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公告书 > 正文

大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通过对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关因素分析,旨在培养、提高现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素养,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015――01
  1 概述
  社会适应是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在当今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可从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中得到诠释:首先,要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要敢于面对,勇于进取,不甘落后,不怨天尤人,不逃避退缩。其次,要正确对待挫折感。有竞争,就必然有失败,对做某一项事情来说,成功只有一次,要能从失败中迅速解脱,鼓足力量继续前进。再次,要心态宽容,悦己纳入。悦纳自己,是使我们拥有自信。最后,要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角色。
  2 新形势下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处于“80后90后”的现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转折时期,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重新分配,传统的教育体制与现代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每个人都在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下进行重新选择。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时代,老师和家长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这势必造成学生心理承受力弱,面临复杂压力的适应能力差。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高,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2.2 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生进入大学后,社交范围扩大,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等。目前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缺乏人际交往中以智相处的经验与能力,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正确的方法及途径,极易产生种种忧虑。很多大学生一方面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而自己不愿主动敞开心扉,经常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掩盖,存在戒备心理,搞自我封闭或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其结果不但不能与他人真诚沟通交往,且抱怨人情冷淡。
  2.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地方,学校的教学设施、课余生活环境、宿舍条件、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将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大学生在此不仅接受知识的熏陶,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学生从适应的高中以下阶段的应试教育中突然转到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大学环境下,多种新的学校环境造成学生心理的不适应,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生活及工作。
  2.4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成才以及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境。一个富有生气、和谐、民主又不失严肃、上进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成才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每一个家庭的自身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以其不同的个性对其他成员产生不同的影响,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5 就业环境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大学生就业由过去国家统一分配转为“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创业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而且由于当前形势下求职人数多,各用人单位挑选录用时,条件相对要高,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除了要求学习成绩达标之外,更看中应聘者的语言沟能力、协作能力、外形条件等。而大学生一旦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从而加重心理压力。
  3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使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性等方面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要在脑中记忆学习知识。但是目前,我国已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应该让教师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培养能力的过程。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程建设,修改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适应大学学习方法,改善学生已养成的被动学习习惯、学习的依赖心理。教师在讲课时应注入知识含量更高的新内容,以发展学生智力、拓展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3.2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使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应充分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远离骄傲,不忘追求和进取。只有对自己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理想,心理就会比较健康,就能比较好地适应环境。
  3.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以丰富感性认识,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既可以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还能使自己从团体活动中获得学习与表现的机会。
  3.4 引入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拓展训练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拓展训练,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加强,以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拓展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团队配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在高校开展拓展训练有其自身的优势,要充分引起重视,从人员配置、资金投入、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各个环节认真对待,充分发挥其价值,为教育目的服务。
  4结束语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是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必须共同努力的一项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职能和培养目标、育人理念的相应调整,同时,大学生自己也需要为此做出相应的努力,积极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日益提高的各方面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康,社会学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苑学芹,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51~53.

标签:新形势下 适应能力 培养 大学生