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格言 > 正文

[关于中学外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思考]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外语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外国语言文字语法的认知过程,更是对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过程。语言学者认为,许多语言学习者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没有把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文化差异也正是中学生学习外语遭遇的最大瓶颈。 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文化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文化意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应该是认识文化的过程。Brown 认为语言学习者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没能把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长期以来,我们在语言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是重语言形式,而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主要采用“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通过让学生反复练习某种语言结构(如句子、词汇等)来达到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他们都偏重语言现象而忽视文化知识,只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英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而忽视了语言的载体功能。 这主要是因为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不管是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传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3.外语教材一直受到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当前学生所用教材大多是一些小故事、对话、短剧等,有时也有一些散文和诗歌,虽然教材内容形式多样,但内容单一。学生所接触的并不是丰富多采的、深入目标语社会的语言材料,而主要是工人、农民中的英雄人物。所以尽管学生学的是英语,但是思想内涵中却还是中国文化,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隔离了。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进一步学习说外语国家文化的能力。因而,我国新修订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二、 文化导入的内容
  1.什么叫文化?
  英国传播学家R.Williams作了这样的结论,文化定义可概括为三种类别:第一种是理想性的。在这种类别的定义之中,文化被解释为一种具有绝对和世界性价值的人类完美状态与过程;第二种是纪录性的,文化被解释为人类智慧与创造的主体、详尽地记录了人类过去的思想与经验;第三种是社会性的,文化被描述为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代表了在习俗日常行为中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2.文化的分类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1983)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类: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 (即引起偏误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例如“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可能被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即情人的的意思。再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Lady Hermit Who Are Down But Not 0ut”一文中出现的1ost dog一词,被译成“丧家之犬”会有明显贬义。因为汉语里狗是遭人鄙视的下贱畜牲,素有“狗仗人势” 、“狗急跳墙”之说。而在西方人眼里,狗却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是褒义的。You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人疲劳时可以用dog tired来形容;love me,love my 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因此,如把课文中的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
  3. 文化导入的内容
  既然文化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渗透。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教师应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常常反映美国人讲话靠不住,说是要邀请吃饭,结果等了很久还是没兑现。有人调查这种现象,发现问题出在外国学生对于美国英语的讲话规则不了解,听美国人说“We must get together soon”(我们一定得聚聚),就以为是正式邀请,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句客气话。社会语言学家专门就这个题目做了研究分析,究竟客气话和正式的口头邀请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什么区别。他们发现,正式邀请比客气话要具体的多,一般来说邀请需要包括时间、地点,如“Come over for dinner next Saturday night”(下周六晚上过来吃晚饭)就是明确的邀请。
  再有文化导入应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如:杨立民等编写的《大学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二分册的第四课“Button”文中描写到:一天女主人突然收到一个装有按钮的盒子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如果你按了这个按钮,你将得到五万美金的酬金,但是,世界上某个地方的一个人将死去。”结果,她按了这个按钮。从文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有些西方人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拜金主义思想以及价值取向。象这种课文,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渡到文化意识。
  三、 文化导入的方法
  1.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 在英语中导入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内容,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即实用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应密切相关,文化教学应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能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更具体、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适合性原则指所有文化学习项目都应和教材有关,主要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适度。外语教学应当首先清楚哪些是外语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然后再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将主流文化和广泛性的内容导入,重点应放在当代文化内容的引入上。此外,应该设法使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使目的语文化持久、系统和循序渐进地导入,并通过对比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再者,通过介绍目的语的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引起学生对所讲解材料本身的极大兴趣,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目的。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文化教学要注意阶段性,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人深,由简单到复杂,合理安排。总之,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出发,文化教学的重点、程度、方式等都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确定。
  2. 培养途径和方法 除了强调一些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从情感、认知、行为等层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应首先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根本上是一种素质训练,而非技能训练;因而,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做语言技能的训练者,而要成为培养文化素质的教育者和文化之旅的引路人,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治学的楷模,才能不被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迷失自己的判断力。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将人文主义的教育融入语言教学中,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及其文化的持久兴趣,培养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个性。其次,文化教学应该贯穿于听说读写译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同步发展。此外,中学英语教学应当适当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用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
  (1) 注解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的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如历史性的课文要补充一定的时间、地点、政治背景的内容。
  (2) 融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国家的主要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
  (3) 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4) 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如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国家两个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又知道了本民族的习俗。
  (5) 专门讲解法: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的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
  (6)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标签:外语教学 导入 思考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