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正文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_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化作为西方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催化剂,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信息革命走过了主机时代、个人计算机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正在迈入以云计算为标志的第四个阶段。抓住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已成为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主导战略。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65-04
  
   自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再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主导战略。两化融合并非丢弃传统工业,而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优化升级。
   一、工业化、信息化与两化融合的内涵
   工业化,通常指机器大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世界工业化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工业化先行国家几乎都经历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发展道路,最终陆续走上了以信息化打造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现代经济学把英美日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起飞”前阶段,即产业革命以前的阶段,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土地等生产要素驱动而实现;18世纪中期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到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前的“早期经济增长”阶段,工业的机器操作代替了农业和手工业中的手工劳动,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密集的机器制造业和重工业,即投资驱动来实现;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的“现代经济增长”,则主要靠技术进步和效率,即创新驱动来实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信息时代,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IT)或信息通信技术(ICT),信息化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信息化是工业化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后,通过信息技术对其他产业的信息渗透,完成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终端融合,使信息资源广泛进入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实现各种经济要素和产品价值的快速增长。按中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的表述,“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每次科技革命都引发出生产方式质的飞跃,极大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纵观世界工业化演变过程,蒸汽机改变了原始的、传统的、以人力为主的工具制造,创造出比传统制造业高出百倍的生产能力;内燃机实现了工业动力的升级和能源使用的多元化;计算机的研发和运用,促进了全球工业化快速进入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时代。但以往的技术革命作用于工具、材料或能源等物质资源,主要体现为人类体力的延伸;而信息革命主要作用于信息资源,体现为人类脑力或智力的进步,形成迄今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生产力,将传统工业化引入到工业现代化的全新阶段。传统工业化以机械化、自动化、大批量生产为典型特征,信息化时代的工业现代化则以数字化、网络化、柔性生产为典型特征,有专家把信息化带来的工业现代化称为“第二次现代化”。
   工业化国家的信息化伴随着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进步而兴起,总体上呈现出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梯度发展格局。在工业化国家信息化的早期,竞争市场将新兴产业中的IT产业引入工业,使工业生产进入到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阶段。他们的所谓“两化融合”,更多地是在后工业时代,强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工业化进一步升级,“两化融合”涵盖在信息化范围内,很少谈及“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中国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自动化水平不高,工业化国家的融合技术又直接影响到中国工业化的方向和进程,形成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发展格局,而非工业化国家的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在全球信息化浪潮背景下,只要我们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五个历史进程加以交织考虑,重点做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就能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迥然不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追赶者逐步变成信息技术的积极创造者。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指在工业研发、生产、流通、经营等领域,广泛利用信息设备、信息产品、信息技术,推进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工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的过程。具体到企业操作层面,主要体现在四个层次:一是技术融合。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S)、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敏捷制造等技术,形成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二是产品融合。指信息技术或数据信息融合到工业生产流程,体现为工业产品质量标准化、产量提高、产品间关联度上升,产品被融入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三是业务融合。通过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答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产品数据管理(PDM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资产管理系统(EAM)、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的广泛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减低管理成本。四是产业衍生。即两化融合催生出的新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企业信息化咨询业、会展业等。工业化追求发展过程,信息化追求可持续发展过程。
   中国两化融合历程分为技术起步、覆盖渗透、集成整合、融合创新四个阶段,目前总体上处于覆盖渗透向集成整合过渡的阶段,需要继续把两化融合推向深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两化深度融合与两化融合的区别在于:融合的领域从点和局部发展到全面覆盖,从关键环节发展到全流程集成,从企业个体发展到产业链和区域集群整合,从资源利用和业务创新发展到组织结构优化和战略变革引领。主要表现在推动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深度融合的重点是流程优化和局部集成,核心是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为转变发展方式作出重要贡献。
   二、中国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与现状分析
   近几十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十分重视两化融合工作,走过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骨干企业向广大中小企业扩散的发展过程。
   两化融合的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1982年10月,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4年底,国务院批转发布了《关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报告》。1986年10月,国务院做出决定,在“七五”和“八五”期间,将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软件列为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同时把加快电子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同改造传统产业结合起来。1985―1993年,全国共安排18.5亿元电子推广应用专项贷款,电子信息技术在机械、化工、建材、冶金、铁路运输、金融等产业中初步发挥了改造作用。比较突出的如CAD在设计、绘图等领域较快推广,EDI、EFT、条形码、可视图文、会计电算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两化融合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3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年12月中国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启动了三金工程(金卡、金税、金关)。在这一阶段,全国初步形成信息化工作领导体系,提出了国家信息化基本方针,信息化任务被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和专项规划,并对信息化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信息化普及应用、人才培养、资金筹措等进行了一系列部署。打破了国内电信市场独家垄断局面,开放了国内信息技术市场,吸引了几乎所有国外主要公司进入。不少骨干工业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控制、财务管理、库存管理、职工档案等环节,应用计算机技术;部分企业通过决策支持系统(DDS)、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综合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建立了内部交互式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开始率先接入互联网。
   两化融合的覆盖渗透阶段(2000―2010年)。2000年1月,成立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企业信息化工程,推出联想、海尔、斯达、广州市企业信息化典型。2001年8月,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2002―2005年)》、《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国家信息化发展做出全面部署。2008年,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将工业研发设计、工业生产过程、企业和行业管理、产品流通、新兴产业发展和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六个方面,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以促进工业发展。2008年中办和国办发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2008年3月8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强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见》,同年7月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2009年启动在汽车、船舶、机床、电子、航天、服装等行业,选择研发设计信息化典型企业开展试点工作,随即又启动了上海、贵州、重庆、广州、青岛等八个国家级两化实验区,许多没有纳入实验区的省市也开始探讨两化融合发展问题。2010年初国务院提出推进“三网融合”新政策。
   据国资委2008年对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评,中央企业信息化平均指数为65.2,核心企业实现资金集中监控、全面预算管理、理财管理和统一风险管理的比例达到75%~80%,提高生产效率和决策与执行效率的中央企业达到70%以上。企业组织机构扁平化、增强企业柔性和应变能力的分别占60%和40%。有近90%的企业规范了管理流程,近70%的企业降低了成本和节能降耗,40%以上的企业产品、服务创新、产品质量得到提升,30%的企业商业模式得到创新,1/4的企业提高了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同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测评中心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80%的中小企业已具备接入互联网的能力,但用于信息化应用的只占44.2%,还有半数左右中小企业没有开展信息化应用工作。在已有不同程度信息化应用的52.3%企业中,各单项应用覆盖率均低于25%;应用ERP的企业只有4.8%,已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9%。总体上看,中国大型骨干企业信息化水平领先于中小企业,仍有相当比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才刚刚起步或尚未迈入信息化门槛。
   日前,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已在CAD、CIMS、数控机床以及工业控制等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国产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市场初具规模,很多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具备相当基础。ERP、CRM、SCM、PDM等应用系统已经建立起来。石油石化工业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已形成包括生产操作控制层、生产执行层、经营管理层和企业管理层的完整信息系统应用体系。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已实现自动化、精确化生产作业,减少能源、原材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建材生产设备通过安装变频装置,可有效节煤、节电、节水,减少污染物排放。火力发电厂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对燃料掺烧比例、煤种、灰分等进行优化配置,使煤炭充分燃烧。IT网也普遍应用于工业自动控制、生产监控、质量测试、人工智能、工业标准化和流程化管理、财务与统计分析等方面。
   201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二五”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取得重大突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充分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的转变,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水平成为领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应用成本显著下降,信息化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三、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
   按照微观、中观、宏观的推进路径,形成“点、线、面、体”的整体推进思路。所谓点,就是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推进办法,树立标杆企业和典型模式,引导行业发展。所谓线,按照细分行业,做好总体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采用规模化、精准化方式按行业逐步开展。所谓面,以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带动全国两化融合发展。试点企业要从需求出发,将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工业技术、装备、业务、工业活动和工业产品层次。所谓体,即强化政府引导。比如,编制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开展企业自评估试点,指导中介机构开展行业评估;建立包括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市场管理、信息安全、信息产权、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在内的信息化法律制度体系;扶持技术集成和自主创新、IT和通信的融合业务、以及互联网的科学化利用;支持软件企业、系统集成商、信息服务商打造纵向集成的制造业信息化服务支撑联盟;推广CIO制度,编发年度报告,引导CIO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等等。同时,政府避免大包大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大型企业以及支柱、特色产业的骨干制造企业,对现代IT技术的应用已进入生产、经营、管理和物流的诸多环节。“十二五”期间,以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为重点,优化这些大企业已有的自动化运营流程,鼓励和支持大型国有企业率先建立IT级的流程化及通信网络级的运营体系。鼓励制造业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向计算机辅助工程、虚拟仿真、数字模型方向发展。推进研发设计环节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机械、电子、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集成应用。加快船舶、汽车、飞机等行业研发设计与制造工艺系统的综合集成,完善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模式。完善服装、家具、玩具等行业的个性化设计体系,建立和普及用户广泛参与的协同设计模式。推动能源、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行业产品的高端化,深化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的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系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建立全流程创新的产品研发体系,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使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三)信息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在工业设计方面,建立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支持工业设计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发展专业化工业设计产业园区,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在电子商务方面,大型企业要从网络采购、销售、网络营销,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方向升级;制造业企业要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积极发展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深化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在现代物流方面,积极发展行业性、区域性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有序外包。在大宗工业品物流、工业园区和物流企业中,推广应用电子标签、自动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在促进新型业态方面,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支持制造企业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促进企业项目设计、工程实施、系统集成、设施维护和管理运维等新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创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提升融资租赁服务水平等。
   (四)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以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在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电子、能源、国防工业等行业,深化研发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装备、过程控制、物料管理等环节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纺织、造纸、医药等行业,普及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深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采购销售等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以及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食品、药品行业,建立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系统。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物流配送、身份认证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设备租赁、数据托管、流程外包等服务。
   (五)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
   推进以质量、计划、财务、设备、生产、营销、供应链、人力资源、安全等环节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研产供销、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建设跨国运营平台,建立全球协同的研发设计、客户关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提高大型企业集团信息化管控水平,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普及和深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引导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设备租赁等节能新机制,完善面向重点用能企业和地区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连续监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的生产、储运、经营、使用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加快研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企业管理系统,建立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六)提升两化深度融合的支撑能力
   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培育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产业群,加速产业化进程。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提高国产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汽车电子、航空电子、船舶电子、机床电子、信息家电、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智能玩具等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产品智能化转型的能力。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网络设备、智能终端、RFID、传感器以及重要应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抓紧制定和完善云计算、工业电子、物联网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1] 金江军.两化融合之国内外现状及经验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9,(9).
  [2] 汪向东.推进“两化融合”与加快工业现代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3).
  [3] 史炜,马聪卉,王建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0,(2).
  [4] 陈潮?.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J].成都行政学员学报,2011,(6).
  
  Research on the Promoting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CHENG Chao-sheng
  (Chengdu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Chengdu 61011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nineteen fifties,informatization as the catalyst of western countries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went through the age of mainframes,personal computers and Internet era,is striding to the fourth stage characterized with cloud computing.To take the opportunity of revolution of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pported b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reat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the plan to achieve the goal of whole industry coverage,whole process,all-around advanced integration,already became the leading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industrialization;deep integration;strategy
  [责任编辑 安世友]

标签:工业化 深度 融合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