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关于提升2+1学制下旅游系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素质的思考】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图分类号:G64 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1-0000-02      摘要:2+1学制已经成为目前高职高专教学的主要模式,行业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学生在校两年的时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2+1;顶岗实习;职业素质
  
  
  实行2+1学制俨然已经成为高职高专目前的主要教学模式,从旅游系10年的实践来看,顶岗实习的学生进入用人单位之后,存在着不适应企业的要求、难以严格按照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够吃苦、心理落差大,因此,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和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就成为重中之重。
  一、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校园与企业的文化差异是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首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特征不同。规章制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重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活动的育人文化的体现。高职院校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学生成人成才为主要工作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倡导关爱学生、教育学生和服务学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旅游系各专业的学生经过在校两年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已经打上了高职校园的深深烙印。而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就是要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核心,强调所有员工服从、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严格规范员工的言行,要求整齐划一的行动和高度的向心力、凝聚力。二者的区别导致了当校园文化背景下的旅游系学生进入企业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因为他们难以接受企业严密、严格、严厉的规章制度,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角色转换的“不知觉”是出现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
  虽然旅游系在实施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前,都对学生进行了“岗前”教育,明确告知学生企业与学校的不同,告知学生将变成企业的“员工”,要求学生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但是事实上,从来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把老师的告诫当回事,走上企业的“岗位”后,仍然把自己当成学生,把企业员工当成学校的老师,可结果却是严酷的,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没有过的“累”、从没有过的“苦”、从没有过的“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没有及时把自身角色从学生变成了“员工”,从教育、服务的客体变成了服从别人、服务别人的主体,这种地位的突然改变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
   (三)实训室与真实工作场景存在着较大差异。
  就目前而言,旅游系的校内实训条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存在很大的差距。以旅游系模拟客房为例,不光是装修风格、硬件设施已严重跟不上当下酒店发展的水平,连客房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往往感到与实际相差大。
   (四)教学目标要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质量要求存在差异。
  近几年来,虽然旅游系的实践教学时数比以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确实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把实践教学目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质量标准进行比对后,就发现两者仍然存在着很大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前者松后者紧,前者宽后者严。学生“顶岗”后,自然也就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了。
   (五)猎奇心理与平凡工作不耦合度过大。
  学生是怀着好奇、新鲜的心态到企业“顶岗”的,因为规律的学校生活让他们觉得有些厌烦,加上年轻人的天性使他们对企业充满了憧憬和盼望。调查也显示,有高达94%的学生认为旅游系各专业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有必要或很有必要的。
  然而,真正站到岗位上,他们就感到了岗位工作的平凡、重复和无聊,觉得在浪费时间,学不到东西。这种错位反差使顶岗实习生不是违反纪律,就是向老师和家长诉苦,造成实习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二、提升顶岗实习学生素质的途径
   (一)建立校企互相渗透的校园文化体系,强化对学生的“企业化”教育。
  校企合作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从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情况来看,大多数还只是属于浅层次的合作,而深层次的合作必须基于共同的利益、基于相互渗透的校企合作文化。对于学校而言,建立这种文化成为一种非常迫切的任务。
  一是要按市场要求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标准,也就是人才培养要符合市场的要求。具体地说,就是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模拟 ISO 质量标准,融入企业元素,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管理者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把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战略目标实现过程等内容纳入方案,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标准。在此基础上,学校完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考核评价要求,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并使教学内容有利于体现企业文化。要参照企业产品生产和经营项目的要求,把教学目标项目化,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实施教学。在教学中,实行分组教学法,在老师( 或企业领导) 的指导下,小组自行制订完成项目的方案,包括实施步骤、时间要求、质量标准、分工合作等内容。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移植企业项目开发、产品研制的相关制度,使学生摆脱对老师的依赖,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团队、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效率等理念,不断培养学生的团结、拼搏、奉献和创新精神。像旅游系所实施的团队建设项目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三是要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中企”,实现校企文化之间的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其他资源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老师与企业领导身份共通、学生与员工身份共通,在合作中真正使校企两种不同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共融互渗,使学生在校内就受到企业文化的薰陶,避免走出校门后出现“不适应”问题。
   (二)完善实践技能考评体系,强化对学生的“技术化”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强化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在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考核方面,仍然做得不够科学和完善。尤其是在对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考核中,往往有轻化、弱化企业意见的现象,会对学生高抬“贵手”,放学生过关。这必然会“纵容”学生,挫伤了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完善实践技能考评体系,把企业的岗位标准,特别是企业岗位职责、管理规范、技术要求等纳入学生实践考核的内容; 并把企业的考核、考评要求作为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唯一考核标准,实行“一票否决”。“顶岗”不合格的学生要被学校重新安排顶岗实习,甚至应跟学生的学籍挂钩。这样做的目的是强化师生对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
   (三)完善职业道德养成体系,活化学生的“职业化”教育。
  首先,要强化师德教育,强化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系部教职工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因此,系部必须强化对教职工的职业道德要求,使他们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为学生作出表率。
  其次,系部要把企业对员工的纪律要求、岗位规范等纳入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内容。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引进企业的“6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持久、微笑) 管理模式,把服务行业通行的“十个一点”,即“微笑露一点、理由少一点、脾气小一点、行动快一点、脑筋活一点、嘴巴甜一点、做事多一点、度量大一点、效率高一点、动作轻一点”,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再次,通过多种形式活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制度知识竞赛、“职业文明看我行”文娱表演、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忠诚意识、安全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信誉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和企养成良好的、合乎企业要求的职业道德言行。
   (四)充分发挥旅游系校外顶岗实习指导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
  旅游系校外实习指导书在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能力。学生在旅游企业的某一具体岗位顶岗实习,完全有条件掌握本岗位的服务流程和质量规范,了解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和直接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真实环境中,也能够了解企业整体的经营方针和策略。在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一般对自己所做、所见的工作状况往往缺乏主动的分析、思考和总结,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而实习指导书就是要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分解为若干题目,让学生在实习过程和实习环境中去寻找答案,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
  
  作者简介:成志湘(1977 ― ),男,湖南人,武汉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经济学学士,北京工商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副教授,现任贵州商专旅游系党总支副书记,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和区域旅游业发展方面的研究。
  
  

标签:学制 实习 素质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