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试题 > 正文

【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业管理探究】 大学学业规划书2000字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应用性高等教育学生学业管理是应用型大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提出,贯彻落实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与学业管理模式,建立灵活的学生学籍管理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对策,是提升应用性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应用性高等教育;学业管理;学分制;学习对策
  作者简介:张建敏(1959-),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杨芳(1978-),女,湖南娄底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27-02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和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从过去以学科教育为主的单一形式向应用性教育等多种形式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学生学业管理是应用型大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它还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深入研究应用型大学学生的学业管理对于一些地方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的学业管理水平是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的综合体现,而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又是衡量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所以,对学生的学业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学业管理的现状
  学业管理与学籍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学业管理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对学生学籍实行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尽管学业管理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但以学业管理为线索,可以辐射到高校教学管理的诸多方面,如培养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籍管理等。因此,学业管理又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晴雨表”。学生的学业过程和成绩管理,必然涉及学校培养计划制(修)订、教师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重大教学管理问题。现实中,学业成绩经常是学籍异动的“杠杆”,当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某一阶段的学习规定不相适应时,往往通过学籍变更来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①
  1.学籍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2005年9月1日起正式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施行多年。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章“学籍管理”中,明确了学籍管理基本制度,在强化政府监督的同时,给予高校很大的教学管理自主权。其中对学籍管理中有关学生学业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是高校发挥办学自主权的有效管理空间,也是体现各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各高校在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从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学籍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有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两种。而实际上,真正意义的学分制在我国可以说还没有完全实现,一些高校提倡的学分制只是改革的力度更大一些罢了。无论采取哪种学籍管理模式,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具体的操作办法不同。学生学业管理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有的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课程成绩评定标准、课程成绩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关系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这一切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改革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导下,一般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在“入学与注册”、“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方面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执行,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在“考核与成绩记载”和与之相关的“学业警示、试读、退学、留降级或延长修读年限”等规定上有较大的出入,而这一部分内容正是教育部给各高校最大自主权的地方,由学校来决定。
  各高校在修业年限上一般本科是3~6年,高职专科是2~5年。各高校在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的做法上大同小异,只是学籍处理的条件各不相同,处理方式上亦各有千秋:有以单方面累计不及格学分作为学籍处理条件的;有以累计不及格学分和学年不及格学分超过限定值作为学籍处理条件的;有以学期不及格学分超过限定值作为学籍处理条件的;还有以学年不及格学分超过限定值作为学籍处理条件的。在处理方式上有学业警示、留级、试读、延长修读年限、退学等等。
  近年来,各高校实行的课程考核基本模式是:期末考核加开学初的补考。对于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一旦补考不及格,则只能参加毕业前补考。即使是按学分制进行学籍管理的高校,由于真正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很少,所以开设重修课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极少费用。这样的考试制度和不能按学分收费的学籍管理制度,有诸多弊端:
  (1)由于学年学分制不开设重修课程,学生只能通过留级来改变学业状况,而留级的次数是有限的(在最长修业年限内),所以,学生学习非常被动。
  (2)有些高校由于没有学年学分的限制,势必会造成一些学生虽然基础课程不及格,但只要未达到留级条件,照样可以继续升级。
  (3)由于学年学分制不开重修课程,低年级不及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只能带到毕业,通过毕业前补考来完成学业。这对于学生和校方来说是两难的境地。学生到毕业前参加基础课程补考是很难通过的,而校方如果不严格毕业前补考,会有“放水”嫌疑,影响学校的声誉,如果严格毕业前补考,则会有很多学生因此不能毕业,同样影响学校的声誉。
  2.学业管理的困境
  按照马丁?特罗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国家或地区18~25岁青年人数的比例(毛入学率)在15%以下,是精英教育;达到15%~25%以上,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以上,则进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特别需要明确的是,马丁?特罗本人指出,该理论不是划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目标理论”,而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预警”理论。这种理论预先警告我们:高等教育规模在量的增加之后,高等教育和大学的内部活动要产生变化,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等都要发生重大变化。
  北京市的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3年毛入学率已达到50%以上。当我们来不及为将要发生重大变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等做好准备时,我们的教育已经迅速地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并开始向“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迈进。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还停留在传统学科型高等教育阶段,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却已变成大众化、应用性教育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的学业管理均出现了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新建大学,更难以逃避学业管理的困境:
  (1)据统计很多高校学期期末考试课程的总不及格率为6%~10%,公共基础课不及格率更高,平均在10%以上,个别课程不及格率达30%以上,每年毕业生中有近20%的学生有不及格课程,需要学校给予补考机会,才能正常毕业。
  (2)学业成绩评价的刚性原则与“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冲突。不同课程的学习成绩构成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信息,这通常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依据。如何正确运用这些信息,对学生完成学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过于刚性的原则甚至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公平。
  (3)学业管理等同于成绩管理,重成绩评价轻过程督导。虽然大多数高校在学生选课、重修、辅修等方面做了一些规定,但真正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心愿还有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教学资源不足,有政策无对策。另外,一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缺少明确要求,授课期间缺少阶段性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实际上,学业管理应该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评价学习结果更为重要。
  二、应用型大学学生学业管理探究
  1.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与学业管理模式
  在学业管理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而实现这一切的唯一手段是采用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
  学分制学籍管理的主要特点和优势是弹性学制和选课制,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基础、个性、特长和能力选择修业年限和课程。学分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完成学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必要的、相对宽松的外部学习条件。
  (1)建立学业分阶段管理模式。学校可实行按学科专业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后经过一到两年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后,再让其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给学业管理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机遇,即要求我们的教学运行管理按照学分制的模式进行管理。
  由于专业的选择权是相对有限的,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的努力程度来决定专业学习权,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学习阶段,学生是按本人意愿学习专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十分有利,一般会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
  (2)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把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的学习分成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和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只有按照要求完成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了相应的学分才能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如果经过两年基础课程学习后,未达到规定学分的70%,就不能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院校的生源状况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果能真正实行学分制,可以避免学生累积不及格课程直到大学四年级毕业前再补考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学业管理的困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过程管理推进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应当大力开展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能够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考试管理制度。
  课程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期中考试、阶段测验、实验、课堂讨论、作业、专题论文、出勤等评定。加强过程管理就是加强平时的学业考核。现代高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并完成平时成绩的评定。而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考核过程管理,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多次形成性评价,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大学生学习对策的培养
  学生进入大学能否顺利完成学业,除了学校制度保障和外部环境以外,还与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措施有关,我们称之为“学习对策”。学习对策包括: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与调节、激发学习动机与培养学习兴趣、集中和维持注意力、对学习时间与环境的管理、会寻求帮助等。
  大学生经过中小学时期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独立学习的能力,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与大学学习仍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当然,他们的学习能力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被动,他们更多地重视课堂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对于知识信息的深加工和学习资源的配置。
  (1)传授学生学习对策的知识。学习对策本身作为一种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它包括设定学习目标、评估学习水平、监控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机、调节学习情绪、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精细加工、科学用脑、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等。教师在传授学习策略时,要教给学生自我监控、检查、评定和修正的对策,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选择使用更加有效的学习对策。
  教师要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待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对知识的组织要条理特别清晰,结构性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也要特别具体和明确;而对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应注意引导他们学会自学,学会整理知识,反思和总结,学会灵活对待教师的教学方法,敢于提出问题并主动探讨。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国现行的教学,尤其在中小学,仍是以教师演讲式讲授为主,学生不习惯且害怕回答问题。到了大学,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变成被牵着走的人,学习兴趣较多地依赖教学内容,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自主性降低。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大学生很难得到学习对策的启迪。②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一些经典的教学模式,如探索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和互动性教学等,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灌输,更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各种学习对策教育、训练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因此,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能力。同时,学习对策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强调平等、尊重的原则,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深入探讨学生学业管理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应用型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学校总体培养目标指导下,教师、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这三支队应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学校的学业管理水平,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注释:
  ①刘杰,林小艳.高校学籍管理中学生学业管理的深层次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②杨易.浅析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3).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杰,林小艳.高校学籍管理中学生学业管理的深层次反思[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杨易.浅析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3).
  (责任编辑:麻剑飞)

标签:探究 学业 学生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