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语文 > 正文

红心猕猴桃市场价 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升级的调查与心思考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品种单一、科技程度低、销售渠道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猕猴桃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促进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快速升级,合理优化产业结构,特提出了如下对策和建议: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成立专门组织,拓宽销售渠道,加大科技投入等。
  关键词:猕猴桃产业;产业升级;周至县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2-0073-05
  引
  言
  周至县猕猴桃产业是陕西的一个特色产业,也是一个优势产业。周至县被称为“猕猴桃之乡”,是我国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其生产的猕猴桃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猕猴桃种植总面积已达近32.1万亩,年产量达25万吨,总产量占到全省的50%,年产值达2亿多元,全县有15万人从事猕猴桃及其相关产业,仅猕猴桃一项,全县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300多元。但如何更进一步使产业进行再扩大、再提升,是现存区域性产业中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周至县3个镇(哑柏镇、马召镇和楼观镇),4个村(西楼村、周一村、西富饶村、槐花村)120户问卷调查和入户访问,试图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特色农业、规模经济、“雁型模式”等理论,探明制约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升级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加快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升级。
  一、调查区猕猴桃产业现状
  (一)调查区基本情况
  
  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位于东经107°39’-108。37’和北纬33°42’-34°14’之间,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降水674.3毫米,日照1993.7小时,无霜期225天。周至自然条件优越,是关中平原著名的大县之一,史称“金周至”。近年来,周至县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坚持以开放、开发、发展为主线,以猕猴桃、旅游、水、矿产为重点的四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果品、刺绣、养鸡、养猪、肉牛五大多种经营基地相继建成,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走出了一条具有周至特色的地方经济发展新路子。
  (二)调查区猕猴桃产业概况
  
  猕猴桃是周至县的主栽果树树种,经实地调研发现,该地区的猕猴桃栽培品种以晚熟的秦美为主,近年来有品种改良趋势,很多农户已将部分秦美苗子嫁接为海沃德,如马召镇的西富饶村,从2004年开始,以每个接穗0.03元的价格引进海沃德,采取高接换头的形式将300亩秦美品种换成了海沃德,通过逐年更换,全村海沃德猕猴桃现已发展到700多亩,改变了过去单一种植秦美的生产现状,哑特由于产量不高,果味不好已逐渐退出市场,种植农户占较少比例。目前,周至县已建成高标准千亩猕猴桃新品种示范基地6个:终南镇大庄寨村千亩“黄金果”示范基地,楼观镇界尚村千亩“翠香”猕猴桃示范基地,楼观镇周一村千亩“大叶红阳”示范基地,集贤镇赵代村千亩“西选二号”示范基地,马召镇西富饶、东火村2000亩“海沃德”示范基地,广济镇南陈村千亩“华优”猕猴桃示范基地等。
  目前周至已兴建猕猴桃专贮库1500座,贮藏能力10万吨,且以基地乡镇为主,形成了冷库集群,库容量2940吨。猕猴桃加工企业发展迅猛,现有果品深加工企业38家,除原秦美、美好、莱富、养石等较大规模的果品加工企业外,近两年新增加工企业27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新世纪绿色食品公司、忠义食品公司、山美食品公司、纯美果品公司、鑫绿果品公司等。近年来,周至猕猴桃出口东南亚及欧洲26个国家和地区,根据有关统计,2010年9月至2011年4月周至县猕猴桃销售量为15万吨,比2009年增加10%,销售金额为5亿元,比2009年增加3倍以上。品种主要有秦美、徐香、华优、金香、海沃德。
  二、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一)猕猴桃产业升级中的品种与品质问题
  1.农户种植的猕猴桃品种较为单一、结构不合理。按照成熟期,猕猴桃品种可以划分为早熟品种(9月上中旬)、中熟品种(9月下旬)、晚熟品种(10月上中旬)、极晚熟品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通过实地调研,周至县早熟品种如红阳、华优,价格可卖到3-14元/公斤;其次为中晚熟品种海沃德:2-5元/公斤;晚熟品种秦美只卖到1.2-2.8元/公斤。品种问价格差异之大,一个方面是受到不同时期市场销量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了特色果品高质高价的市场规律。比如红阳猕猴桃,红心且风味独特,这种具有特色的水果是走亲访友赠送的好礼品。但周至县目前的生产实际是传统的秦美品种占84%,上述畅销品种种植比例很小,只占15%。虽然周至县已建立6个标准千亩猕猴桃新品种示范基地,努力尝试发展新品种,但如今新品种普及率还是很低,种植发展缓慢。同时,猕猴桃树龄大多相近,盛果、采摘期集中在十月上旬,大量鲜果同时上市,给销售、贮存、加工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容易造成猕猴桃价格下跌,导致果农增产不增收,挫伤果农的积极性。因此,以秦美为主的猕猴桃品种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到了非调整不可得时候了。
  
  2.果品质量差,与绿色食品有差距。果品质量就是产业的生命线,优质的果品是进行仓储、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环节的必要前提。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虽然目前全县已有10万亩取得绿色认证,1万亩猕猴桃取得欧盟有机认证,但由于猕猴桃栽培技术落后,优良品种缺乏,使产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果农依旧大量使用农用化肥与农药,每年农药和化肥支出费用较高,这不仅影响猕猴桃价值,而且也加大猕猴桃种植成本。在调查过程中,一位农户告诉笔者,虽然他们知道国家和县局倡导和要求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使用有机肥,但仅有个别农户遵守,由于有机肥生产出的猕猴桃果个小,价钱差于化肥生产出的猕猴桃,受销售导向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原本施有机肥的果农也重新使用化肥及农药,开展绿色、有机种植便成了一纸空文。大量使用农用化肥,不仅使果品的化学残留物超标,而且不能适应国外对绿色食品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产品的出口。
  (二)猕猴桃产业升级中的销售问题
  通过对周至县猕猴桃销售途径的调查可以得出,当地不存在通过农贸市场、自己走街串巷销售的途径,极少数农户通过当地批发市场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各占5.9%)这两个途径销售,几乎所有的农户都通过商贩收购的方式进行销售,所占比例高达94.1%,通过加工企业销售的农户占20.8%,并且大部分为偶然性的非合同方式,通过与农户访谈,了解到汇源果汁和哑柏镇阳化出口加工公司曾与当地农户进行过交易,但持续时间与交易量都很小。周至县猕猴桃销售方式单一,缺乏宽敞的交易平台,农户基本上是通过商贩在自己家里成交,没有公开的交易市场,影响整个产区的收购价格,损害广大果农的利益。 另外,通过集体销售途径占15%,经了解通过集体销售是进几年来新出现的销售方式,反应在当地主要是指三家左右的农户联合起来进行销售,虽然集体销售方式在销售途径中普及率较低,但说明了农户已经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因此,由以上分析可得,目前周至县猕猴桃产业的销售模式如图1所示。
  (三)猕猴桃产业升级中的专业合作组织问题
  2010年笔者调查的120个样本农户中,有76.5%的农户认为有必要成立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23.5%的农户认为没有必要,这表明周至县农民希望建立合作组织,以利于农户之间的技术和经验交流,便于政府或加工企业对其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增强周至猕猴桃市场竞争力。
  
  周至县农户在建立自己的合作组织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图2所示)。54%的农户认为是由于人心不齐,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地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所致。另外有39%的农户认为缺乏带头人,46%不知道如何组织,这与种植农户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剩余46%的农户认为政府在关于农户经济组织方面的支持力不够,是导致合作组织长期不能建立的一个关键原因。
  另外,笔者发现周至县的家庭经营制度,使得人们养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许多农民心中仍旧习惯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营理念。这种意识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把家庭经济的发展局限在家庭成员的努力劳作上,合作往往是暂时的,不情愿的选择”,另外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够强、松散型多、紧密型少等问题也制约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四)猕猴桃产业升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1.科技贡献率低。从农户的基本情况可以得到,从事猕猴桃种植的农户的年龄集中在40-65岁之间,所占比例约为84%。由调查问卷得出,种植猕猴桃的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户有78位,占总人数比例的64%,而高中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1%,还有一部分是小学文化水平。家庭承包经营式的生产活动使他们形成了观念上的保守、目光上的短视。他们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迫切性,面对新技术,他们认为学习既费时又花钱,即使技术学到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未知的,并且不少人对未经亲自实践所证实的经验和技术(人工授粉等技术)持怀疑态度,先入为主的观念很深。自1992年以来,秦美、哑特等品种现在已然成为人们的首选品种,而对新开发的品种则持观望态度。
  2.科学技术普及程度差。笔者通过120份调查问卷得出周至县超过半数农户(52.9%)认为当地没有农业科技宣传,选择适中的为11.8%,选择没有宣传和较少的百分比之和均高于选择适中和很多百分比之和(64.7%>35.5%),说明农业科技宣传次数在当地较少、范围较窄,以致一部分村民没有接受到任何科技宣传,也反映出了科教兴农战略落实不到位(见表3)。
  对于“生产中有无科技人员现场指导”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82.4%的农户选择没有科技人员现场指导,仅有17.6%的农户认为有或者很少有。综合表3可知,周至县农村科技普及程度还较低,有待进一步改善。
  3.科学技术推广渠道窄。如图3所示,周至县120个样本中,农户生产技术来源最多的是通过邻居和朋友(70人),其次是自己摸索(27人)和通过媒体(21人),如电视、广播、报纸书籍和网络等,这些渠道均属于主观渠道,而由农业推广部门、专业协会等客观渠道提供的生产技术非常少(分别为14人和8人),说明当地科技部门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
  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解决途径这一调查中,有一部分的村民选择“靠亲戚和邻里”(25%),大多数的村民选择了“靠自己”(56%),选择“农业推广站技术人员”人数和“村组集体组织”人数相比较少(6.3%和12.5%),选择靠自己和亲戚朋友的益处虽然询问方便,经济实惠,但也有很大的弊端,如询问结果不够准确、仅凭以前经验、较为主观、缺少权威性和科学性,这也就一定程度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综合来看,科技推广的渠道还是比较多的,但宣传权威知识的推广渠道有待进一步增加和改善。
  (五)猕猴桃产业升级中的政策或政府职能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政府很少有政策鼓励猕猴桃生产,即使有政策也很少实施,如每亩地补助80元,但农户反映这项政策并未落实,很多农户至今还没有收到补贴。调查的120个样本中,76.5%的农户一致认为政府在其猕猴桃种植和生产中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帮助。政府服务职能发挥不充分还体现在政府较少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指导,这直接导致了周至猕猴桃种植的科技含量低,进而严重影响了其销售规模。
  三、加快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升级的对策及建议
  (一)合理布局,加快品种结构调整
  从品种搭配来看,猕猴桃同其他果树品种一样,不能光看价格都去栽种早熟品种。在品种结构的布局上,控制压缩“秦美”,扩大栽植国际知名品种“海沃德”,适当发展早熟品种“翠香”和“西选二号”,搭配发展中新品种“华优”、“大叶红阳”、“黄金奇异果”等,积极培育和引进适宜周至栽植的早、中、晚熟品种,开发适宜鲜食和加工的新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始终保持周至猕猴桃品种开发在国内和国际的领先地位。
  (二)以质量为先导,实施国际果品标准,开展有机生产
  周至县有关部门和种植户如果要在猕猴桃生产和销售上有一定的增长,必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花大力气提高猕猴桃果品的质量,增加果品优质率,提高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农户优化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三)建立猕猴桃生产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化程度
  在猕猴桃种植过程中,分散的种植户势单力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建立合作组织是扭转小户分散经营的弊端、增强抗风险能力、猕猴桃销售能力的关键步骤。从周至的猕猴桃产业来看,建立农户合作组织有利于农户之间的技术和经验交流,同时便于政府或加工企业对其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以增强当地猕猴桃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培育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打破现有的由商贩上门收购的单一的销售模式,将农户与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拓宽猕猴桃销售渠道,如进行网上销售、在各大中小城市设立专卖店等,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此外,进一步完善乡村信息网络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工作,为猕猴桃的生产和销售架起信息桥梁,连接内外,发展周至猕猴桃产业。由于建立合作组织是提高猕猴桃销售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得出周至猕猴桃应建立的销售模式如图4所示。
  (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贡献率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增加科技的入户率;实施大面积推广与建设科技推广示范、产业化示范基地并重发展的原则;贴近农民实际,改进培训方式;开展多层次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六)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调控,政府又是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来实现对某产业的宏观管理。政府应为当地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尊重当地传统习惯,鼓励发展相关的产业以及深加工,提供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指导以及资金服务等生产要素,对外加大宣传,提供市场信息,以吸引更多的客商签约销售。政府要为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和服务,要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实行鼓励对当地猕猴桃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其猕猴桃产业比较优势。

标签:周至县 猕猴桃 产业升级 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