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文综 > 正文

大学生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作为当今大学生,如何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以及如何将这一理论指导贯穿于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过程,是理论和实践上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深入分析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正确把握其在指导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人格 大学生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经验和实践历程总结为基础,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科学发展观进行的新的历史定位,它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广大青年学生的参与与探索。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以及在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对自身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予以正确的认识呢?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一)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先导,国家各项体制改革,即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相伴随的循序渐进的、不断深入发展的、全局性的社会变革。诚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力推进,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步伐却远远落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便逐渐显露出来,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日益严重的人民内部矛盾。
  至今,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缺乏,仍旧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从客观方面的因素来看,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人由于对发展道路进行探索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对财富分配和利益满足的不均衡也是增加和激化种种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升华过程,正是因为过去在发展理念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偏颇,伴随着以经济体制转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转型,社会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内部矛盾多种多样,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促使了人民大众越来越强烈的对合理公正分配的诉求和对发展成果的共享需求,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确立和落实就显得尤为必要。科学发展观明确: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但是经济并不是发展的唯一内涵和最终指向,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而,经济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最终目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在过去一段时期,由于对经济的重视而始终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从而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忽视了公平;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庞大和根深蒂固,而没有在制度上保障机会的均等;经济发展的同时,与之不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和公共卫生制度却远远落后;以经济体制转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转型,社会关系发生急剧变化,传统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原有伦理道德规范被打破;改革开放成果享受的偏差;劳动者权益维护的艰难和就业环境的严峻;利益群体和利益需求的复杂化;社会管理体制的陈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有待提高;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增加等等,这些都需要以一种积极有效的良性方式来解决,来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而这种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兼备的方法论就是科学发展观。因此,必须要从实现总目标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握趋势,利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成果,一方面继续坚持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扩大物质财富,尽可能地减少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这一客观限制;另一方面,从现阶段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发展协调性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各方面都得到协调、有效的健康发展,最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在这期间,科学发展观贯穿其间,指导全局。
  (三)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现代化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是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过去,随着现代化为人们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增强技能和主体性的同时,迎来的却是人越来越片面的发展。原因在于,现代化的分工越发展,人越是被局限于某一领域。“正如一些西方社会批判思想家所指出的: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活动完全围绕机器运转,他们在生产体系中逐渐从主导者转变为机器、流水线的附属物,受到机器的控制而失去活动自由、工作兴趣和创造欲望,机器化的批量生产淹没了人的劳动个性,人在其劳动成果中难以辨识和确认自己独立的个性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不是一种自由的、体现人的个性的活动,而是一种程序化的过程,对人的发展而言是不具有真正必要性的麻木的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的能力和才干被定位、限制于某一特定范围,从而导致人的能力发展片面化和个性的丧失。”一言以蔽之,人已不是发展的人,而成为了异化的人。
  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是人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人的发展是以现代化为条件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且在我国特殊的背景环境下,现代化建设面临诸多矛盾与挑战,较之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具有紧迫性。我们既要在反思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某些副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一些地区仍旧处在非现代化阶段,综合两方面情况思考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把现代化的指向确定为促进人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我国仍处在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如此,科学发展观无疑是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二、大学生人格现状
  所谓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在伦理学上,主要指人的道德品质、做人范式、做人尊严和品格的综合。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学业、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一般意义上讲的人格是人的品格操守,人格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格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总体上讲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还是学生思想的主流。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糟粕、西方现代思潮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道德观念存在极大偏差和动摇,行为过激,导致了严重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益,只有个人利益是凌驾于诸多价值之上的,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别的事情均于己无干,忽视、淡漠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盲目的享乐主义,把寻求肉体感官享乐看作是人的本性,认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追求享乐。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认为人生在世,就是要及时享乐,就是要追求物质享乐;盲动的拜金主义,把人生价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用金钱财富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仰慕“富商”、“明星”,把判断人的好与坏完全建立在金钱之上。
  三、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人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就个体而言,只有人的智力、体力、才能、创造力以及各种潜能得到持久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从关系角度说,人的全面发展应当体现出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把握和处理,能够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主体在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能够不断意识到自身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身的片面发展对自然的破坏性,从而能够自觉、能动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求得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那么,什么才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衡量标准呢?依据科学发展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标准。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而确定的奋斗目标。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可达到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在共产主义信念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观为核心,具备正直诚实、谦虚谨慎等良好品质。
  (三)清醒的自我认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结合主、客观环境以及条件客观地评价自己,自信、勇敢,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使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跟上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预防和修正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者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任务。
  四、科学发展观与人格培养相结合,大力提升大学生创造能力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统一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谈到,取代资本主义“物的统治”的新的社会形态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因此,我们更应当注重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在人格培养的过程中大力提升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
  个性不一定导致创造,没有个性发展则是肯定没有创造的;个性的不充分发展很难走向创造,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走向创造的必由之路。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方方面面的平平发展,是远离了创造教育;反之,把全面发展理解为个性发展、创新发展则是更靠近了创造教育。我们放眼今日之中国社会,它进步繁荣的实质便是为中国人的自由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条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学习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不仅能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更能让其对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更加清醒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理论为年轻一代的成长创造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对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有了更明确的指引,因而更有利于我们在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陈新夏.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 [M]. 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 [M]. 人民出版社,2004.

标签:科学发展观 人格 贯彻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