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公告书 > 正文

【保本护基,多维贯通,体现平衡】2017年平衡型基金排名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习作教学板块,修订稿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内容”、“实施建议”的表述中透显出这样三个鲜明的课程研制意图:基本立场不动摇,语文素养重融合,传统现代都兼顾。
  一、保本护基
  从实验稿到修订稿,在习作教学板块,有这样的几个基本立场一以贯之,始终坚持:
  1.“兴趣”与“信心”是起步。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修订稿,不断表达着这样的态度:“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可见,“兴趣”和“信心”就是立在儿童习作之门的两道“门槛”: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很高兴去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容易,我可以去写。这应当成为每一次习作教学的两个前提性条件,也是根本性条件,缺乎其一,儿童的言语就无从发生。
  2.“引导”与“指导”定本位。将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称之为“习作教学”,旨在表明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定的阶段,“习作教学”存在的本意就是“教”儿童“学”写作。如果没有“教”的真实运行,断然就不会有“学”的确实成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的描述有两个鲜明的字眼,那就是“引导”和“指导”。“引导”重在习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譬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指导”则体现在儿童习作过程之中,思路的疏通铺陈,表达的丰富多元,文字的生动具体,譬如“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引导”和“指导”是教师的本位,作为语文教师,无论在儿童的言语发展层面,还是精神成长的层面都不能缺位。
  3.“自己”与“自由”显个性。写作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离开了自我,失去了自主,言语就会灵魂出窍,魂不附体。《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自己”和“自由”的要求言之凿凿:“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一方面,提醒广大语文教师,写作就是写“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相关的人、物、事,我们的习作教学要面向儿童自身,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让他们在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发现耳熟能详的故事,获得捕捉自身素材的敏感力。另一方面,儿童的言语个性还得用“自由”来孕育。面对同样的习作素材,每个儿童都有着各自的言语选择:在言语内容上,有的喜欢从这个维度着眼,有的则喜欢另辟蹊径;在言语形式上,有的喜欢写实,有的喜欢想象。习作教学就应当尊重儿童的言语特征,给予他们更加宽松开阔的选择自由,让每一篇习作真正适合儿童自己,让每个儿童在每一篇习作中真正找到自己。
  4.“真实”与“具体”守底线。《语文课程标准》一直倡导“真实”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儿童以本真的状态面对写作,以真切的文字书写自己的故事,习作教学就应当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直面每一个儿童的个体生命:每个习作话题,都要考虑到儿童是否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每个指导环节,都要考量是否能激起儿童言说的欲求;每次习作评价,都要意在将儿童引向更加敞亮开阔的天地。再说“具体”。当下儿童习作最大的“难”就是写得不具体,习作教学最大的“难”也就是如何指导儿童写具体。《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想法”,其实就隐含这写“具体”的方法和路径:所谓“见闻”――就是看到的,听到了,包括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变化等;所谓的“体验”,就是自己完整的亲历过程,从开始,到经过,再到结果;所谓“想法”就是自己在观察、经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或者由具体事物产生的联想等。如果将这些“细节”在习作教学中落实到位,儿童习作中的“具体”自然水到渠成。写“真实”,是不说“假话”的基础;写“具体”是不说“空话、套话”的保证,习作教学只有守住这两条底线,儿童习作素养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儿童习作的品质才会有长足的改善。
  5.“自改”与“互评”促提升。《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让儿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的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从本质上讲,就是让每个儿童“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小学阶段,修改习作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自我修改,主要是为了达到“文从字顺”的目标;二是相互修改,还是为了进一步实现“语句通顺”;三是集体评改,则是为了语句生动准确、内容合乎立意。目标还是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字这个层面,至于篇章方面的修改,在第三学段才有这样的“自改“和”互改“要求,习作教学必须把握好这样的尺度。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其意在强调,要将儿童的习作“修改”与“互评”作为一种写作能力来考察,作为一种写作素养来培育,作为一种写作意识来涵养。
  这几点,是《语文课程标准》历来已久的坚守,是小学写作课程的根基和本源,也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更希冀成为未来习作教学的常识、常态与常规。
  二、多维贯通
  从说到写,读写结合,一直是写作教学的传统规律。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则将这样的要求说得更清楚、更明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既然是传统规律,为何在课程标准的前后两个版本中,要不断重申和明晰呢?原因在于,近年来这样优秀的母语教育经验在习作教学中有日渐弱化之趋势。随着不少版本的小学语文国标本教材中主题单元编写思想的消解,口语交际、阅读、写作逐渐成了一个单元中的三条“平行线”,使广大的一线教师产生了误读,人为地将说话、阅读、写作割裂开来,“花开三朵,各表一枝”。
  所以,将口语交际、阅读、写作融会贯通,《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给树立了一个明晰的“风向标”,提醒广大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三维融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善于在近期的班级共读中生发交际话题,并有意引导儿童联系自身生活丰富话题,为下面的习作训练做好延伸与铺垫;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教材的文本价值入手,链接口语训练,引导儿童思辨,以说促思,以说深读;可以利用文本的言语空白,巧妙嵌入习作训练,以写促读,以写促悟;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围绕写作话题,做实交流环节,让每一个儿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说引写,由说生写;充分利用课内的教材、课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篇目和段落,作为习作例文,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召唤儿童相似的生活经历,渗透鲜活的习作知识,以读唤写,以读导写。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只有在教学上自然立体的同构,才会有儿童言语素养的共生和共荣。
  三、体现平衡
  当下的儿童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变革提供了契机。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特别增加了一条:“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习作教学如何实现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有机对接、优势互补?“儿童博客写作”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平台与载体。通过写作博客、发布博客、评点博客、讲评博客、修改博客,解构了传统的习作教学方式――它拓展了教学的空间,让习作教学变得更动感,更适合儿童的文化需求;它改变儿童的写作姿态,让“言语制造”走向“言语交往”;它颠覆了传统的习作讲评模式,使之来得更迅捷,变得更直观、更互动,让家长、同伴、教师同心协力,一起融进儿童个体的言语成长中。
  当然,在面向现代的同时,以汉字书写为载体的传统写作方式也不可随意替代,因为它还包含了一份民族文化的情怀。所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稿中,特别增添了“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对于作文中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的书写的情况”等方面的要求,其意在提醒我们的教师和儿童: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是由一个个结构优美、笔画工整的汉字组成的,写作也是练字时。
  那么,面对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笔墨纸砚和传输迅捷、交流动感的网络技术,习作教学怎样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呢?笔者以为,在小学阶段,可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先收后放”――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尽量要求儿童用传统笔墨写作,一笔一画书写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到了第三学段,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尝试进行网络习作。二是“内外有别”――课内习作一定要求儿童进行笔墨习作,课外练笔可以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博客,将自己的练笔成果发在博客上,以便于交流和讲评。总之,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只有相对的平衡,没有绝对的办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标签:多维 保本 贯通 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