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食谱 > 正文

以公益社团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索_文化育人的是谁的理念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作奉献、受教育、长才干,公益实践活动成为“实践育人”理念的良好载体。文章基于对“实践育人”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学习,对以公益性社团为载体的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作了一些探索,以期更好地发挥公益性社团在大学生“实践育人”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育人”;公益社团;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107-03
  2011年5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回信中,对北京大学支教扶贫活动予以了充分肯定,并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总书记的回信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高度重视,强调了实践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文化知识学习等方面的重要性。“实践育人”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是符合我国教育方式、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基本要求的正确理论。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公益性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种,是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满足了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改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益性社团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更是“实践育人”理念推广和实践的重要载体。
  一、“实践育人”的深刻内涵
  所谓“实践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而形成的育人理念,是指以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开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导向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并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育人方式。推进“实践育人”,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创新育人项目、公益志愿活动等方式,让青年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接触人民群众。
  (一)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可以接受正确的、先进的思想熏陶,自觉摒弃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悖的错误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加强自身对社会的认同感,切身体会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为人民群众和社会主义事业勇于献身的正确观念。
  (二)在实践中学习是对大学生课堂知识的补充
  相比于课堂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更加直接和生动。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既动脑又动手,不仅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运用。实践过程作为高校大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弥补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性,让大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理论和鲜活经验,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三)实践满足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大学生通过组队、合作、协商、分工等组织形式,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学会如何让一个团体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体现出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塑造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最优秀的继承人和最合格的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四)实践提升大学生实干和创新的能力
  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从发现实际困难、提出初步方案、协调各种关系,到最终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实干才能的环节。同时,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从实践中得到众多的灵感,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通过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实际考验。
  二、高校公益性社团与“实践育人”的内在联系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为弘扬、社会道德风尚大力推广的大背景下迅速发展,已成为高校众多社团中重要的一部分。公益性社团立足于宣传、践行公益理念,活动涵盖公益宣传讲座、爱心支教助学、弱势群体帮扶、社会公益项目等诸多方面。相比于其他社团活动,公益性社团活动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强,成为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统一”原则的重要实践活动,在体现“实践育人”理念方面尤为突出。
  (一)开设专题讲座,宣传公益理念
  讲座一直以来都是传播知识、互相交流的良好平台。公益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一群有爱心的人去感染更多有爱心的人们一起将爱心传递下去,一起用爱的力量让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爱的力量。基于此,公益性社团积极开展的各项围绕“公益”主题的讲座对于宣传公益理念、培育校园公益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公益性社团在组织此类讲座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公益理念的熏陶,并通过讲座将公益理念有效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树立起牢固的关注公益、奉献公益的理念。
  (二)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支教助学活动
  高校公益性社团的支教活动形式多样,渐渐形成体系和规模,为更多同学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支教助学活动不仅需要良好的耐心、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教学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大学生在支教的过程中,转变自身角色,从一名学生转变成了一名教师,能够利用自身较好的专业优势,能很好地为缺乏良好教育资源的小学生、中学生们带去丰富有趣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支教助学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和匮乏的学校的教育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交流与朋辈辅导
  心理交流和朋辈辅导是高校公益社团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全社会对于心理辅导的需求越来越多,高校公益社团承担了部分心理咨询、心理开导等角色。通过与有需要的学生之间的耐心倾听和真诚沟通等方法消除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在个人心态、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辅导。心理交流和朋辈辅导活动不仅帮助了有此类需求的大学生,也有助于在大学校园内形成积极健康、相互关怀的人文精神。
  (四)关注弱势群体,播撒社会关怀
  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公益性社团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等,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结构转型所导致的“农民工二代”、“留守人员”等。公益性社团通常通过慈善演出、心理帮扶、物质捐献等方式为弱势群体送去大学生的一份拳拳爱心。同时,大学生在关注弱势群体的活动中,能够深刻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关注西部贫困地区
  西部人民生活状况一直被公益群体所关注,为我国西部地区送去关爱是大学公益性社团的一大主题。一种是通过募捐衣物、生活用品等方式,邮寄到西部地区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种是组队和团体直接深入西部生活中去,通过实践观察,为当地群众解决部分生活问题,提供心理、文化层面的帮助。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公益性社团能够切实地体会我国西部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对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增强自身投身到西部建设中的决心。
  三、公益性社团践行“实践育人”的重要意义
  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性社团不断地弘扬公益理念,塑造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对于高校而言,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以“倡导公益奉献爱心实践育人引领成才”为导向的“实践育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校园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同时又是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的地方,把握好这一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公益性社团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团委及学生组织的支持和监督下,帮助公益社团形成正确的发展思想和方向,促进社团成员及每位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让广大学生走出校门,将公益活动触角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营造校园“实践育人”文化氛围
  青年大学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肩上之重任,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丰富自身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旧有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依然处于青年大学生所看不见的艰苦或贫困地区,基于此,学校大力鼓励公益性社团深入基层开展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深入基层,走向社会,服务他人,通过公益实践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
  (三)通过公益实践活动,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感、集体的力量与温暖,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所谓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是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为社会尽力。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抵制不劳而获思想的侵蚀,避免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在帮助有需要的人群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向群众宣传了互助奉献的意识,起到了一定的呼吁作用。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深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四)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寻找到能使之受教育、有感悟的亮点,引导学生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适应社会
  高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公益实践中有所启示,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受教育,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适应社会。虽然在这个过程里伴随着辛苦与汗水,但可以看到,奉献者所得到的自豪感是价值连城的。公益实践活动能塑造参与者的美好心灵,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公益实践活动有利于展现“80后”、“90后”大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
  “实践育人”一词具有在实践中塑造人、培养人的深刻含义,它的提出对于更好地培育当代大学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作为大学生体验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平台,高校公益性社团是践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实践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公益实践活动建立起完善的长效机制,使公益性社团真正成为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1]周霞,试析高校公益性社团在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
  [2]刘松,刘颖,于情,谈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建设[J],信息科技,2008,(16)
  [3]潘翠兰,对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4]景硕,高校“实践育人”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09,(28)
  [5]袁金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偏失与匡正[J],现代教育科学,2010,(4)
  [6]杨勇,何萌,推进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提升“实践育人”效果[J],新西部,2007,(20)
  [7]许林敏,王梦倩,胡海山,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
  [责任编辑:陈梅云]

标签:育人 长效机制 社团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