的创造潜能放任自流,那么教师的素质与观念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成败。因而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心理上要开放,要深刻理解学生,把学生当成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了解他们的能力、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实施创造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应培养和具备一些有助于创造性学习的素质。首先,要有追求的态度,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其次,要有批评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第三,比较自信,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不断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造力。
  三、 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学生观,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学生观不同。“应试教育”重点在于选择人,它是一种选拔、淘汰教育,它提倡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副;以教为重,以学为轻。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大搞“填鸭式”教学,忽视学法指导,使学生陷于清规戒律和死记硬背的模式中。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或必然是事半功倍。而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主动发展的对象,尊重其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作用,强调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注重启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四、 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拓展其自由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全面性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要求学生平均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拓展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坚决反对用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和要求,衡量所有的学生。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产生创造的体验,体会创造的愉快,感受成功的喜悦。

标签: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主渠道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